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2018-11-20徐娟滕薇严冰
徐娟 滕薇 严冰
摘要:區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成立项目小组,通过研究区域学前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政策、理论实践经验,研究适合区域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并经过阶段性试行论证和不断地实施修订,最终形成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评价工具、工作机制、制度文件、评价数据等。在此过程中,需处理好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关系、政府与幼儿园的关系、幼儿园与专业人员的配合以及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41-03
学前教育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变得更加重要。没有评价,我们无法得知学前教育的改革与规划是否合理;没有评价,我们就不知道儿童的发展怎样是适宜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区域到每个学前教育机构,都在尝试将学前教育评价作为保障教育质量与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现状
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质量评价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形成了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内容全面细化、评价过程结果应用的制度化等特点。[1]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应建立分层次、多类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质量监测系统,在完善的国家标准体系框架下进行科学监测,并依据监测实施问责与发展支持。[2]另外,政府、市场、学术力量的融合,也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3]学前教育评价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因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不同,可以形成众多或相互交织、或平行独立的评价体系。本文将从区域教育管理部门的视角切入,探索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性路径。
二、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政府主导是发达国家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政府在教育评价中的职责至关重要,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构建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政府部门的主导至关重要。
1.成立由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多部门人员参与的项目团队。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由相关的政府部门主导,因为只有政府部门才能调配足够的资源,进行多方的协调,才有可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团队成员不仅应吸纳有学前教育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的专业评价研究人员,还需要有学前教育机构从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也需要吸纳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教研员、科研员等来共同组成项目团队。团队成立之后,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全体人员共同讨论制定项目开展的计划、人员的职责分工、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制定分阶段的项目目标及具体任务。
2.结合区域特点和教育需求,研究确定区域学前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研究的第一要务是广泛了解区域的人口特点,找准区域学前教育的需求。可以运用人口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区域的人口特点和教育需求做调查研究。特别要针对区域内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模式、参与早教或培训的情况、家庭教育需求和目标等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可以锁定区域内在园的幼儿家庭进行调查,也可将小学低年级段的家庭纳入研究范围,然后根据纵向的变化和区域的教育发展政策、规划和战略,判断未来3—5年内的教育需求情况。在了解了区域学前教育需求之后,结合区域学前教育现状,如整体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师资、课程、管理和政策等,找准区域学前教育存在的供需矛盾点,锁定区域学前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而明确区域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对教育目标进行内涵解读。
3.研究适合目标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小组应对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文件进行学习、讨论,借鉴国内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明确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梳理符合国家、地方和区域政策的学前教育质量基本要素的框架。围绕区域学前教育目标及其内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素分析法,对要素框架进行初步构建,分解或整合出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并对每个指标的基本范畴加以界定。比如,薛建男(2010)将评价指标体系整合成教育条件、教育过程、教育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结合区域教育目标和定位进行研讨制定。除此之外,也需要结合区域学前教育的关键要素和目标定位进行制定。
4.在试行中研发配套的评价工具与实施细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试行稿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试行,项目小组应研讨试行的具体方案,并根据试行方案,制定配套的评价工具与实施细则的初稿。
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一般由自评和他评两部分构成。自评是由幼儿园层面自主开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和评价方法指导,进行自评。为了方便幼儿园层面的自评操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配套具体的评价工具,如检核表、观察表、问卷、访谈提纲等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工具。保证评价者可以依据评价工具进行评价,尽量减少评价者的主观判断。如教育条件指标中,按照指标体系的标准,可以制定具体的教育条件检核表或打分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进行检核和标准评定;针对教育过程指标,可以制定观察记录表、问卷、访谈提纲等,方便了解教育计划、教育活动和卫生保健等过程性事件的执行质量;针对教育效果,可以制定问卷、信息化测试、运动测试等,方便了解幼儿发展的教育效果。他评可以由学前教育机构发起也可以由政府主管部门发起,由幼儿园或政府委托专家团队或专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进行评价,主要为了检验机构的办园质量,发现问题,推动发展。他评的过程也同样需要一系列的评价工具,可以根据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自评配套的评价工具进行研制。学前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有一套评价执行的实施细则,指导整个系统工程的工作流程。如评价的流程、自评的要求、执行人、执行周期、流程顺序、结果呈现等,他评的要求、执行方、执行周期、流程顺序、结果呈现要求等,都应该有具体而明确的设计。指标体系的试行可以分步骤进行。根据区域学前教育机构的总量和分布,进行抽样试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并根据试行的动态情况,确定逐层推进的试点办法。试行过程中,研究小组需要分组跟踪整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收集关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实施细则的问题,以及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的意见建议。结合试行的各种问题,应该对指标体系、评价工具和实施细则的试行稿,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修订,制定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配套的评价工具和实施细则的初稿。
5.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与修订。初稿完成之后,需要在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下,按一定的周期,分批分阶段地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实施。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和修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指标体系实施的初期,主要针对指标体系不完善的地方,逐步进行完善和修订。在指标体系较为完善之后,需要着手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和评价数据的积累和跟踪。并根据数据变化,判断评价指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发现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已经不再合时宜,应该继续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
三、需要解决的问题
区域构建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1.政府与委托的研究人员或机构的关系问题。政府与委托的专业研究人员或机构可以以项目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一旦确定合作关系,委托机构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保持其专业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政府应尽量尊重专业机构的研究程序,并为专业机构的研究工作提供资源保障。
2.政府与区域内幼儿园的关系问题。政府应转变观念,从以往单纯的监督管理职能转为支持幼儿园发展的职能。在评价项目中,应充分调动幼儿园参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熱情,尊重幼儿园层面对指标体系的意见建议。让幼儿园感觉到自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者,会为后续指标体系的实施做好铺垫。
3.幼儿园的观念转变,以及与专业人员的配合。幼儿园应转变观念,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质量评价。应该认识到质量评价不是为了给幼儿园打上“好”或者“不好”的标签,而是为了让幼儿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找到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能否更加开放、坦诚地与专业人员配合至关重要。
4.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项目需要在一定资源的支持下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政府部门的牵头与发起是项目的根本保障。政府需要有决心和毅力,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激励,保障参与各方的积极性。评价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投入和推进,因此,政府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并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保障项目稳定而不间断地实施和推进。
综上所述,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通过政府牵头成立项目小组开始,通过研究区域学前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结合国内外学前教育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适合区域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并经过阶段性的试行论证和长期实施及修订,最终形成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评价工具、工作机制、制度文件、评价数据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关系、政府与幼儿园的关系、幼儿园与专业人员的配合以及质量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与地方对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要求,是深化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各类幼儿园管理和质量监控的需要,具有引领幼儿园发展方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杰,肖晓雪.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评价的特点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4,(12):142-144.
[2]潘月娟.国外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测进展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3]刘昆,郭力平,钟晨焰.实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