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

2018-11-20徐奇伟

消费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徐奇伟

摘要:創新创业素质目前已成为公民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先进的民族文化形成的主要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国民共同组成了创新型国家,这也是一个社会具有的“创新文化”必然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发展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并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主动为国家强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人才支撑,从根本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现状 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了深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一、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中指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要求,强化了高校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和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使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浙江省高校为例,在接受调查的浙江高校大学生中,有近六成学生在不同程度认为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教育形式多样,对象范围趋于扩大。实践教学的质量是创新创业教育中很重要的内容,高校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体验度和获得感,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包括创业课程、创业大赛、创业专家讲座、创业实践基地、创业指导机构等等。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中创业大赛是各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八成多的学生反映学校举办了创业大赛。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毕业班学生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象的主要群体但有所扩展,这与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形势有关。已有48%的高校针对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说明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意识到并逐渐把创新创业教育扩展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范畴中。

(二)课程内容丰富,选课形式呈现多样。高校教育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因而想要成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双创能力,必须要抓好课程教学,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为此,省内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学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首先,关于课程内容,49.7%的大学生表示有创业模拟实训和创业实践指导,12.8%的大学生表示有创业意识培训和创新思维训练,还有27.9%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有包括创业政策解读、创业相关法规等其它类创业教育课程,理论和实践课程均有开设,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渴求;其次,关于课程形式,36.2%的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44.8%的学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18.1%的学校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多数高校以第二课堂、选修课的形式为主。

(三)创业学院增多,管理部门更趋专业。浙江省《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至2016年3月底前全省普通高校普遍建设创业学院,并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省内各高校响应政策,纷纷整合校内资源成立创业学院,探索创业学院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本调查结果显示,创业学院已经成为仅次于学校招生就业处、团委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管理部门。与此同时,仍有34.6%的高校是通过招生与就业工作处及团委,有11.3%的是通过教务处,有8.9%的是通过商学院。但是,通过进一步的访谈了解到,剩下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职能也均在逐步移交到新成立的创业学院手中。就此而言,省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部门将趋于统一化和专业化。

二、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的主要问题

政府大力倡导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并不在于让学校鼓励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思维训练与实践锻炼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和创业历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对本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省内各高校在这一目的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一)双创意识和精神教育不到位。虽然我国早已提倡和施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在多数师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面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兴的素质教育,仍有部分高校师生从心理上就不重视。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省内各高校有近四成学生误解了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清楚创业教育的内容。这反映出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培养上仍然不够。对此,省内重点高校比一般院校教育更到位。比如,浙江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创业教育通识课程,将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新社会,创新已经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要求,这就需要各高校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普及双创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纵观英美等创业教育先行国家,无不施行的是点面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对精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然而,就省内各高校新型的“创业学院模式”而言,仍旧是换汤不换药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培养模式,并没有做到全面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另外,从本次调查中学生的反馈来看,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中,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最理想的教学模式。这说明,较大比例的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较高的需求。因此高校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十分必要,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

(三)教法和教材缺乏體系创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法和教材缺乏创新性的本土化过程,大多效仿或照搬欧美等西方国家。就教材而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学生反映已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专用教材,35.7%的学生反映有自编教材或讲义,8.7%的学生反映有引进教材。由此说明省内各高校创业教育在教材上比较匮乏,本土化的实用性教材更是稀缺。就教法而言,从开始的创业大赛到现在的创业实训基地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局限于校内,且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创新创业知识的灌输,这将无法实现培养出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的目标。

