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引起药液外渗的护理分析
2018-11-20徐惠华
徐惠华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引起药液外渗的护理体会。方法 方便选取该医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临床上进行CT增强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患者共计98例,观察患者的注射造影剂后的现象,并进行相应的护理。结果 9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占8.16%。对8例患者药物外渗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最多的是血管选择不当,占50.00%(4/8),其次是患者自身因素,占25.00%(2/8),然后是固定不良,占12.50%(1/8)。8例外渗组与90例非外渗组进行比较,发现在基础合并症和注射血管位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进行早期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防止药液外渗;一旦出现药液外渗,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防止疾病加重。
[关键词] 静脉注射造影剂;药液外渗;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8)10(b)-015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high pressur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 to induce extravasation of liquid medicine. Methods A total of 9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T-enhanced high-pressur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s from April 2016 to February 2018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The phenomenon of post-contrast injection was observ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Of the 98 patients, 8 patients developed drug extravasation, accounting for 8.16%. The causes of drug extravasation were analyzed in 8 patients, the most of which was improper blood vessel selection, accounting for 50.00% (4/8), followed by the patient's own factors, accounting for 25.00%(2/8), followed by poor fixation, accounting for 12.50% (1/8). Comparing the 8 cases in the osmotic group with 90 non-extravasation group, it was fou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nderlying comorbiditi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injected vessels(P<0.05). Conclusion When high-pressur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contrast agent, early preventive and nursing measures can prevent extravasation of the drug solution; once the drug solution is extravasated, timely treatment and care should be taken to prevent the disease from aggravating.
[Key words] Intravenous contrast agent; Drug solution extravasation; Nursing experience
增强CT扫描是CT扫描技术的一种升级版,目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主要是通过高压静脉向患者体内注射造影剂,使要观察的器官和病灶影像增强而更加清楚,方便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检查[1]。但是临床上由于医疗技术的问题和患者自身体质的原因,很容易出现造影液的外渗,一旦出现外泄会刺激患者皮肤出现红肿炎症等症状,甚至其他更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因此,该文想通过临床试验探究并分析2016年4月—2018年2月临床上98例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引起药液外渗患者的护理过程,并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選取该医院临床上进行CT增强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的患者共计98例,其中男性患者共计44例,女性患者共计54例。在这98例患者中,出现药液外渗的病例8例,其中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5例。患者年龄最大的为84岁,年龄最小的为35岁,患者年龄的平均范围为(52.34±4.17)岁。所有患者均对实验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高压静脉注射方法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碘过敏测试,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医务人员先推5 mL造影剂,问患者确没有不适,静脉穿刺处无肿胀,疼痛,方可注射,向患者解释整个过程,并告知患者推注药液后有全身发热的感觉,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对患者的血管状况加以评估,选择粗直且有弹性的血管进行造影剂注射。
1.2.2 处理方法 药物发生外渗一般需要及时处理,由于高压静脉注射的速度较快,当医务人员发现药物外渗的时候,已经表明药液渗出过多,立即停止注射,拔除留置针,按压5 min,再敷药。前临床上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主要是用硫酸镁溶液(国药准字:H13022000,规格剂量:10 mL∶2.5 g)对表面进行湿敷,质量分数为50%,同时外渗后用利多卡因(国药准字:H12021033,剂量规格:2 mL∶4 mg)1支,地塞(国药准字:H44024515,规格:20 g)一支,25%硫酸镁,20%葡萄糖10 mL,维生素B12一支外敷,2 d后基本可以痊愈。硫酸镁溶液对于消炎去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理是因为硫酸镁是一种高渗透性的溶液,在患者表面进行湿敷,镁离子进入患者体内,改善组织间隙和细胞内部的渗透压,从而对患者局部渗出的组织液起到吸收的作用,并且可以消肿。随后,医务人员对患者使用冰敷的方法,收缩毛细血管,降低患者因药物刺激产生的疼痛。如果发现患者药物外渗部位出现肿胀或者水泡以及其他皮肤溃疡等症状,则选用局部封闭式的治疗,如果患者出现水泡局部没有破损,嘱咐患者尽量不要刺破;如果水泡范围较大,则采用碘伏药物进行外涂后,用注射器回抽水疱内的液体,再用不含碘的试剂外涂。抬高患者的患侧部位,在敷药过程后的48 h后将患者的患侧部位抬高以增加药物的吸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对患者热敷,会加重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同时使患处更加严重。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对患者药液外渗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外渗患者和非外渗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如果所研究的指标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9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占8.16%。对8例患者药物外渗原因进行分析,其中最多的是血管选择不当,占50.00%(4/8),其次是患者自身因素,占25.00%(2/8),然后是固定不良,占12.50%(1/8)。患者使用药物之后都有明显的痊愈趋势,但有1例癌症女病人穿刺部位在手背,发生外渗上药物敷后无效,出现骨筋膜综合征经手术后痊愈出院。见表1。
