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及对策研究
2018-11-20陈志钢
陈志钢
摘要:旅游学作为应用型学科相比于基础学科,在国内设立较晚,对研究性的教学模式缺乏清晰的认知,培养出的学生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文以旅游学科为例,通过对西安4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结果表明,旅游管理本科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总体感知度不高;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自学意愿度较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薄弱。为此,应用型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以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与素质。
关键词:应用型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77-03
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提升与新一轮旅游发展的转型。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事业相比,旅游理论研究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1]。
旅游研究的长效发展来自于研究型旅游人才的培养,旅游学相对传统基础性学科,在国内设立较晚,发展历史较短,目前尚未形成自身完整的学科框架、概念体系与研究方法,在教学模式上也缺乏清晰的認知与探讨,在研究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我国应用型学科大学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忽视人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目的性,强调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2]。部分大学在应用型学科建设上存在着教育理念欠缺、对“应用”认识不清的问题[3]。受旅游人才需求的影响,旅游学科普遍强调“应用型”从而导致学生对探索学科本身学理的忽视,学生科研动力与兴趣普遍不足,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学科知识溢出以及后续发展堪忧。
一般来说,学习模式包括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比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研究性学习模式,感知评价是重要的评估标准,本文以旅游学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并提出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获取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问卷采用Likert5分制法对影响指标进行测量,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对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化模式的感知等三个主要部分。
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4所高校的大三、大四本科生。其原因在于中、高年级的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且在经过一至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对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与学习模式的认识较之以前更为清晰。发放问卷350份,最终得到有效调查问卷327份,有效率达93.4%。
二、基本情况
1.人口统计学特征。样本中女性学生偏多,男、女比例近似3∶7,这反映旅游专业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的客观事实(表1)。部分原因在于当前社会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服务行业的认知,而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更适合也更擅长从事服务行业,这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整个社会对旅游专业的解读,过分强调了它的应用性质。
被调查对象以大四学生居多,占80%(表1)。大四学生在经历了大部分的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甚至部分已经完成了专业实习,对旅游学科的实质、课堂学习的特点、自身学习意愿的认知、以及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有着更清楚的认识,该群体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更加客观。
2.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认知。在评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前,先对被调查对象对“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及大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经历做初步调研。学生们普遍认为“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可见他们能够明确自身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认为发现问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基于个人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解,45.3%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没有这样的学习经历,36.6%表示在课程学习中由教师引导展开过研究性学习,13.7%表示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做过,仅有4.3%表示有完全独立自主的研究性学习经历。由此反映出虽然意识到研究性学习中自身的主体性,但学生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不足,同时教师的引导力度也需要加大,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从而将这种学习模式从课上延伸至课外,激发自身的研究潜能。
三、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感知评价
1.课堂学习中的感知评价。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学生若能对这种引入做出积极的反馈,并主动投身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互动中,表明对研究性学习模式感知强烈。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在研究性学习方面给予了较有效的引导,并且对学习成果能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对“老师对我学习的指导有很大的作用”持“同意”和“非常同意”观点的共占68.2%;对“老师能够客观评价学习成果”持“同意”和“非常同意”观点的共占67.5%(表2)。在调查中,这两项指标的均值都不超过4,说明学生对这两项的感知不够强烈。同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持“同意”和“非常同意”观点的仅占55%(表2),表明学生在课上普遍积极性不高,因此用何种方式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是推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
比起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学生更喜欢在小组中与同学进行交流。对“我喜欢在学习小组中讨论问题持赞成意见”(包括“同意”和“非常同意”)的占55.8%,均值为3.59。总体来说,对于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不够高,然而对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的意愿(表2)程度更低,敢于在课堂上表达观点的也仅占四成。造成这样的结果,教师的引导方式不足以唤起学生的兴趣是其中原因之一,被调查对象的性格特质也可能对此有影响。
2.课后学习中的感知评价。学生在课后自发开展的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探索更能体现其对这一模式的感知。是否能够积极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是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关键。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自学意愿水平不高。對“我喜欢参加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持赞成观点的占57.4%,持反对观点的高达14%,表明将近33%的学生在课后对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没有明确感知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质,同学们在课后普遍对磨炼专业技能的实践活动更感兴趣。去酒店或是旅行社实习在他们看来更富挑战性,对未来就业更有力,因此也更能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我喜欢自学”持赞成态度的仅为51.2%(表3)。
另外,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认为自己总是能发现研究问题的仅占29.5%,均值也低至3.02。能够找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这其中融合了学习者对现象的观察、思考、提炼和总结等多项能力。发现问题是研究性学习展开的起点,而发现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仍然是对学习能力的进阶考验。对“我知道如何查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和“我能熟练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持赞成态度的分别为44.2%和47.3%(表3),说明被调查对象对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的运用尚不熟稔,确定了问题所在却感觉无从下手,这也是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努力克服的一大困难。
四、推动旅游学科未来专业建设的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当前旅游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薄弱,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差。而他们主观上则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结合现状与期望,本文对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氛围不足,这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推进非常不利。因此,旅游学科教学改革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努力,应把着眼点首先放在营造研究性的学习氛围上,让跨进校园的大学新生,不仅感受到旅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技能的应用型学科,也是一门有趣的,值得深入探索、认真学习的学科。融动手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为塑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大学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问题。在教学计划中,需要加大旅游概论、旅游调研方法、旅游研究方法以及旅游理论等方面的课程内容,特别是需要加大大一阶段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此外,大一、大二阶段需要结合旅游学科本身的特点,增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通识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与探索习惯。
2.项目支持,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理念,改进讲授式教学。对一些重要理论概念的教学,通过展示旅游现象,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开展互动讨论,形成基于问题的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炼问题。同时要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融合,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又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此外,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还需要通过科研项目立项与资助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提升研究能力与研究自信。除了国家有关大学生创新课题外,学校以及企业可以设立创新基金与孵化基金,鼓励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3.团队激励,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研究性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沟通交流的能力,因此小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不可忽略的一种的重要的学习形式。然而,由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小组中那些学习基础较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倾向于依赖那些个人能力较强的学生,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两极分化”。在小组活动要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衡量指标,将学习任务分解、细化至个人,杜绝“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在共同进步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
学校及学院要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研究小组、创业小组,用团队的形式来激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通过设定目标、奖励团队、考核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达到大学生互动学习、协作学习、沟通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J].旅游科学,2012,26(1):13-25.
[2]胡小娟.我国应用型学科大学课程的问题与反思[J].价值工程,2014,(5):228-229.
[3]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2015,(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