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域下的《半轮黄日》
2018-11-20于文
于文
摘要:《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奇埃的一部作品,主要借助三位民族、性别、阶级迥异的人物视角来看待这一场民族战争,并通过三者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来反映60年代的尼日利亚。本文主要从作品的三位主人公以及故事内容的描写这几方面入手对该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后殖民视角来看这部作品。
关键词:阿迪奇埃;《半轮黄日》;后殖民
《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的一部作品。作者奇玛曼达.阿迪奇埃,1977年出生于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有“尼日利亚的托尔斯泰”之称,被视为目前最接近诺贝尔文学奖的70后作家之一。阿迪奇埃是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专注于以非洲为背景的后殖民时代尼日利亚乃至非洲大陆的历史问题。奇玛曼达曾在TED演讲中说,她小时候读的书都是由西方作家写的,书中描写的全是金发碧眼的白人小孩,他们吃着苹果在雪地里玩耍,总是谈论天气。这些生活元素对于儿时的她来说是陌生的,她是吃着芒果长大的,从没见过雪,也没有必要讨论天气。小时候的生活让她觉得小说中只有出现外国人才能算作是小说。直到后来读到非洲作家的书,这才改变了她的认知。
一
小说通过尼日利亚人民在尼日利亚内战中经历的苦难,详细的重现了60年代残暴的战争,讲述了三个主人公的故事。三个主人公在这片土地上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到底是战争造成了他们今天的面孔,还是殖民统治下早早就给他们埋下了这颗种子?理查德,是在尼日利亚的英国记者,没有合法的公民身份。因为幼年在英国没有任何归属感的生活使他形成了胆小怯懦的性格。虽然他对外声称是作家,可是却没有任何作品也没有收入。遇到凯内内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了改变,凯内内给了他足够的爱。可是在在比亚法拉战败、凯内内失踪后,他的梦被彻底摧毁了。奥兰娜家庭十分富足,但是不认同家人的唯利是图的庸俗,为了爱情,来到比夫拉的大学城恩苏卡,与奥登尼博同居。虽然奥登尼博的母亲,认为她是一个“异类”“女巫”,甚至还从家乡带来一个女孩来引诱自己的儿子,她还是坚定的在战争过程中同奥登尼博在一起。比夫拉战败之后,奥兰娜所热爱的家人,国家一同被摧毁。乌古是一个农村孩子,他离开家,去奥登尼博家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他逐渐的学习到了许多西方的新事物。除去战争之外,当时的尼日利亚已经不再属于他们自己认识的尼日利亚,所有的认知来自于统治者,连祖祖辈辈在尼日利亚打鱼的他们,都要承认是西方人发现了这条河流。所有认识的断层,以及西方对他们认知的渗入,使他们不能完完全全的找到自己的归属。
三
小说《半轮黄日》中所呈现的不只是当地的尼日利亚的居民在60年代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作者也借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的视角来展现尼日利亚的历史。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尼日利亚当地居民在民族内战中残忍的相互残杀,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暴力,这一面面的画面强烈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残忍和尼日利亚人民的苦难。通过这部作品,我们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将自己的笔触所重点描写的侧重点和作者本身无意或者有意流漏出的自己对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微妙而又复杂的态度。
小说中,阿迪奇埃曾多对西方人的殖民势力在非洲的扩张提出了批评。但这些批评在全书中所占的比重极小。刚刚摆脱殖民主义的尼日利亚在作者的笔下充满了苦难,但是作者并没有花笔触在殖民历史留下的苦难,而是细腻的描述了尼日利亚组成联邦政府后的种种民族问题,伊博族的独立,使尼日利亚的内战迅速爆发了,豪萨族暴徒抢掠屠杀的血腥暴力行为被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在作品中细腻的被描绘出。书中有意无意的刻画尼日利亚人民对于白人世界的仰望与羡慕。“我们村子里的女人都嫉妒我,不过他们的儿子都大脑空空,而我的儿子能拿到白人的奖学金,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奥兰娜在机场遇到一位老妇人接自己出国留学的孩子时这样说道。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对于白人这个世界是绝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当地人民处心积虑地模仿“白人”的口音。甚至乌古与奥兰娜对话时,乌古更希望奥兰娜可以同他进行英语对话,而当奥兰娜用当地语言时,乌古会觉得奥兰娜不够尊敬他。书中在开始的部分,一再的描写乌古对奥登尼博以及奥兰娜说英语的赞美。这些都可以看出西方世界对尼日利亚的影响,西方对尼日利亚殖民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对当地人民的精神进行了枷锁。
内向腼腆的英国人理查德是个作家,可是他却没有任何作品。每每在聚会上他十分的没有信心。他一遍一遍的练习着丘吉尔的那个笑话,希望人们对他的印象好一些。他深深地迷恋上这个高深莫测凯内内,但是他这种迷恋又值得我们去深思,理查德对凯内内到底是真正的爱恋,还是包含着对伊博族艺术的爱呢?理查德的情人,苏珊带理查德参加聚会时,对聚会中的黑人女子以高人一等的态度来看待她们,每当理查德同其他白人女子聊天时间过长时,苏珊便会摔杯子给理查德看。而如果理查德连天的女性是非洲人,苏珊表现出不同往日的热情,理查德意识到原因很简单,苏珊认为黑人女性对苏珊构不成威胁。通过作品,还可以看出在书中有话语权的人物大都是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人物。而其对他的尼日利亚的人民的描写充满了荒诞离奇,以一种西方殖民话语所构建的刻板形象在书中所呈现,以西方人严重的偏见来看待这些事情。书中有人向理查德开的一个玩笑可以看出西方对当地人民是采取的什么态度。这个笑话说的是非洲人的“傲慢自大”:一个非洲人在遛狗,一个英国人问他“你跟这只猴子在做什么?”非洲人回答道:“这是只狗,不是猴子。”在英国人眼中,他们认为非洲人连狗都不如。在书中除去理查德,其他的那样的西方人毫不掩饰他们对尼日利亚和尼日利亚人的偏见。
这本书由尼日利亚几个普通人的角度去展示尼日利亚的历史,以及60年代尼日利亚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到底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奥登尼博曾说:在我们这个后殖民世界里,真正的悲剧不是大多数人无权决定他们是否想要这个新世界,而是没有准备给大多数人提供应付这个世界的工具。这本书既是非洲的苦难史,也是当地人民挣扎生存的历史。除此之外,書中层层叠叠向我们展示的是殖民统治下对这一地区的不仅是人民生活中的苦难,更是给尼日利亚人民留下殖民统治下对非洲的刻板认知,甚至使当地人民都不由自主地接受了这种认知。
参考文献:
[1]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半轮黄日[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3-6.
[2]石平萍.“小女子,大手笔”——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J].世界文化,2010 (6):12.
[3]康慨.奇努阿·阿奇贝:重新看非洲[J].世界文化,2007 (6):20.
[4]沈磊.人性的呼喊——评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的《半轮黄日》[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 (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