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天的隐喻
——兼谈段海晓中篇小说《明贵的春天》

2018-11-21郁笛

绿洲 2018年2期
关键词:兵团农场作家

郁笛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为来自兵团基层的、硕果犹存的女作家,段海晓为之坚守和耕耘的文学事业,也终将为她迎来丰厚的回报。当然,我所说的回报不是指物质层面的,甚至,也不是那种肤浅或者奢华的精神回馈。我以为,在经历了时光的淘洗和沉淀之后,段海晓小说的面目,是越来越丰富和清晰了。

大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最早读到段海晓小说的时候,她的文字和叙述充满了让我惊异的“沉着”和“老练”。不记得具体的篇目和情节了,大概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吧,因为在那个时代,兵团文学或者当时叫军垦文学,大体上还是被划归到军事文学范畴里去的。记得那时我曾经在一位兵团文学前辈的桌子上,见到一本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其中就选了许多兵团作家的作品。想来,那时风华正茂的文学女青年段海晓,写下一些战争题材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作品中的“不动声色”让我记忆深刻,及至多年后知道作者是一位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作家时,顿时觉得惭愧之至。

段海晓作为土生土长的兵团孩子,她的文学萌芽、生长以及漫漶开来,从没有离开过兵团这块土地;甚至她的脚步,也很少离开过她所生活的那一块叫“准噶尔”的盆地。这么多年来,我曾经不止一次地听人说过,是兵团局限了段海晓这样的优秀作家。其实,我还想说的是,生活在兵团这块土地上的作家,与其说兵团局限了他们,还不如说也正是兵团成就了大家。

这么多年,段海晓的工作和生活没有离开过兵团,她的小说也是如此。就拿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篇《明贵的春天》来说吧,原汁原味的兵团生活,原汁原味的兵团味道。尽管时代的背景变了,但不曾消弭的兵团气息,却是愈加浓烈的。其实,段海晓的这篇小说“非常简单”,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也极为明晰,而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文学魅力,却是意义非凡的。如同今天兵团正在经历的深刻而巨大的变革一样,这篇小说试图展示的正是兵团改革事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她也真实地回答了文学在这个时代,应该并且能够作为的积极探索。

《明贵的春天》这篇小说,场景是一个“沙漠边上的农场”,主人公明贵和他的妻子巧玲都来自于甘肃老家的山沟曹家坡。作为农场的新职工,明贵夫妻在这个沙漠边上的农场里,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悲喜剧。老实能干,却又不善言辞的的“憨怂”明贵,面对来到农场后变得一天比一天漂亮活泛的老婆巧玲,终是没有走出自己的心结,由此心结所催生的梦想象的“破灭”,使他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终结了自己正在一天天变化的美好生活。如果仅仅从人生的悖论里去解读明贵的悲剧人生,这篇小说的意义是容易被忽略的。因为所有的人生都会有自己宿命般的模式,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见到了太多这样的描述。

现在我们来尝试着分析一下明贵这个人物的命运。在明贵和巧玲来到农场之后,作为农场新职工的新生活,应该说还是比较顺意的。问题是来自于接他们来农场的郝厂长对妻子巧玲的过度关心,也来自一同来到农场的老乡潘老三的“闲言碎语”。而这个“憨怂”明贵,果真就吃了这一套,他幽闭的内心和永远也无法释怀的那一片“乌云”,仅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找到合理的答案的。正当日子开始有了眉目的时候,明贵的心头确实愈加郁结。他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在一片无人涉足的沙包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一切不可能成为可能的结局之后,明贵的命运让人唏嘘。这个自行了结的“憨怂”,随着自己生命的结束,也使得这篇小说有了新的转折。明贵走后,巧玲辞掉了食堂的工作,安置好老人和孩子,重新打理起新的生活,她选择在团场的“商业街”上开起了馆子,生意是出奇的好。这也回应了小说因为明贵的离去而过于暗淡的基调。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明贵的春天》是一部当代兵团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篇小说取材于当代或者当下兵团的真实生活,而不是遥远或者过去年代的兵团,其中“新职工”“两费自理”等只有兵团人听得懂的名词,甚至是郝场长经常光顾、也是最终酿成明贵悲剧的场部食堂,也是属于兵团团场的,或者说也只有在兵团,只有在当代兵团的变革进程中专属独有的概念和名词。

我们经常讲兵团作家和兵团作品,应该具有兵团气韵和兵团品质,而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走马观花,就是要求兵团作家应该具备一种血脉里的兵团基因和兵团气质。这些东西一定是来自于现实主义的深度观照,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也愈加显现出其作品中的人性之光辉,时代之光芒。

段海晓的一系列兵团题材的小说作品,生根、萌芽于兵团的热土,也成长、蓬勃于兵团的广阔视野里。就像在《明贵的春天》这个作品里所昭示的那样,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小人物的聚散弥合,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何其渺小,又何其珍贵。而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也从来不曾因为一个小人物的出现或者消失而停滞不前。我们要说的是,万万千千个小人物的命运和结局里,才是这一部大历史的起承转合。兵团人的命运,兵团人的历史,也全部来自于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时光。我们之所以在段海晓这样的兵团作家和作品里,读到了兵团人的温度和情感,是因为我们植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沉淀了太多的作为普通人的兵团故事和兵团情感。

由此,我愿意推荐段海晓的这篇小说。

猜你喜欢

兵团农场作家
作家的画
兵团记忆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农场假期
快乐农场
农场
新形势下兵团精神的基本特征及其践行路径
兵团文化开发利用的“三位一体”路径探析
兵团今年引进内地高校毕业生2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