(四)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度不足。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上相对滞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均以形成了完善的创业教育学科结构体系,多数高校设有独立的创业教育专业,并且5%的高校开设了创业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培养创业学博士。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建设较为薄弱,相关研究也限于教育学研究,教师对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造成了创业教育教师缺乏教育理论导致创业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教育学教师缺乏实践数据作为参考导致创业教育研究发展滞后的局面。教学和科研是相互影响的,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正因为各高校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地不紧密,限制了我省创业教育学科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五)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且力量薄弱。而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省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数量不够,二是质量不高。首先,作为沿海省份,我省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与受过专业培训的创新创业教师相比则显得尤为稀缺。其次,各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是就业指导中心、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者占多,这类教师大多在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后就为学生授课,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两点都让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有高达69.7%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水平能力不能够胜任创业教育任务。而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多数都具有创业或者企业任职经验,这使他们能够将枯燥无味的创业理论和丰富多彩的创业经验有机的结合,生动有趣的传授给学生们。

三、促进浙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建议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浙江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纠正理念误区,转变组织形式。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创业带动就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多数高校只针对毕业班学生以及少数优秀学生,并且主要是开展创业竞赛、创业讲座等活动。这种精英化烙印明显、以“活动”代“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打击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有意愿参加双创教育的学生都是准备走创业道路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来做好就业准备。因此,高校应纠正双创教育的对象和形式误区,从“少数”转向“多数”,从“活动”转向“教育”,将双创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首先,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上,各高校要摒弃把双创教育变成鼓励开公司的观念,树立和弘扬“大创业观”,即平凡岗位上的工作创新也是一种创业。双创教育是养成创新心理品质、塑造创业人格的教育。其次,在教育形式的改革上,各高校需构建完善的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避免以活动代课程。借鉴美国成功的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开设三类课程:一是与通识教育大类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化领域终身学习;二是与专业教育学科课程,即将双创内容融入不同学科,以鼓励学生找准市场,开展创业;三是活动课程,即为学生实现理想提供建设性的和实践性的平台。

(二)丰富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管理。立足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或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一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根据实证调研,创业大学生对于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更为渴求,企业家的言传身教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为大学生的创业之路指明方向。高校应在做好校内创业教育师资的选拔之外,应该设立社会创业导师制,为创业大学生搭建与校外企业家的交流机制,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校内教师的继续培养,通过进修、交流学习、外校考察等诸多方式大力提升现有校内创业师资教学水平,尽力弥补现有教师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教学经验欠缺的短板;二是做好校外人才的引进与聘任。一方面,要积极招聘校外具有专门创业知识与创业经验的人才进校担任专门创业教育课程教师,提升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让行业认可、兼具理论素养者成为高校的兼职创业指导教师。扩大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导师需要兼具创新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又为学生所乐见,还能为决心投入创业的学生提供实战指导。

(三)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评价才能发现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所以,建立双创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双创教育的考评机制是推进双创教育的必要条件。双创教育的评估体系应该从“教师、学生、创业课程”三位一体出发进行360度的全面考评。一是对教师的评价。双创教育的评价体系,不仅像传统评价将教师简单评级,而是注重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的信息、咨询和改进的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分为上级、教师、学生等评价主体,以素质、能力、成效等为评价主线,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模式,较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二是对学生的评价。与以成绩定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不同,创业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评价,同样采取全方位度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他评,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评价,注意学生发展潜力的挖掘,根据不同特点,给予合适的教育与引导,对学生的评价和考核也应多样化,结合课外实践形式去考察学生。三是对课程的评价。双创教育课程根据其实践性、学生主体参与度更高的特点,它的评价更讲究多元分析、多主体协商。

(四)创造舆论氛围,构建校园文化。适应双创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出台制度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和转换。在普识教学基础上加入精英教学,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学生,开设定制式的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设立弹性学制,并允许学生休学创新创业,设置创新创业奖学金,允许以创新创业成果转换学分或替代毕业论文,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评优评奖、提前毕业等工作中予以认定加分。瞄准国际前沿,完善课程建设。鼓励高校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培训”项目,举办“8+X创业实训”培训班。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和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如杭州大学生就业创业师友计划,就是通过社会精英与在校学生的配对交流,将社会需求传达给在校学生,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师的成功经验,领略导师的丰富阅历,实现学习课堂从教室内向社会中的转移。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广大校外企业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