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推动德育内涵建设

2018-11-20韩青

中国德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秧歌育人艺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文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学校的文化育人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文化育人的主阵地。

地方文化,正是学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一个人生于家乡、长于家乡,当地的特色文化意识形态会影响他的一生。然而,文化也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地方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的精华部分,将其作为德育的重要抓手,促进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因地制宜,确立育人目标

定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是享誉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定州名胜古迹众多,包括唐代文庙、宋代开元寺塔、明代南城门、清代贡院等等。而定州秧歌、子位吹歌、鳌山灯等民俗文化也极具地方特色,是定州文化的代表,定州也因此有着“诗歌之城”“吹歌之乡”“状元之乡”等称号。河北定州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年的“定武书院”,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1902年改为“定武学堂”,旋即更名为“直隶省定州官立中学堂”。在定州这样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下,有着悠久历史的定州中学十分注重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定州中学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加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将艺术教育与弘扬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在艺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校提出了“用艺术照亮学生一生”的美好愿景,坚持“在传承中育人,在育人中传承”的原则,采取“以美塑德、以美益智、以美陶情、以美健体”的艺术教育策略,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此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

传承知识。通过传承定州秧歌,学生们了解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知道了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梆子腔的特点以及“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此外,学校文化艺术传承教研室编写的《定州优秀文化揽胜》中,包含与定州有关的成语典故“平川倒马”“谷贱伤农”“司空见惯”“温情脉脉”等,学校历史组编写的《定州中山文化简史》,则兼具历史知识、文化知识和民风民俗知识,这些都为学生传承文化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传承艺术。学校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包含了戏剧表演艺术(定州秧歌剧)、民族器乐演奏艺术(定州子位吹歌)、绘画艺术(大道观壁画、王森然艺术、宫素然艺术)、诗词歌赋艺术(定州籍诗词名家崔护、刘禹锡等人的作品)、建筑艺术(贡院、文庙)、书法艺术(定州碑刻群)等内容,以此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情怀。

传承精神。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并流传下来的定州秧歌和400多年前起源于民间的定州子位吹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校带领学生走进“非遗”、了解“非遗”,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定州的传统地方剧种,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定州秧歌剧目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学校充分挖掘传统剧目中大量的优秀民俗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专门成立了文化艺术传承教研室,以定州人民的爱国、正义、勤劳、智慧、善良、诚信精神为主旨,编印了《定州民间故事精选》,供学生们阅读和学习。

二、精选内容,拓宽育人途径

新时代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为了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和掌握本地优秀文化的精髓,学校努力挖掘文化背后的教育意义,并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富有民俗审美形式与民众价值取向的地方传统文化,无疑更容易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作为河北省课程改革样板校,定州中学根据艺术课程标准,因地制宜设置教学模块,把民间传统艺术引入校园,开发艺术校本课程,要求学生至少从中选修一门课,并记入学分。学校组建了由教育专家、民间艺人、教师共同参加的校本教材编写小组,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编写体例,开发了适合高中学生的艺术教育教材,使學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收获。学校先后开设了“定州秧歌”“定州子位吹歌”“定州名人名家”“定州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宋词”“苏东坡与定州文化艺术”等校本课程,编写了系列教材,确定了教学计划。

定州秧歌和子位吹歌多年的艺术传承,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近百个剧目,我们从中精选出教育价值较高的剧目,让学生通过学习,更深切地了解历史、感悟人生。学校美术组依托定州市定瓷文化艺术博物馆和定窑遗址的资源,参考《南窑笔记》《定窑史料》《定瓷》等书籍,开发了校本教材《定瓷艺术赏析》。学校历史组编写的《定州中山文化简史》,让学生从古中山国(国都在定州)的文化发展中,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学校语文组编写的《定州名家作品赏析——李延年、崔护》和《苏轼诗词鉴赏》(选取的诗词为苏轼在定州任知州期间的创作)等教材,内容丰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除了开设艺术类的校本课程,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在艺术会堂观看演出,演出前要进行知识普及,演出后要进行艺术点评,点评中渗透着思想教育。学校注重艺术教育在学科课堂中的渗透,如在语文课讲解课文《窦娥冤》时,让学生观看定州秧歌剧《窦娥冤》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剧本比对。为了让课堂具有情境感,学校会组织学生到定州各文化历史景点去学习,通过观摩、调研的方式,来了解和体验优秀文化艺术的形式与内涵。例如,把“定瓷艺术赏析”课开在定州市定瓷博物馆,把“定州馆藏汉代文物艺术”课开在定州中山博物馆,让学生们在定州文博园的“成语典故长廊”进行语文学习。目前,崇文街、宋街、定州塔、定州古衙署、中山博物馆、定州贡院、古定州南城门等文化历史景点,均已成为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这些文化遗迹中阅读历史、滋润心灵。

根据传承艺术项目的需要,学校还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上的艺术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和民间艺人对学校的艺术教师进行“传、帮、带”,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坚持做到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推广相结合,拓宽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教师会让学生从动眼、动耳到动口、动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使学生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欣赏作品,让艺术教育的课堂更加生动。

学校不仅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艺术,而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先后成立了定州秧歌戏兴趣小组和子位吹歌兴趣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艺术社团建设,组织艺术社团活动。目前,学校有30多个艺术社团,包括“定州秧歌”剧团、子位吹歌艺术团、“张寒晖”合唱团、王森然书画艺术研究社、“阳光树”广播站、民乐团、书法社、定窑艺术研究社等等。地方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在多彩的社团活动中陶冶了审美情趣,提升了文化素养。结合艺术社团活动,学校还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包括每年定期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元旦师生书画展、征文比赛、师生摄影展、艺术创作比赛及班级文化艺术主题活动等。

另外,学校把文化艺术活动纳入到了学生的考核范围,将艺术活动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将学生在艺术社团活动中的表现作为学生基础素质发展评价的重要考量内容。

定州中学的学生通过接受艺术熏陶,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进步,开拓了思维,增强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地方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使学校课程建设有的放矢,德育工作更具特色,育人效果更加显著!

【韩青,河北定州中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秧歌育人艺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纸的艺术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