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与《狼图腾》
2018-11-20姚璟徐雯瑛邵思佳
姚璟 徐雯瑛 邵思佳
摘要:站在生态批评的视角,《狼图腾》和《断头台》存在现实的联系。本文从《狼图腾》中毕力格老人和《断头台》中波士顿的视角为分析的出发点,通过文本细读,从两位牧羊人对待狼和草原的异同之处着手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的分析。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落脚点是互溶的和谐。
关键词:《断头台》;《狼图腾》;生态批评
一、《断头台》和《狼图腾》現实联系——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生态批评力主“以生态批评的眼光来阅读文本”,其基本理念是:人类文化与自然世界密切相连,它既影响自然,又受自然的影响。更确切地说,它是对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反思。[1](490)随着国内科技文明快速发展,经济蓬勃兴盛,英国著名的生态文学研究家贝特在《大地之歌》里所描述的种种生态危机在我国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前苏联作家钦·艾特玛托夫在1986年创作的《断头台》,描写了一场场人与动物的悲剧冲突。包括狼在内的草原生态形势极其严峻与危急,波士顿在场会上多次发言以及他与埃尔纳扎尔外出寻找牧场的一系列事件都表明:这个牧羊人认识到当时前苏联的极左路线对牧民和草场的恶劣影响,并积极寻求出路。
《狼图腾》自出版便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部因狼而起的关于游牧民族生存哲学的生态作品。虽然其中张扬狼文化、狼图腾部分的争议颇多,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以生态主义视角审视草原上一切生命的作品。
二、波士顿集中体现了《断头台》精神生态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说法,现代社会中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的精神自然(内部自然)。”[2](96)波士顿是公认的先进生产者,牧场里的优秀牧羊人,经验丰富的优秀劳动者。对于生活,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他热爱并且了解自己的草原,坚决反对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过度使用草场。
《断头台》中牧羊人波士顿在开枪打死偷捕狼崽、间接造成他儿子死亡的巴扎尔拜后,“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真理……它(整个世界)既是天空、土地、山脉,也是万物的伟大母亲……也是他一生中所看到和所经历的一切,——这一切就是他的宇宙,曾活在他的心中,也曾为他而存在……这就是他的大悲剧,这就是他的世界的末日。”[3](379)波士顿自己内在的世界内化为完整而不完善的大宇宙。
波士顿和毕力格老人是那个时代里朴实的牧羊人代表,他们忠诚地保护着羊群和赖以生存的草原。两人都了解狼和草原的生活,但民族性格和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毕力格老人对待狼和草原有着更复杂的认识和感情。
三、毕力格老人反映着中国社会生态的良知
以毕力格老人和乌力吉老人为代表,他们是信仰古老腾格里的牧民,朴实的牧民自有一套代代流传的朴素的“草原逻辑”,这种“逻辑”——天人合一的生态思维,其实是游牧民族千年来形成的社会生态,有效稳健缓慢。他们认为,狼是腾格里钟爱的“宠儿”,狼早已在人之前和草原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草原上的狼越来越少,老人一方面为狼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和草原的生态而感到担忧。
老牧民以谨慎地态度小心维护生存环境,不贪求过多的经济效益。《狼图腾》对于草原大生态的描写是从现实实际出发的,强调社会生态中人的主体性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警醒人们高度重视解决生态危机的必要性。要全面考虑自身经济行为对草原乃至大自然生态的伤害。
四、结语
生态批评视角出发的艺术的天性在于“它拒绝一切形式的人与自然的割裂、物质与精神的偏执、思维与本能的对立、本体与现象的拆解、理智与情感的剥离。他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的、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力的个体”。[4]精神本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社会原因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根源。圆满整体的精神生态在净化个体的同时也在完善我们生活的社会生态。
参考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
[2]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A].理论与改革,2009.
[3][苏]钦·艾特玛托夫.断头台[M].重庆出版社,1988.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