APP下载

肿瘤气虚自汗患者益气敛汗脐贴神阙穴贴敷的效果研究

2018-11-21陈小红储小红徐爱琴

上海护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自汗气虚益气

陈小红,季 瑜,康 群,储小红,徐爱琴,朱 玲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中医院,江苏南通 226600)

自汗属中医“汗证”,是指人体由于阴阳失调、卫外不固、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所引发的汗液外泄[1-2]。气虚不固而表卫失司是自汗症的主要病因。肿瘤患者可因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疲劳过度、久病不愈、放疗或化疗及大手术等因素致精气生发不足或过度耗损而引发汗证。通过临床数据调查,肿瘤患者自汗发生率可达15%~20%,一般以轻度和中度出汗为主,重度较为少见。自汗可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者可引起并发症,影响疾病的转归。我院肿瘤科采用益气敛汗脐贴对肿瘤气虚自汗患者实施干预,契合了中西医结合、扶正祛邪、辨证论治的肿瘤中医治疗理念[3],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于海安县中医院肿瘤科因气虚引发自汗的肿瘤患者9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一般情况良好,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②住院时间超过7 d以上者;③依从性好,自愿接受本治疗方案者。排除标准:因其他病症所致的盗汗患者,皮肤高度致敏者。90例患者年龄40~71岁,平均年龄(55.8±10.11)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其中,食管癌12例、胃癌4例、肺癌10例、乳腺癌12例、肠癌7例;重度出汗3例、中度出汗27例、轻度出汗15例。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食管癌10例、胃癌7例、肺癌7例、乳腺癌10例、肠癌11例;重度出汗2例、中度出汗25例、轻度出汗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玉屏风颗粒餐前1 h开水冲服泡饮,每次 1袋(5g),3次/d,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使用我院自制的益气敛汗脐贴,于酉时(17:00—19:00)以 75%酒精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消毒神阙穴2次,待干2~3 min后将药饼贴于神阙穴,轻按脐贴使药物完全与其贴合,每日1次,贴敷22 h,于下次用药前2 h撤除并清洁局部皮肤。7 d为1个疗程。疗程中注意腹部保暖,必要时辅以适当热敷。

1.2.1.1 益气敛汗脐贴的制作 将黄芪、浮小麦、五味子、五倍子按2∶2∶1∶1比例混合,加工粉碎成细末并过筛后,将聚乙烯醇树脂制成15%的黏稠液体,将药物细粉置于乳钵内,慢慢加入基质、氮酮及醋,调成黏度适宜的软材,每次称取2.5 g压制成直径约2 cm的圆形小药饼,置于透明敷料中间,并装入外包装塑袋内备用。

1.2.1.2 脐贴治疗期间的护理 重视患者局部皮肤的评估。实施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及酒精过敏史。对于特殊敏感皮肤避免使用酒精消毒,可用棉签蘸取温水充分清洁,并应用皮肤保护膜后再进行贴敷。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勿剧烈运动,忌食海鲜等发物。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倾听患者主诉,定期查看贴敷及局部皮肤情况,及时收集相关数据。

1.2.2 临床评价指标

1.2.2.1 综合疗效 由专人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4]。将治愈和好转计入总有效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

1.2.2.2 生活质量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on Treatment of Cancer)开发的生命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V3.0)中文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功能及症状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功能评分越高、症状评分越低,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根据前阶段的研究结果,汗症与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疼痛症状及经济困难4个方面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本次观察研究对该4项未作数据统计。

1.2.2.3 电阻值(阻抗值)测量 采用美国福禄克(FLUKE-117C)万用数字表对患者进行皮肤生物电阻测定,以仪器显示的数字作为出汗量的相对值,用来比较用药前后出汗的变化。均固定于背部心俞、肺俞区域进行测量,出汗量越多则皮肤阻抗越小,测得的电阻值就越大;反之出汗量越少则测得电阻值越小。

1.2.2.4 唾液量测定 采用空腹静态唾液量测定法,于干预前后测定两组患者5 min唾液分泌量。收集过程中嘱患者避免说话、喝水及吞咽。当患者出汗减少时,其口干等伴随症状可缓解,唾液分泌量随之增加。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分

?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唾液量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唾液量比较

