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民间文化论
2018-11-20薄胜男
薄胜男
摘要:《朝花夕拾》是一部以自我经历为主线的回忆性散文,共包括10篇散文,创作于鲁迅生活最为动荡不安的1926年。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探求《朝花夕拾》中民间文化的源头以及民间文化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分别从图腾文化、目连戏、《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以及“五猖”神和“梅姑”神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指出民间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间文化;鲁迅
《朝花夕拾》作为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鲁迅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朝花夕拾》中的许多篇散文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这对于我们了解、研究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的思想心理发展历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回顾《朝花夕拾》,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其中描写了许多关于浙江绍兴当地的民间文化。那么,这些民间文化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会出现在鲁迅先生的散文里?它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本文挑选了三个主要的民间文化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论述。
一、图腾文化
在《朝花夕拾》的作品中,作者曾经提及到了蛇,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就叙述了长妈妈曾经为他买过一本《山海经》,还特意两次提及到了“九头的蛇”(1),更不用说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记录蛇。不仅如此,纵观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蛇作为一种意象在作品出现的也十分的频繁,散文诗集《野草》中《我的失恋》就描写了回馈恋人的赤练蛇,小说集《彷徨》中《伤逝》也将生路比作一条灰白的长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也描述了被压在塔底的白蛇娘娘。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是喜爱蛇的,这份喜爱也与浙江的图腾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原始人类认为,本氏起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认为自己与某种物种有着亲缘的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直接联系在一起,特定的动植物成为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据史料记载,浙江绍兴在古代被称为越民族,一般认为蛇就是越民族的图腾。远古时期绍兴地处海滨,气候潮湿,毒蛇猛兽很多。在渔猎生活中,古越人民发现周边这些玩意儿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如同猎人打猎要伪装成猎物一样,越族先民中的部分成员也意识到,以物饰身,改变外表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于是,越人有了断发纹身的习俗,越人把自己弄得跟小蛟龙一样,希望下水的时候能够蒙混过关,避免蛟龙、“水神”之类的伤害。这种源于生产技能的纹身而后发展成为越人的社会意识,以蛇为图像的群体发展成为强大的蛇氏族后,组成部落联盟,复合成为“蛇”的族徽。越人感激蛇的庇佑,把龙蛇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并当作自己的始祖加以图腾崇拜,这就是蛇会成为浙江绍兴图腾的原因。千百年的传承,蛇在绍兴已经融入到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绍兴至今仍然有许多自然村落的名字与蛇有关;著名的绍剧《咫尺灵山》在当地也是耳熟能详;绍兴人每逢正月十四都要请“青龙菩萨”,这是因为旧时的绍兴人信奉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会有一条小蛇一起出生,然后这条蛇就会伴随着一起长大。平时这条蛇是看不到的,一旦出现就说明有大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绍兴人每逢正月十四都会请“青龙菩萨”,请求保佑平安。鲁迅先生生活在这样的图腾文化氛围内,耳濡目染的对蛇会产生喜爱。我们从鲁迅先生纵多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希望自己像蛇一样,成为人类觉醒的先导,通过“立人”来实现“立国”,提出“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2)他认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的进步。”(3)
二、绍兴目连戏
目连戏被称为“戏剧舞台上的活化石”,属于汉族戏曲剧种,是绍兴乡下的一种地方戏,它的演员是“临时集合的Amateur——农民和工人”,演出的剧本“好歹总只演一本《目连救母记》(4)”,在戏中时时有鬼魂的出现,戏结束时又总是好人升天,恶人落入地狱。这种地方戏的剧情和演出规模都不算太大,但是每场戏中都穿插着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都基本上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既平凡又有趣,因此目连戏看起来亲切。目连戏中的鬼魂有两个最有特色:一个是女吊,她是绍兴人民在戏中创造的“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5)”;另一个就是无常。例如绍兴非常著名的目连戏《调无常》,流传于旧绍兴府属各县。明、清以来,绍兴各地东岳庙庙会多上演调无常。内容为一支阴间执法队伍,捉住“罪犯”刘氏,令其受惩出丑,以宣揚惩恶扬善的主旨。扮演者15人左右,均画脸谱。扮无常者,头戴高帽,手执破扇,脚着草鞋;扮“牛头马面”者,头套纸糊面罩,上涂具像色彩;饰刘氏者,长发散披,颧涂朱红,穿白衣、白裙、红背褡、红裤、颈戴大枷,脚拖长链。