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把十九大精神贯彻在“概论”教学中
2018-11-20武立敬
武立敬
[摘 要] 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领域的运用,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唯物史观的结构维度、方法维度和历史维度三个方面,对十九大“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矛盾新内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哲学分析,把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放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行,对“概论”教学深入贯彻十九大精神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关键词] 唯物史观;结构维度;方法维度;历史维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8-0079-03
一 准确理解唯物史观及其三个维度
对唯物史观的理解,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借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也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这经典表述中,人们认识到唯物史观同自然规律的发展一样,其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规律面前人们只能认识并尊重它,并把它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对唯物史观的一般理解。其实,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实践,是实践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自身都是人自己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概括地讲,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以人为中心,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强调人的需要、要求和主体性。”
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领域的运用,并与人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唯物史观“由一系列政治经济范畴及其关系构成的结构维度,构成唯物史观的一般话语系统”,并通过这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剖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此可称之为结构维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出发,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胜利这一发展规律,可称之为方法维度;马克思运用哲学武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其目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可称之为历史维度。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列主义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概论”教学必须立足新时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入解读十九大的精神实质。
二 从唯物史观的视域解读十九大精神
(一)从结构维度理解“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系列规律和多对范畴,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对范畴,正是它们之间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推动着中国社会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中国,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政治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经济平等奠定了政治前提;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的阶段,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在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通过变革超前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中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改革近40年之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正是这一强劲的经济实力推动中国走进新时代,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人民正在实现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飞跃。
新时代具有新特征。这个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经过量的积累实现部分质的飞跃的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为了人民是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是阶段性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唯物史观的方法路径。新时代为中华儿女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搭建舞台,同时又尊重人的差异和权利,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推进社会公正事业。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从方法维度理解“矛盾新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哲学武器针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就是批判的或方法的维度。方法维度作为一种方法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是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外延的扩展,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具体地讲,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更包含着人们对政策制度、精神文化生活、良好的生存环境,甚至公正的社会秩序和高素质交往对象的期盼。这是中国人民由单一经济领域走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而现实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阻碍着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中央党校韩庆祥教授认为,“不平衡是从范围来讲的,比如说东部和西部的发展不平衡,也是就发展的领域范围来讲的。不充分,是从发展的层级和质量来讲的。”中国的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采取东部地区优先发展,通过有先有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其中,“有先有后”势必拉大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但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不能因改革过程中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现象的存在,而否定改革开放甚至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创新科研能力和生产方式的升级等领域都成就非凡,但质量仍有待提高,中国正在抓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力争通过弯道超车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飞跃。
必须认识到,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恩格斯强调了经济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人的平等、自由、全面的发展。我国分配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但在马克思看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按劳分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拥有较高天赋较高能力劳动者权利的尊重,并逐步建立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我国分配体制中“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不仅保障了有产者的权益,更包含了对弱势群体的民生关怀。十九大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九大精神中蕴含着尊重不同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和劳动特权,同时从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方面增进民生福祉,化解社会矛盾,让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三)从历史维度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的目的就是消灭阶级,获得政治解放经济平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关于自身生命活动的自然维度,是对人的自然属性的理解和掌控;另一个是关于社会交往、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维度,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理解和掌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各种需要的满足、各类关系的丰富、各项能力的发挥。”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为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了以下具体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方式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于经济基础;推进民主、加强法治建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与时俱进的文化需求;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大幅提高医疗水平、稳步推进脱贫攻坚的步伐;倡导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践行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和宗旨。
“实践的观点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逻辑起点、首要观点。实践唯物主义渐渐成为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范式,这样的视域转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意识目的和实践活动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唯物史观的思维进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强调人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马克思以人的发展为标准,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社会发展三种基本形式的思想。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的普遍的社会物質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把马克思的思想与我国国情相对照,我国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发展阶段。在此阶段,我们首先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尊重人的差异和个性,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要的前提下,实现人的全面的能力培养并为其实现社会价值创造条件。十九大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在认识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且通过制度保证人民做主,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价值性。
三 十九大精神在“概论”教学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启迪
十九大精神对大学生影响的首要途径是学习高校思政课“概论”,对大学生来说,“概论”既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又是一门提升道德修养的必选课。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十九大精神在“概论”教学中传达的理念,可以给予当代大学生多方面的价值启迪。
(一)“新时代”提出新挑战
时代呼唤英才!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由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的新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物质前提,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反过来又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时代意味着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多机遇、更多选择、更高选择,同时需要应对更多要求和更大挑战。面对经济领域供需之间的矛盾,我国采取的解决方案是,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同理,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创新科研人才需求与高校供给之间的矛盾,我们只能采取在高等教育领域调整供给侧培养改革方案以满足社会需求。新时代背景下,“概论”课应传达这样一种精神,即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对自我能力挑战、对专业创新成果挑战、对社会发展重大领域进军的挑战精神,唯有此,才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二)“美好生活”拓展人生新境界
“美好生活”是人們实现由单一经济领域的生存发展到自由全面发展的跃升。“美好生活需要”引导大学生摒弃“拜金主义”的人生观,超越用“钱”这一单一物质范畴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珍爱生活珍爱生命并超越自我自然生命的有限时间节点,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成为社会性的存在。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应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国产业之间、行业之间、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为大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发展,才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梦想成真的机会、同祖国和人民共享成长的机会。
(三)“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生价值认同
以人民为中心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让大学生站在人民的立场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真正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实事求是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绽放自我人生价值。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当代青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努力奋斗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安启念.马克思恩格斯伦理思想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南堤.唯物史观的三个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11(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2017-10-1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