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认证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

2018-11-20靳雁霞庞晓琼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45期
关键词:工程认证创新能力

靳雁霞 庞晓琼

摘要:针对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特色的凝练均成为重点改革内容,以我校计算机类专业工程认证的培养计划改革为例,提出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制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探析,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走向世界。

关键词:工程认证;计算机类;培养计划;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5-0051-02

一、工程教育认证走进我校

2016年6月,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正式成员,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工程教育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我国于1992年开始工程认证试点工作,为了更好地在全国推广工程认证,使我国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国际上具有认可度,截止到2013年,我国已经在机械、化工制药、环境、电气信息、材料、地质、土木等15个专业领域,共有137所高校的443个专业通过了专业认证。我校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下,计算机类专业准备进行工程认证申请工作,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得到世界认可,促进学生海外留学深造。在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针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二、在工程认证背景下培养计划的修订

目前,全国重点高校的部分专业均已通过工程认证,我校在这个大环境下寻求适合自身的培养方案确实是一个挑战。结合学校的政策,我学科在解决制定培养方案時必须满足三点要求:(1)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专业特色必须满足社会需求;(3)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一定要凸显。

1.培养计划要符合工程认证的要求。针对上述三点要求,考虑到学生就业、社会需求等因素,修订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四点建议:(1)必须满足工程认证中提到的学生毕业五年左右达成的培养目标,这里强调几点:专业技能的发展,职业道德的培养,团队协作、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健康的体魄,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须具备的。(2)培养要求或者是毕业要求必须达到12条,其中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研究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求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中一定要有体现或者要安排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课程或者实践类环节,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为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加入社会中亟需或热门的课题,设计并实现软件类或者硬件类课题,不仅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多开设选修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4)加入创新学分,可以置换选修课程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类各种国内外大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比赛,如:ACM大赛、华北五省计算机应用大赛、Google Android大赛等。

2.培养计划中学分、学时的调整。为了适应工程认证的形势,根据学校的规定,本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调整为不高于185个学分,增加实验课学时,学校统一规定通识教育课程,总计47学分,物理数学类课程总计32.5学分,也就是专业类课程、实践性环节总共是105.5学分,要办出特色,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非常不容易。经过多方调研,与专业教师、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决定在学分、学时分配上进行如下调整:(1)整合学科基础课程中内容重复的部分章节,压缩电子类课程学时,计算机主干课程学时不变。(2)将编程类课程全部调整为实验课程,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单班授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大实践类教学环节周数,课题选定采用计算机类各种大赛的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学习中,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实现。

三、在工程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的改革

1.课程体系的修订。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对工程认证内容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前提,对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1)通识教育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或者各个学年的暑假完成,通识类教育课程安排西方礼仪、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等类的课程,为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和素养。(2)学科教育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到大二结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重基础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工程知识水平、使用最新的现代软硬件编程能力打下基础;在这个系列的课程安排中,将高级语言类课程改到全部在实验室学习,算法类课程加大实验环节的考核分值,注重中间各个环节的监督,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专业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加宽了选修方向,选修课程门类增多,培养学生设计、研究、开发能力。(4)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了毕业设计环节的周数,将一些语言类课程变成实验周、课程设计,将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引入实验周中,给学生免费培训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锻炼学生个人、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再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受到学生的一致赞同。

2.课程体系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性。在工程认证视角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体系改革如下:(1)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与研究能力,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到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再到算法程序设计实验周,从语言到算法设计再到算法分析方法,为学生参加算法类大赛奠定基础,如蓝桥杯全国程序设计大赛。(2)培养学生的软件编程、系统开发能力,从高级语言编程到嵌入式系统应用开发到移动设备开发,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到数据库系统设计到网络编程,从操作系统到Linux实用技术到Linux高级编程,为学生参加软件类大赛奠定基础,如华北五省计算机应用大赛等。(3)培养学生的硬件开发、设计能力,从电子技术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到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再到硬件设计实例,从单片机原理到嵌入式体系结构到嵌入式驱动程序开发,为学生参加硬件类设计大赛奠定基础,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4)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开设计算机前沿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及未来发展的预见性,希望学生看到本专业的前景及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

3.集中性实践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性。通过图1讲解一个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践环节培养全过程。在工程认证视角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不仅与社会接轨,还与世界接轨。学生从入学就进入一个实践类环节的培养模式中,大一到大二第一学期是基本编程能力的培养,大二第二学期到大四毕业由一名指导教师围绕最终的毕业设计内容,指导所有的实践类环节,这样不仅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而且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持续提升。另外在各项实践环节中,我们引入外界培训机构入驻学校教学,将最新的教学内容贯穿到实践环节中,与社会接轨。

四、结语

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开启通向世界的大门,我们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分析、讨论、研究,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彻底修订,并且对今年2017年的新生即将用到此培养方案,希望我们的目标、要求在学生身上能够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1]唐爱红,周新民,梁青,等.通过ABET认证的美国PSERC高校电气工程专业的建设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39-142.

[2]张彭岗,张墨,唐爱坤.工程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40):119-120.

猜你喜欢

工程认证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基于现代加工技术的冷挤压技术教学大纲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