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料库的鲁迅小说三个英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

2018-11-20陈江宏

北方文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鲁迅小说解决措施存在问题

摘要:文化专有项是翻译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对于小说而言更是如此。本文结合鲁迅小说人名类文化专有项、民俗类文化专有项、固定习语类文化专有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建议与方法:扩大文化交流、添加评价性介绍、构建文学语境、借鉴与创新传统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文化专有项;分类翻译;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基于语料库的鲁迅小说三个英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问题进行研究,一般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文化专有项理论的研究现状,三个英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比较性解读以及在解读中发现的问题与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文化专有项及其翻译的难点

在一则研究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文献中,对于文化专有项,研究者这样说:所谓的文化专有项是指语言翻译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具体而言,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语文化的解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或接受的特有文化现象。或者说,在另一个层面上,所谓的文化专有项是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于这则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如下有关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问题:首先,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文化专有项是由两种语言之间不同而产生的一个翻译难点。虽然文化专有项表面看是存在于需要翻译的语言里,但是由于翻译是一个广泛的语言交际实践,因此,在所有的语言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专有项。其次,文化专有项与语言背后的文化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语言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由于其所承载文化内容上的差异,所以它才会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专有项。最后,虽然在引文里,研究者认为文化专有项是某一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但是,从辩证的角度讲,由于每一种语言的翻译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广泛的文化现象。在英语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英语里有文化专有项;同样,在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汉语里也有文化专有项。因此,它是一个只存在于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还有研究者认为,文化专有项是指:“在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原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将发生翻译困难。[1]根据这样的解说,可知,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难点还在对语境的处理上。同样的词语,由于语境的差异,即使在原语言体系内,它的意义也会出现增多或转移的现象。因此,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应该关注语境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小说这样的文学作品而言更应如此。

二、鲁迅小说文化专有项翻译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明确了文化专有项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对鲁迅小说文化专有项进行如下分析:

(一)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及翻译

根据小说中文化专有项内涵的不同,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

首先,民俗类文化专有项。在鲁迅的小说中,有许多标示民俗类的名词。因为,民俗具有针对性,即每一个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因此,对于这部分名词而言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小说《祝福》中的“祝福”就是一个这样的名词。在小说里它是指一种流行在鲁镇的过年风俗。而且在小说的故事里,它还是作者被用来衬托祥林嫂的死。从而其悲剧意蕴在乐景的衬托下更显得悲伤。再如,在I once tried asking,Old Master Zhao'son,his nibs the Budding,Talent这句话里,还有一个因为古代忌讳习俗而产生的文化专有项的问题,即“秀才”与“茂才”的关系问题[2]。

其次,人名类文化专有项。在小说《故乡》里有一个小市民的代表性形象——杨二嫂。而他的绰号“豆腐西施”就是一个文化专有项。因为,“西施”是一个美女,而在这里它却被用以指向一个“卖豆腐”的女人,况且她还没有“西施”那样美。因此,杨宪益译其为“Beancurd Beaut”。但这样的翻译并不能解说清楚“豆腐西施”在小说中的意蕴。再如,在小说《阿Q正传》里,作为人名的“阿Q”与暗示小说内容的“正传”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专有项。因为,“阿Q”在这里,它绝对不是一个人名这样的简单。之所以叫其为“阿Q”那是因为在未庄这个封建而保守的村庄里,赵老爷不允许阿Q姓赵,而且,这里的“Q”还是象征着这个人物形象那条颇具象征意义的辫子。而对于“正传”而言,它又与小说中介绍的来源有所不同,即,所谓的“正传”并不是“言归正传”之“正传”,而是兼有“自传”、“小传”之“传”的意蕴。

再次,固定的成语性词汇。在中国语言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有特定意义的词汇。对于这类词汇而言,它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专有项。例如:Three Cults were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n.The Nine Schools included the Confucian,T ao城Legalist M onist and ocher schools.。[3]在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三教九流”。译者直接把其翻译成“Three Cult和Nine Schools”,并对其进行了解析。