表演时,一人手持米筛晃动,整个舞队随之跳动,信步而舞。饰无常者在米筛逗引下,抢吃“羹饭”;饰刘氏者走矮步,甩长发,竭力刻划受苦受难情状。全舞不说不唱,仅刘氏有一句台词,“大家勿要学我的样”,以此劝人从善。无常是由底层人民创造的,寄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愿望。所以,无常属于普通百姓,是我们大家的。人们喜欢无常,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根本得不到公正,恶人没有恶报,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阴间,寄希望于这“鬼而人,理而情”的无常鬼。只有在阴间,人们才能无论贵贱,有冤得伸,有罪得罚,无常手里拿着一把大算盘,就算“你摆尽臭架子也无益”。无常并非佛教中的东西,“实在是我们中国人的创作”,他不畏强权,同情人民的疾苦。当阎王派他到人间拿人时,他念及死者亲属的悲伤之情,“暂时放他还阳半刻”。不料,这件事被阎王知道了,说无常是“得钱买放”,将无常“捆打四十”。这样的惩罚却给了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印象”。当人们看到这个情节时,都为无常的受冤不平。无常到人间拿人虽说是得到阎王的命令,但是他拿人时并不向权势低头。这与现实中的“拿人”是有天壤之别的。现实社会没有公理可言,当局“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医的国民”(6)无常却具有“正视现实”的勇气。面对权势,他毫不畏惧,毫不留情,人们在戏中见到了,把心中对现实的不满抒发得酣畅淋漓。人们就是借无常向现实社会施与他们的不公正复仇,借无常来寄托对合理社会的渴盼。鲁迅先生在《无常》中借无常来振奋愚弱的国民精神,这与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阴间的力量为窦娥报仇的道理是一样的。绍兴目连戏出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说不仅传承了绍兴独特的鬼神文化,同时也表现了鲁迅先生宣扬正义的态度。
三、《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
在《朝花夕拾》的文本中,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我们可以得知鲁迅先生对这本《山海经》是十分喜爱的,可以说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7)。《山海经》是一部记录古代山水地理的书,中间有许多神话和传说,例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鲁迅在陈述《山海经》的内容、作者、性质等观点之前,就曾经指出:“中国之神化与传说,今尚无集录为专书者,仅散见于古籍,而《山海经》中居多”,《山海经》可以称为是一部神话古籍之作。《山海经》中的神话非常新奇,包涵在神话里的想象有趣生动,引起童年鲁迅的幻想,丰富了他的想象力。且不说九头蛇.人面兽和带子似的帝江,单是那没有头,“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执干戚而舞”,與天帝争神的刑天,令鲁迅读后是多么得神往。长大后的鲁迅对开蒙时读的《鉴略》已经记不得几句了,但是刑天的“争天拒俗”(8)的形象却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脑海中。《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从正面启发了鲁迅的幻想,培育了他的正直、坚强、勇往直前的性格,这在他以后的战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山海经》不仅开启了鲁迅买书的先例,同时也是鲁迅今后许多创作的源泉,例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就出现了《山海经》中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鲁迅1933年创作的七言律诗《题三义塔》,就是取材于《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此外,鲁迅的旧体诗文和杂文中,也能看到许多《山海经》中神话的影子。这些神话故事经过鲁迅先生的改编,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鲁迅先生之所以能把这些神话运用的如此巧妙,一方面与他自幼深受《山海经》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得益于鲁迅先生对《山海经》的深入研究。由此可见,《山海经》在鲁迅的心目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成年后的鲁迅也曾写过文章来怀念《山海经》,《山海经》作为一本神话古籍不仅影响了鲁迅先生,同时也激励着后来的许多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注重古今贯通、以古鉴今、以古明志。
四、结语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提高我们文化内涵。本篇文章就其民间文化的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相继论述了图腾文化、目连戏、《山海经》里的神话,这四种民间文化它们的来源以及出现的历史意义,还有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影响。关于鲁迅先生的研究,还在路上,希望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鲁迅先生的作品不断的传承、发扬光大。
注释:
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p46
鲁迅.《且介亭杂文且二集·在中国现代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p326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女吊》.《鲁迅全集》.第6卷.p637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女吊》.《鲁迅全集》.第6卷.p637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七》.《鲁迅全集》.第3卷.p64
鲁迅.《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p36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p6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