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手机进校园问题
2018-11-20童先峰
现时代手机是寻常物,中小学生人人会玩手机,这在给中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并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有的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不良小说而引发亲子冲突、师生矛盾。因此,对于是否允许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等移动智能设备的争论一直存在。广大群众迫切希望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好“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妥善解决新时代中小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可行路径来。
笔者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正好经历了两所不同“手机管理”模式的学校。一所学校对于手机所采取的措施是“严防死守”,绝不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初犯者的手机被没收后一般由班主任代为保管,学生写保证书;屡犯者则请家长到校协同处理,签订好协议,并视情况勒令学生回家反思数天。一般而言,这些暗地里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学生,在手机被没收后其情绪通常会比较激动,容易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导致学校的管理压力较大,师生之间,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关系比较紧张。而另一所学校则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段、一定范围内使用手机,学生可以用手机打打电话、听听音乐、浏览资讯、检索资料、看看小说。这样劳逸结合,起到了正循环的作用,即便学生超时间、超范围使用手机被发现后,学生的心理负担也相对较小,一般均能坦然面对并知错就改,师生关系相对和谐。
基于上述现象,笔者认为在处理手机进校园问题上,“放”比“禁”要好。因为00后从小就接触移动智能设备,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散发着一种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追求参与的独特精神气质,而这种精神气质高度契合着这个推崇互动、共享、协作的信息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将“信息意识”作为发展的要点之一,强调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学校采取“放”的措施,既符合00后的精神气质,又顺应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还能赢得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当然,对于手机进校园问题,一味地讲求“放”,也是不妥当的,我们应当多管齐下,在“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管”的工作。
首先,地方政府要尽快形成区域性规范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中小学生使用手机不再“羞羞答答”,让教师处理手机违规问题不再“畏手畏脚”,让家庭、学校、社会有章可循、依规办事,切实增强主体责任,解决好管理中安全顾虑的“最后一公里”。
其次,学校要主动作为、理性看待、适度引导、合理约束,要从中小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开设“如何玩转手机”“如何使用网络”“如何竞技游戏”“如何开发程序”“如何利用闲暇时间”等寓教于乐的校本课程,并结合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专题教育,时时提醒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一种适可而止、适量而止、适时而止的心态,懂得过则为灾的道理。同时,学校还应进一步明确手机使用的规范要求,将手机使用纳入班级公约管理,可在与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设立手机存放的规定时间、专门区域,并指定专人管理,多渠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合理使用手机,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游戏,自觉过滤不良信息,自觉杜绝不法行为。
最后,家长要做到树榜样、重陪伴、会疏导、能配合,承担好对孩子的监管职责,自觉放下手机陪同孩子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不当消费等行为,必要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等专业帮助,与孩子共同直面手机使用的问题。
除了做好“放”和“管”的工作外,我们还应做好“醒”的工作。
学习科学告诉我们,学习是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是爱学习且会学习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将这句话引申开来,就是“管是为了不管”。教育的过程就是由一点一滴的帮扶到最终放手的过程,孩子需要与其年龄、能力相当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严格的、刚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提高教學效益,但这是不是教育的最终追求?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时,一个习惯了被管理的人究竟能走多远?这些都是作为新时代教育者的我们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和自控力,帮助他们共同找寻未来最适合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培养他们孜孜不倦、果断勇敢的执行力,学生才会形成根植内心的修养、有所约束的自由、无需提醒的自觉,才会变成手机的主人,而不是手机的奴隶。
立足当下,在对待手机进校园的问题上,我们既不能禁锢学生的思维,禁止他们使用手机,做一个现代社会的野蛮人,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使他们成为文明世界的叛道者,最好的做法就是将“放”“管”“醒”有机结合,在“放”中“管”,在“管”中“醒”,让学生真正成为复杂时代的明白人,信息时代的自制者,未来社会的信息达人。
【童先峰,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诗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