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扬帆课程 打造适宜教育

2018-11-20蒋先律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扬善

蒋先律

【内容摘要】丹城第四小学的扬帆课程,基于八年前就实施的“课程超市”,在办学理念顶层设计的梳理过程中给予全新整合,赋予新的内涵。课程开设更全,学生受益更广,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选择性,深受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扬帆课程 课程超市 扬真 扬善 扬美

学校创建于2008年,基于地域文化特点,我校提出“扬帆教育”办学思想,秉承“有行动就有可能”的校训,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希望的风帆”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究适宜每个学生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扬帆课程”体系。

一、扬帆课程的提出

1.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

自建校起,我校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摸索实施“课程超市”活动。活动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支持和肯定,现“课程超市”已成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多次承办现场会。但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后,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在“课程超市”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每一位学生成长的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全面,矢在弦上。

2.进一步深化办学理念的需要

2014年,我校提出了“扬帆教育”的办学思想,秉承“有行动就有可能”的校训,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扬起希望的风帆”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决定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课程就要为实现目标提供相对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及实施策略。因此,构建和探索与学校办学理念——“扬帆教育”相契合的课程,迫在眉睫。

3.进一步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我校对历年课程超市活动开展了专项调查,发现学生对增强体质的球类项目、提升艺术修养的书画音乐活动、增强益智的棋类、机器人、三模等科目比较喜欢;在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家长关注学习方法介绍的学法指导、数学思维等课程居多;女生较青睐于艺术类课程;男生较喜欢运动类及思维活动类课程。

二、扬帆课程的哲学思考

我校办学历史上曾经倡导过“追求和谐,享受快乐”、“雅和教育”、“双主体发展”办学、“选择教育”、“我的课程我做主”等理念。其一个核心就是以生为本,自主学习、自主生活。为此,在新一轮学校规划过程中,我们对学校历史进行梳理,集全体师生、家长、社会的智慧,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响亮的提出“扬帆教育”的办学哲学。

(一)基本特征

(1)揚帆是美好的期许。我们的学校教育承载着我们最美好的期许,期待在孩子们的生命中种下太阳和微笑,引领孩子走向美好人生。

(2)扬帆是快乐的情绪。快乐能促进有效学习。阳光的老师、好玩的学校课程,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快乐,乐此不疲,在快乐中玩出一辈子的修养。

(3)扬帆是一种高雅的修养。走向美好人生的孩子要有良好的修养,有一种神韵、一种魅力、一种气质和一种品位。

(4)扬帆是精神的穿越与修行。在没有与孩子们一起穿越这么多课程故事之前,课程并不会真正地属于我们。没有把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累积的勇气用在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上,课程也不会真正地属于我们。我们在不断地生成、调整、磨砺中建设学校课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穿越与修行,痛苦而快乐。

(二)目标呈现

“扬帆课程”是以儿童成长为核心,其育人目标是:培养民族素养和国际视野的社会公民,从而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

真——求真知、做真人。从小追求真知卓见,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待人真诚,说话做事表里如一、坦坦荡荡。

善——存善思、为善举。品德行为要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

美——修美德、练美体。做一个心灵和体魄健美的人,为幸福人生奠基。

三、“扬帆教育”的课程结构

我们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为扬帆教育课程来分类,构建指向具有我校特征的八项核心素养的三大课程群落:扬真课程群、扬善课程群、扬美课程群。其总体框架为:(见下图)

四、“扬帆教育”的实施框架

(一)课时安排

结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根据学校实际,对课程的实施时间进行统筹安排。

1.固定与机动相结合

将每周五下午1:00-2:50的时间段设置为固定的全校“扬真课程群”和“扬美课程群”拓展性课程(课程超市)教学时间;每周五下午2:55-3:10开设暮省课,加强“扬善课程群”的建设。机动时间为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超市节、扬帆文化节等活动时间,根据需要临时安排调整。

2.长课与短课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开设长短课,增加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基础性课程采用标准课时间,每节40分钟;拓展性选修课程采用长课(90分钟)、中课(午间精品课60分钟)、短课(暮省课15分钟)相结合的形式。