将8例外渗组与90例非外渗组进行比较,发现在基础合并症和注射血管位置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使用碘造影剂进行增强CT扫描已经广泛推广,主要是因为加入造影剂可以使病灶和组织在CT扫描下更为清晰,方便诊断和检查[2]。但是由于临床上药物注射的速度较快,最大可以达到8 mL/s,操作人员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现药物外渗的现象[3]。以往有研究表明[4],药物外渗对患者皮肤有很大的刺激,会导致皮肤出现溃疡甚至坏死。因此,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引起药液外渗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临床上有多种原因可能导致药物出现外渗,具体可能如下[5]:①患者自身的因素。患者的年龄和性别都可能是影响药物是否发生外泄的重要因素。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生理和身体机能都下降,尤其是女性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弛,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者的血管脆性较强,易发生破裂,从而增大了注射针头突然移位的可能性,发生药液的外渗。同时研究表明[6],患者并发其他疾病包括糖尿病、恶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会影响患者整个的身体状况和血管硬化,因此很容易引起患者出现药物外渗。②药物因素[7],该研究主要使用碘伏药液进行注射,包括碘海醇和碘佛醇等造影剂。碘造影剂[8]是一种高渗透性和高浓度的药物,且粘性很高,并且在注射器的推动作用下,能产生一个较快的速度,容易造成药物外泄。③护理技术的因素。医务人员由于年纪较轻,经验不足,找错血管位置或者穿刺的深度和角度不正确,都会导致注射的过程药液的外渗。同时医务人员只注意疾病的本身过程,没有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导致患者在注射的时候没有很好地配合,移动手臂出现药液的外渗现象。固定不良也是导致药物外泄的原因,主要是病房护士技术不佳,固定的位置不对,没有预料到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忽视对患者固定夹板,因而出现导管移动。另一方面,高压注射导管没有固定稳定和出现脱落导致药物出现外渗。④其他因素,包括药物的自身药理性质和药物的注射速度等,都有可能成为临床上药物外泄的因素[9]。
因此,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引起药液外渗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护理,护理体会如下[10]:①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预防措施的施用是预防发生外渗的关键手段,因此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增强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同时不仅仅要关注医疗技术上的提升,也要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保证患者配合注射,减少药物的渗出发生率。②注射前要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患者的血管,选择粗、直且容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尽量避开最近有过创口和穿刺记录的血管进行注射。③培养医务人员的责任心,训练医务人员的穿刺技术,保证一个良好的穿刺方法和角度,选择好合适的穿刺深度。穿刺后,要对管道进行固定,并及时检查,对于躁动不易配合的患者要使用夹板或其他措施加强固定,防止管道移动,出現药物外渗。④医务人员严格控制留置针留置的时间,留置针超过24 h就要及时取出放置新的留置针,尽量缩短留置针留置的时间。⑤医务人员改进高压注射器的注射流程,在正式药物注射前,可以采用生理盐水进行试注射,调整好整个注射的装置和过程,保证留置针的通畅和安全,对注射流程进行调试和优化,最大程度降低药物外渗的出现。⑥整个注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严格监督患者的整个身体状况,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肿胀和炎症等皮肤刺激性的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表明可能出现药物的外渗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处理,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尽量降低药物外渗对患者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研究数据显示,98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药物外渗的情况,明显减少药物外渗几率。周荣华[11]在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中指出,对高压静脉注射造影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可明显减少外渗几率,对5 109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仅有6例患者出现外渗,及时干预后并不影响预后治疗,提高诊断准确性,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时,进行早期预防护理措施,可以防止药液外渗;一旦出现药液外渗,要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防止疾病加重。
[参考文献]
[1] 孟婧雅,沈旭慧,谢新芳.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J].护理研究,2018,32(8):1193-1195.
[2] 吴志勇,张学洪,李华泰.通过逆向微导管注射造影剂指导正向导丝开通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4):401.
[3] 温晓琴.对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评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5):249-250.
[4] 张蜀芸.CT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外渗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154-156.
[5] 陈秋兰,翁纽周,曾丽娟.经口服超声造影剂联合经静脉注射造影剂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2):174-177.
[6] 周林荣.不同部位注射造影剂对炫速双源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图像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153-155.
[7] 解传滨,徐寿平,戴相昆,等.鼻咽癌螺旋断层治疗计划中静脉注射造影剂对剂量计算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84-87.
[8] 张健飞.螺旋CT经下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检查参数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8-59.
[9] 付丽萍,丁艳,马学芳,等.一种小鼠股静脉穿刺注射造影剂的新方法[J].全科护理,2015,13(26):2621-2622.
[10] 周巍,杨本强.应用定量CT骨测量技术评价骨密度与静脉注射造影剂间的关系[J].临床军医杂志,2015,43(6):599-602.
[11] 周荣华. CT增强扫描高压注射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4):10-11.
(收稿日期:201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