?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干预过程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中途放弃治疗,其中1例因疗程中不能耐受中药异味,另1例因服药过程中出现恶心不适。最终,观察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27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43例患者中治愈9例、好转24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7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9,P=0.028)。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和各功能领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症状领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唾液分泌量及皮肤电阻值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 肿瘤气虚自汗患者实施敛汗干预的意义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亦是清除体内有害物质的重要途径。生理性出汗与外界气温有着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中提到“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如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患者在出现自汗症的同时,多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呼吸气短等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且长期大量出汗可致患者水盐丢失过多、电解质失衡,甚至引起脱症的发生。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系精气之所化,过泄则会损阴耗阳,不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津能载气,汗出过多则津伤,气随津泄,导致患者气虚。气虚,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气虚日久可进一步发展为阳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则易复感外邪而致病,进一步加重原发病[5],影响下一步的治疗。有研究表明,气虚时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会不同程度下降[6]。因此,患者一旦发生自汗,必须积极关注,尽早干预,以减轻患者不适,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机体恢复。

3.2 两种中医疗法治疗气虚自汗的机理及效果

3.2.1 益气敛汗脐贴 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肿瘤患者可因先天气虚不足而致病,后又因肿瘤的发生及各种攻伐诊疗手段的干预,使正气亏损、气不固表、玄府不密、迫津外泄致自汗。对于气虚自汗的发生,《景岳全书·汗证》认为,自汗多属阳虚;《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卫外”。对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的西医治疗药物,现代医学认为其不良反应尚存争议,且远期效果并不理想[7]。因此我们认为气虚自汗的治疗当以益气实卫、固本敛汗为治则。益气敛汗脐贴根据君臣佐使作用机制合理配伍。黄芪为方中君药,其味甘温,入中益气,入表固卫,能固护卫阳。凡表虚不固、虚汗外泄者,必用黄芪为君,为迅速补充人身不足之阳气[8]。浮小麦味甘、性凉,收敛益气 ,可有效增强黄芪益气之功,以为臣药。五味子、五倍子味酸,同为收敛之品,生津敛汗,共同作为方中佐使。该组方药物相辅相成、标本兼顾,擅长益气固表、敛液止汗,临床肿瘤气虚自汗患者应用效果显著。针对敷贴容易刺激局部皮肤等问题,我们也多次对贴膜工艺进行跟进,选取了带有直径3 cm的泡沫气垫敷料,更易于药物定型、避免药物渗漏,同时减少了对穴外皮肤组织的接触和刺激。

3.2.2 玉屏风颗粒 中药玉屏风颗粒组方为黄芪、白术、防风,该方首见于《丹溪心法·自汗四十九》,为益气固表止汗的良方。但其功效以健脾益气为甚。国内有文献报道,玉屏风治疗气虚型产后汗症效果优于谷维素及维生素B,可以改善产妇生活质量,促进其快速康复[9]。另有文献报道,玉屏风在治疗小儿汗证、老年肺炎多汗症方面疗效较好[10-11]。

3.2.3 两种药物作用比较 益气敛汗贴和玉屏风颗粒均为中成药制剂,前者为神阙穴位贴敷,后者为内服剂型。本研究将自制的益气敛汗脐贴用于肿瘤气虚自汗患者,结果显示其自汗治疗效果(包括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升)优于玉屏风。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药物经皮肤吸收,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系统,避免了首过效应以及药物对胃肠道和肝脏的影响。玉屏风颗粒通过口服给药,由于特有的中药气味刺激及胃肠刺激,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同时,颗粒泡饮后有待脾肺气虚渐复,故显效较为缓慢,疗效欠佳。且由于玉屏风属温补类中成药,不宜久服,以免致口干舌燥、目赤肿痛、声音嘶哑等上火症状。

3.3 酉时神阙穴贴敷的意义和机理 依据时辰医学中运用子午流注在临床上顺时护理、择时给药等相关理论[12],此次研究选择酉时(17:00—19:00)敷贴给药。古代医学认为,气血流注有因时盛衰之异,并认为当经脉气血流注旺盛时,该经脉即处于功能活动的旺时,所属穴位就处于开时,此时取穴用药可取得更好的疗效。酉时肾经旺,肾为先天之本,能藏精纳气,此时给药可充分发挥益气敛汗脐贴之功效。同时,酉时给药避开了治疗高峰时段,便于实施弹性排班,科研小组实施干预时间充分,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接触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另17:00—19:00正值患者洗浴完毕,皮肤清洁舒适,活动减少,药物不易脱落。

4 小结

肿瘤自汗患者病程普遍较长,且常伴发身体匮乏无力、呼吸短促、失眠头晕等症状,使患者感觉极度不舒适,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自汗患者由于更换衣物、床单被褥等频繁,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益气敛汗脐贴采用的中药药源广泛、药价低廉,制成成品后用于内病外治,操作应用简单方便,可以弥补药物内治的不足,对于药入即吐者尤宜。且患者对于敷贴外治的依从性较强,不仅可作为住院患者的治疗手段,还适用于居家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自汗气虚益气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基于运气理论应用紫菀汤辨治自汗经验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益气温阳通便方治疗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益气温阳法治疗心力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