(二)实施策略

1.以学生为中心,最大程度提供自主选择

以学生为中心,从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入手,梳理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与技能训练点,在明确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学校资源以及学生认知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保障基础性课程的标准课时的基础上,适当整合、重组部分教学内容开发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语文、数学、科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保证落实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必须储备的知识能力要求;增强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感受力,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文修养的提高;自主选修拓展课程统一安排在周五下午,根椐学生年龄不同,遵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以社团活动课程超市的形式进行开展。

2.以整合为策略,最大范围实施拓展

(1)做好内容的整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德育目标,渗透到各种课程学习中,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再将基础性课程难以提供或满足学生学习及个性发展需求的内容整合到各类拓展课程中,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调动多元智能,获得更多的拓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2)做好人员的整合。整合校内外体艺优秀指导教师、家长助教、社会上的专业人士等资源,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及需求的选修拓展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度的情趣。

(3)做好资源的整合。整合校本、区域、社区、社会等多面资源,开展外出实践、考察、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类拓展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队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3.以拓展课程为重点,增强实施的层次性、灵活性

“扬帆课程”分校级社团和年级社团两个层面,采用学生自选与老师、家长指导选课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校级社团成员(午间精品课)由指导教师自行选择且有绝对优先权,学生也可自主报名参加,但必须经指导教师同意。

在课程开展形式上力求靈活性、多样化。首先是自主选修拓展课程的社团活动“走班制”;其次是多元学习方式的整合,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专题教育、主题活动、实践考察、综合实践等学习方式,并进行合理整合。

4.以基础性课程为中心,分类推进实施

(1)基础性课程强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向课堂要质量

各学科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学、共学能力,促进学校课堂教学的优化。全面推进合作学习小组建设,探索总结符合大班额的小组组建与经营及相应的评价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充分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

(2)学科必修拓展性课程凸显学校育人目标,展课程特色,促个性发展

作为拓展课程中凸显学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的课程,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采用一些新的组织形式(短课、中课)等,深化课程整合的步伐,从内容和形式上开展特色课程的探索,促学生个性发展,展学校课程特色。

(3)选修拓展性课程注重规划,从丰富到精致

“扬帆”课程在原有的课程超市基础上,以课程理念、目标为指导,进一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整合各类课程资源科学规划、分类开发选修拓展课程,并且根据学校需要不断丰富、完善,逐渐实现课程内容多元、课程精致有质。

五、“扬帆课程”的成效

学校定期举办“扬帆文化节”和“课程超市节”等大型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条件。学校先后获得浙江省绿色学校、宁波市文明单位等上百项集体荣誉。由于跆拳道社团表现突出,我校还被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青少年训练基地。

(一)催生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通过这几年的摸爬滚打,我们确定了课程实施的模式,构建了开放的课程服务体系,实现了课程开发多元化、班级组建个性化、课程资源多样化;通过建立精细化制度,落实精细化管理、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健全了课程的管理体系;通过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各方面发展的潜能。

(二)激发了教师的课改热情

全体教师全程参与扬帆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在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十二位教师在临溪论坛中阐述自己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每年有数十位教师在县各类业务竞赛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教师们在制定纲要、编写教材和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增强了反思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在学习与实践中促使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三)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扬帆课程的实施,满足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的组织、协调、合作和动手能力。在每年度县市级各项比赛中,学生发挥出色,夺得了多项团体第一和个人赛第一,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为自己赢得了信心。

【参考文献】

[1] 茅晓辉、陈可伟. 培元教育[M]. 现代出版社,2017:124-126.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

猜你喜欢

扬善
印尼博主通过食物“扬善”
《中庸》“隐恶而扬善”发微
扬善
扬善而为 成就未来
扬善
崇德扬善 争做“最美公投人”
班级德育中“立德扬善”德育模式的实践
立德扬善弘扬正能量
以扬善的精神写作
高校开展“扬善”道德主题活动的形式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