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问题 拓展课堂空间
2018-11-20韩磊
韩磊
摘 要: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讓《历史与社会》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以及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在问题设计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与社会》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主要从问题设计的创设活动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挖掘文本资源,合理设计问题、把握社会热点,巧妙设计问题的角度加以探讨,促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关键词:问题设计;活动情境;分层设计;问题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问题设计应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历史与社会》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面临问题,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就从固守课本走向生活,进而体现以实践为主,使学生自我习得。
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确立了好的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了思考的平台,也为《历史与社会》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使《历史与社会》课成为解决问题的活动课。只有教师设计得巧,设计得活,学生才思考得妙,学到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各方面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一、创设活动情境,合理生成问题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去活动,增长智慧,提高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活动主题,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大胆提出问题,不断改变思维方向,促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敏捷,更为开阔,更具创造性,促成问题内在生成。
如我在上《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代表政府和纳税人。代表纳税人的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角色,归纳自己都向政府缴付了什么税款?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拟政府代表的学生,总结自己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务?对纳税人有什么希望?通过生活化活动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生活与纳税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挖掘文本资源,合理分层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但是,如果问题过难、过深,则有可能对问题的探讨产生障碍。学生畏于难度而无力回答,最终只有靠教师自问自答来草草收场,失去了师生共同研讨的意义。相反,起始点较低的问题学生就容易上手,如:“你从这件事件中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等等。这类开放式问题没有预设答案,学生都可以自由作答,当学生开始回答,教师就可以根据预设的思路或顺着学生的观点追问,像“剥笋”似的使问题逐步深入而达到探究的目的。以起始点较低的问题作为话题的门槛,等于给了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的机会,使学生觉得谈论《历史与社会》就像谈论生活中一件普通的事。而通过追问,也可以使话题得到更好的延伸与拓展,虽然表面看每个追问的问题都比较简单,但从一个起点较低的问题到话题讨论完结的全过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也逐渐变得全面、深入、系统,教学也随之变得更加有效。
三、把握社会热点,开展问题探究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它所面对的是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社会,教学要力求体现出这种社会变化、时代发展的特征,是《历史与社会》最突出的学科特色。由此最新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当今社会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都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材料。
如在执教七年级《大众传媒的影响》的问题情景材料:“今天老师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要请教大家,屏幕显示:MM、青蛙、菜鸟、PK、稀饭、7474、OUT,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老师的话音刚落,课堂顿时砸开了锅,学生踊跃的猜测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轻松自如的导入《网络的利与弊》的讨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是学生兴趣的来源。网络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最好奇的“新”事物,“新”“奇”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内化的过程。
通过学生在“问题情景—知识构建—应用与拓展的《历史与社会》模式下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真正达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创新学习论纲》[M] 龚春燕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课程改革的教学支持研究》[M] 丛立新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
[4]《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M] 朱永新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年
[5]《新课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M] 》宋秋前 教育研究 2005年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南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