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的探析
2018-11-20尹金花
尹金花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对“工匠精神”越来越看重。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面对“工匠精神”的回归,高校应当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65-02
一、引言
2016年,“工匠精神”首度引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意味着政府越来越看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符合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
二、“工匠精神”的概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是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的表现。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应具备的一种精神。认真做事、尽职尽责、精益求精、有耐心、有恒心、有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位从业者提出的要求。“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了一流的木工匠士,这些木匠士展现了“工匠精神”。在现行经济形势下,国家及社会正在号召“工匠精神”的回归,尤其是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1,2],李克强总理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一工作报告对“工匠精神”的肯定,使得“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和宝贵。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就目前来看,高职学校仍然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没有将教学与职业方向挂钩,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行社会发展需求脱节。
1.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不够重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更偏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不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得学生不具备“工匠精神”。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从事的是脑力工作,是白领、金领,不会去当工人,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其养成好高骛远的心态。
2.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导致“工匠精神”缺失。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由于教育导向性,导致高考学生都争相当大学生,不接受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不属于“正规教育”。而对于社会而言,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高考失利的学生,这就会导致学生自暴自弃。另外,对于一些高职院校而言,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教学、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上,在就业指导中提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从而形成了先保就业的办学导向,使得学生毕业后选择的工作与自身专业不相符,进而造成“工匠精神”难以传承和发扬下去。
3.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目标还没有涉及“工匠精神”的培育。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而对于人才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一直是以专业能力来评判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中偏向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具备“工匠精神”。
四、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技术性人才,更偏向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现行社会形势下,对“工匠精神”越来越看重。“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保障,是社会进步的保障,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1.树立全新的培育目标。“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强调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也呈现出了一些病态,因此要求我们发扬和传承“工匠精神”。在这种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结合社会发展对“工匠精神”的需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3]。
2.融入专业课程。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有效的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接受并传承“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突出分科、分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当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专业课程,把“精益求精、刻苦钻研、创新发展、一丝不苟”等“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中去,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当作专业来教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成才[4]。
3.深入推行校企合作。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要想让学生适应社会,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培育其“工匠精神”至关重要。以往,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以知识教育为主,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可以深入企業,了解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和要求,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学生不断创新发展和提升自我。
4.加强就业指导。“工匠精神”强调敬业、刻苦、钻研、创新、精益求精,高职院校要想培育“工匠精神”,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应当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工匠精神”要求贯彻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
5.推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是突出产教深度融合的一种方法,它注重的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言传身教,与“工匠精神”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以立足市场需求以及社会发展需要,在教中学、学中改,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色发展,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专注性、创造性,提升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
6.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关。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组织者,长时间的与教师接触,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教师的影响,如果教师上课不认真、不负责,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养成这种不负责的行为。因此,要想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至关重要。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要加强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鼓励教师深入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有力条件。
7.强化职业文化建设。职业文化建设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补充,对培育“工匠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职业文化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念,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高职教育要把这些文化融入平时的教育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制定职业规划。另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角度宣传“工匠精神”,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举办各种技能文化节、“工匠精神”事迹图片,营造浓郁的职业文化环境,从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去了解“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工匠精神”号召的增加,应当认识到“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强化学生“工匠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从而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为现代社会培养一批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为青,王明艳.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13).
[2]何静.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
[3]王文涛.刍议“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
[4]萨日娜.工匠精神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音励志,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