(二)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边的列举可以发现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中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民俗类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中,翻译者都在试图通过相关的解释性语句告知译文的读者专有项的具体内涵。因为,只有译文的读者知晓了传统文化中的避讳,才能理解这里“秀才”与“茂才”的关系。但是为了更加清晰地知道为什么“秀才”被改称了“茂才”,还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位皇帝叫“光武帝”,因为他的名字叫刘秀,因此,“秀才”之称才有了“茂才”的别称。

其次,对于人名类的文化专有项。虽然把“豆腐西施”译成“Beancurd Beaut”可以让译文读者发现“豆腐”与“美丽”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讀者如果不能对小说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把握,他们仍然很难理解“豆腐西施”的文化意蕴:因为,从商业的角度去说,这位杨二嫂相当一位“品牌代言人”或者说是一位“商业形象大使”;从小说的内容角度去讲,她由“豆腐西施”到“细脚圆规”的转变则在彼此的对比中暗示着农村经济的萧条。因此,前者的内容可以通过“Beancurd Beaut”来表达,对于后者的意义而言,它还需要译者进一步的提示与解说。再如,对于“赵老爷”这样的人名而言也是如此。“赵”是他的姓,“老”则是对他年纪的暗示;而“爷”则又是他在未庄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直译就会使其人名失去这样的意蕴。

再次,对于固定习语类文化专有项而言,由于它具有特殊的意蕴,因此,对于字面的直译仍然不能再现它应有的内涵。例如,在“三教九流”的翻译中,译者把“三教”与“九流”进行了解释。但是,这样的解释虽然可以让读者明确它的基本内涵,但是仍然无法让译文的读者无法知晓“三”与“九”在传统文化中都具有“多”的含义。例如,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样的语句里,“三”并非是具体的指向;在“举一返三”中的“三”也是如此。因此,译者的这种解释性翻译虽然能够缓解译文读者阅读上的一些困难,但它仍然存在着不能对原文语意进行充分阐释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的探讨

针对上述文化专有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后续的翻译中可以采取如下几方面的应对措施:

首先,翻译是一种语言的交流,但语言的交流应该建立在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因此,扩大文化交流,构建文化话语权是基础性的工作。虽然,这一点看似与小说文本的翻译无关,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发展,随着更多外国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一些专有项的翻译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些。甚至有退出现有文化专有项的可能。例如,对于“三教九流”而言,它会随着译文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而逐渐退出现有的文化专有项体系。

其次,在小说的译文中,增加一些人物形象评价性的介绍。从而降低译文读者对形象人名类专有项理解的难度。例如,如果能够在《故乡》的前边或译文后介绍一下“豆腐西施”这种专有项的具体内涵,介绍一些与“豆腐西施”这个绰号相关的作者意图,或者更能有助于读者理解它。

再次,构建文学语境。由于针对的是小说专有项翻译,因此,如果能够在构建文学语境的基础上再现它的内涵或许更有利于国外读者的理解。例如,在对“阿Q”这样的人名类专有项时,我们不妨让译文的读者知晓他的头上那条辫子以及辫子的意义——象征着保守、愚昧。或许才能突出它的含义。再如,对于“假洋鬼子”这样的人名,如果没有对产生“洋鬼子”那个生活背景的介绍,没有对他在小说故事里具体言行的介绍,译文的读者很难理解“假洋鬼子”一词中的讽刺意蕴。

最后,经验的借鉴与创新性运用。上述几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都颇有特点:有的是在专有项后增加了提示性的语句,有的是利用加法式的翻译把专有项拆开来翻译。虽然这些翻译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这些翻译的方法也值得借鉴与思考。例如,结合这些翻译方法设法构建一个文学性的语境。

总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是小说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本文在辩证地解析“文化专有项”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了分类。然后针对每一类专有项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江宏,李咏梅.鲁迅小说《呐喊》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J]. 传播力研究,2017,1 (08):19.

[2]翟曉丽.从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看《呐喊》[J].琼州学院学报,2010 (03).

[3]王欣.文化专有项在《呐喊》翻译中的处理[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02).

猜你喜欢

鲁迅小说解决措施存在问题
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