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1-20段理于晓晨倪磊樊继斌张研孙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5期

段理 于晓晨 倪磊 樊继斌 张研 孙斌

摘要:长安大学有针对性地培养面向节能交通、绿色交通产业升级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的人才,建成特色理论体系,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升级提供可依赖的人才培养体系。[1]

关键词:能源与电子材料;培养目标制定;特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212-02

一、引言

长安大学开设的能源与电子材料本科专业与新能源与器件专业有相似之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新能源技术的关键。在国外已有某些知名大学开办了相关课程,早在2005年,美国俄勒冈州率先开设了可再生能源本科学位课程;2006年,纽约周立大学Canton开办了可再生替代能源专业;2008年9月,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建立了四年制的可再生能源专业等。我校开设具有特色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方向至今已连续招收了9届本科生,开设具有特色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主要面向新型储能电池、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压电材料等与交通行业密切关联的特色领域,该专业方向以创新理念为切入点,以面向节能交通、绿色交通产业升级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特色理论体系,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逐步的增加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意识。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思路,以期为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添砖加瓦,为培养该领域所需的优秀人才提供借鉴。[2]

二、制定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安大学建设具有特色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方向,该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与教育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大体一致,我校在培养模式上更偏向新型储能电池、光伏和半导体照明材料与器件、压电材料、发光材料等与交通运输产业密切相关的领域。该专业针对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行业交叉领域复合人才供不应求、缺乏面向交通运输行业中新能源技术领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建成面向节能交通、绿色交通产业升级的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特色理论体系,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产业升级提供了可依赖的人才培养体系。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是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和产业的战略目标应运而生,该专业结合了我校交通运输专业技术背景和发展方向,确定了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的就业目标,即培养的毕业生能够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这是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培养目标。

1.素质要求。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身心素质: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科学人文素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乐观、积极、向上。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能体现哲理、情趣、品位、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人际交往意识。专业素质: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专业所需的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科学素养、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环境意识、求实创新意识和统筹全局的意识。

2.能力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本专业知识、更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查阅国内外专业文献资料、跟踪学科前沿信息和拓展知识领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表达能力;掌握自学与终生学习的方法、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具有科技开发与创新意识,对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进行创造活动的思维方法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能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能力。

3.知识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材料制备、性能分析与测试技术的基本训练,较系统地握新能源材料、器件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研究和开发新材料、新工藝的初步能力;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备、加工与改性、性能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选择和设计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3]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前沿信息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动态。

三、开设制定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新能源材料与电子器件”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材料科学与电子科学、化学、物理学、能源技术科学等多个基础学科,涵盖各种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储氢材料及生物物质能源材料等。知识体系着重强调材料、器件、系统的结合,开设课程层次分明,条理明晰。[4]为实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使得丰富的知识在有限的课程体系中有机的结合起来。我校在相关专业建设方面,听取、调研多个高校的经验,以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为指导思想,结合长安大学在交通运输学科的优势,在原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引入与交通运输学科相关性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融合新材料、新能源和交通运输学科的实践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中引入《新能源汽车概论》、《新能源汽车电池及管理系统》、《电气照明技术》、《物联网导论》、《压电铁电材料与器件》、《压电技术应用》和《传感器材料及器件》等与交通运输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使该新兴专业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创新、多样化。通过设置特色课程,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交通运输学科有效的交叉融合,不仅让学生具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相关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对交通运输学科有更深的认识。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创新的核心所在,通过对全新体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容易融入相关领域,适应该行业的发展。

四、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学习,即学生应该具备在专业领域或在专业领域中的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我院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电化学等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知识和技能,掌握功能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等专业技能及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同时,我院积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动态信息平台与技能知识获取平台,大力鼓励学生学好专业课知识。其次,为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平台,该项目平台依托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在电池材料、发光材料、半导体薄膜材料、新型功能陶瓷材料等,学生参与人数近半。学生参与项目的形式以教师带领参与课题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文献资料,熟悉并操作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些课题进一步可以拓展到毕业论文、创新设计大赛、科技论文等研究成果。

五、结语

长安大学能源与电子材料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發展的毕业生,培养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即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交通运输专业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了实现当前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有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迅速做出相应调整,凝练出该专业的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与社会需求紧密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爱梅,易芬云,舒东,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2]鲍俊杰.新能源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6,(11).

[3]吴亚盘,赵君,李东升.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科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5):110-111.

[4]倪世兵,肖婷,向鹏,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4):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