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东北小延安
2018-11-20张军
张军
佳木斯东北地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及国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解放战争时期合江省省会。它西邻小兴安岭,南临完达山脉,地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沃野千里,平静如海的三江平原腹地,被誉为东北解放区的革命名城,永载中国革命的光荣史册。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百万苏联红军分三路进军东北,向日本关东军进攻,在东北抗日联军的配合下,解放了东北,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虽然14年的抗战取得了胜利,但解放后的中国面临着自己命运和前途的大选择大决战。东北问题处于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党中央审时度势确立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并把“发展东北,控制东北”作为全党全军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和东北局认为合江省条件优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国民党占据松花江南岸锦州、沈阳、长春等重要城市,松花江北岸西部地区齐齐哈尔地处松嫩平原无险可守,而东北北部合江省有小兴安岭和完达山为其屏障,其省会佳木斯地域辽阔,交通便利,资源富庶,物产丰富,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可确保均需、民用志愿战争,是个理想的战略后方。
一、“东北小延安”名称的由来
提起东北小延安,我们不得不提到坐落在三江平原腹地上,我国东北最北部中心城市佳木斯。长期以来佳木斯人民在这片丰腆秀美的土地上,用自己辛劳的双手写出可歌可泣的优美的华章。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中有8个军在这里活动,打击日本关东军,为中国共产党1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派出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在内的20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率领2万名干部、10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北解放战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巩固了基础。在这些队伍中有来自延安各大学、各文化教育、新闻机构、各文艺团体,他们东渡黄河,挺进塞北,开始了革命文化大军搬迁的长征中,最后奔赴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佳木斯。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陈云同志到佳木斯检查指导工作时,看到佳木斯到处都是延安迁过来的文化、教育、新闻等各方面团体,见到许多从延安来的各方面名人及众多熟悉的面孔,在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时,情不自禁的说道“佳木斯,这成了东北的延安了”。大批文化、艺术、教育团体的到来,革命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教育鼓舞鞭策了全体合江省人民,佳木斯市民。在这里,在他们眼中,看到了中共领导人张闻天,看到了战功卓著的九三五旅,看到了各级政权中的延安干部,同时也看到了一大批来自延安著名的文艺工作者,因此,当地民众以及路过佳木斯的东北各地干部,都把佳木斯亲切地称誉为“东北小延安”,从此,“东北小延安”就在全国及全东北叫响。
二、东北革命文化的兴起
东北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部署延安各大学、学院、各文化教育、各文艺团体迁离延安。这支中国文化大军或坐汽车、或坐火车、多数里程靠双腿,经过近一年的艰苦行程,经过枪林弹雨的考验,通过受冻挨饿的锤炼,先后聚集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后方佳木斯。当时从延安迁过来的延安大学所属的鲁迅艺术学院、社会科学院、医学院、自然科学院、经济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各院部,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八路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电影团等革命文化团体到达佳木斯后,在党中央安排和合江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先后改建成了东北革命联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八路军总政治部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延安青年艺术剧院),东北电影厂(延安电影团),东北書店(延安新华书店总店),东北日报(延安解放日报社)等东北解放区文化团体。在当时他们创作演出的话剧《雪》《自卫》《狼牙山五壮士》歌剧《刘胡兰》《大刀进行曲》《小二黑结婚》,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的阳光照耀大地》以及著名音乐家马可等深入佳木斯发电厂创作的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刘白羽的报告文学《政治委员》,马加小说《江山村十日》,李雷长诗《农民翻身的年代》,东北电影厂拍摄的《活捉谢文东》,《民主东北》等作品深得根据地人民的喜爱。东北书店迁到佳木斯后,出版发行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等一大批重要的革命文献,矛盾《子夜》《腐蚀》郭沫若《女神》周立波《暴风骤雨》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军《八月的乡村》等文学作品在这里大量出版发行,成为东北革命文化摇篮中一朵光彩艳丽的奇葩。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斗争生活,写出的大量革命文艺作品为群众喜闻乐见,广为流传,使延安兴起的革命新文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三、东北小延安文化精神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佳木斯的经济濒临崩溃,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为首的一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人物,成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用革命和科学凝聚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东北小延安文化精神。其一,文化宣传教育事业紧密深入地与剿匪、土地改革、经济复苏、政权建设等革命事业相结合,发动千万人民群众觉悟起来跟着共产党,以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气魄,践行党的理想和宗旨赋予的使命,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其二,为众多文化机构、团体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休整、教育、训练创建的场所,为新旧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展示、表现的广阔舞台,使延安兴起的新文艺运动得以连续发展。其三,从延安迁来的延安大学、东北大学、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东北供给学校等团体与合江省成立的青年干部学校、军政干部学校、工农班、师范班共同为党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为沉睡的黑土地注入了青春活力。其四,宣传党的主张占据主流意识,确立了共产党拯救了中华文化的形象。大批精英用他们的作品感染、吸引佳木斯的知识分子们,使他们对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受到了革命的感召,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其五,以张闻天等革命家充满理想与智慧的决策,构造了一个进步和谐的社会格局,实现了中国千年寻梦所求“耕有田,贷有利,学有成”的理想境界,为新中国的建立,设计出一个政权的模型。
四、正确理解“东北小延安”的立论基础
哪里有延安人,延安作风和延安精神,哪里就有旺盛的生命力,佳木斯的历史唯辩地证明了这一真理。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延安革命文化团体陆续来到佳木斯,在这里大街小巷随处可以看见全国的著名作家、教育家、艺术家、电影人、新闻和出版工作者,他们深入工厂、农村、部队,投入火热的斗争生活,扎根群众,繁荣创作,从此东北小延安就此成名。我们所说的东北小延安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大批从延安来的文化团体、文艺工作者和革命工作者来到佳木斯,陈云同志看到大批熟人老面孔,有感而生的讲出了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近些年来有些学者官员想借助东北延安来打造城市名片,我想有些不符合实际。“延安”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被定位是革命圣地,是党的基本核心,表意是全国革命最高指挥机构和最高领导人驻地,其次才是全国革命的大后方。当时佳木斯既不是最高机构和领导人驻地,也不是当时党中央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中心,而只是革命根据地,大后方,因而实名称作延安是不妥的。把佳木斯称作是东北的小延安,只是解放战争时期历史上辉煌的一章,并不应作为城市名片,她只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来看出东北的重要性。抓住东北,建设东北根据地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因而当时东北延安的称号就是不言而喻的历史史实。
被誉为“东北小延安”的东北解放区革命文化名城佳木斯是新文艺运动的重要标志,是在党的领导下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在新旧社会大变革中一批老文艺工作者更加成熟,他们的作品更加光彩夺目,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加入中国革命文化大军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就是激发亿万人民的思想觉悟,跟着中国共产党去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正如1946年刘白羽在“东北日报”上发表的通讯报道《奇迹的出现》一文中所说,“不论革命自由文化的光芒来自哪些地方,光线的来处就是佳木斯”。的确,佳木斯作为东北革命文化的搖篮,为文艺运动新高潮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新中国的诞生做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准备。重走红色之路,我们不难看到,延安人走到哪里,延安精神就带到哪里,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精神曾鼓舞和激励着佳木斯人民发展生产,支援全国,为解放东北,解放全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时代,延安精神并不过时,其精神引领价值依然存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复兴梦想中,它仍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大法宝。
2017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