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统筹理念的都市近郊地区规划设计
——以郑州中牟北部片区为例

2018-11-20

智能城市 2018年20期
关键词:雁鸣都市区片区

周 立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3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立足全域统筹、一体发展,提出构建“都市核心区-外围组团-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的网络化城镇体系,“一主(主城区)、一城(航空城)、三区(东部、西部、南部新城区)”组成都市核心区,新市镇、新型农村社区则成为都市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节点。中牟县位于郑州与开封之间,西距郑州25km,东距开封24km,地处两大区域中心城市的“近郊”[1],既是郑州东部新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又属“郑汴一体化”的中央核心带,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郑州都市区及中牟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中牟未来发展分北中南三大片区,其中中部片区即中牟中心城区,主要承担都市区内汽车产业、

文创及旅游产业职能;北、南片区承担生态休闲旅游、现代生态农业职能,通过新市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吸引农民就地城镇化。然而都市近郊地区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新市镇及农村社区与都市核心区、周边生态农业空间应该如何统筹,才能具有持续的发展动力;规划又如何引导都市近郊地区发展的特色化、品质化?本文以中牟北部片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规划探索。

1 都市近郊地区的空间特征与问题

在网络化城镇体系中,都市近郊地区是接受中心城市辐射、联动城乡发展的纽带,便捷的内外交通联系是近郊地区的基本特征,都市快速交通网络的出入口、快速公交体系的延伸以及城乡交通的转换一般都依托近郊地区设置,以实现城乡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其次,近郊地区生态资源较为丰富,山、水、林、田等生态空间既为整个都市区提供了重要的生态保障,又为都市居民提供了优越的休闲活动空间。再次,近郊地区主要体现以小城镇及乡村地区为主的空间特征,部分城市乃至区域功能会以相对独立的载体类型“植入”其中,典型的如旅游度假区、景区、特色产业园区等。因此,近郊地区发展往往面临一些共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统筹,突出表现为受建设土地指标有限、功能空间载体混杂、各种交通和管线廊道切割、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空间“碎片化”倾向。

中牟北部片区位于郑汴复合交通走廊以北,总面积241km2,包括四镇、两区、两园,以农业生产职能为主,依托黄河湿地及雁鸣湖生态资源,初步建成了3A级雁鸣湖景区、国家农业公园等旅游载体。进一步梳理北部片区现状,可以发现该地区在区位交通、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方面在郑州都市区内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各级建设项目“碎片化”落地,造成城乡空间布局散乱;大规模“迁村并点”,带来乡土文化载体、潜在旅游资源的消逝;雁鸣湖景区和国家农业公园两大旅游产业载体的持续吸引力和专业化运营相对缺乏;大量功能单一、布局零散的旅游地产缺乏人口集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过高而难以实施。可以说,中牟北部片区的发展现状正是当下都市近郊地区发展的缩影。

而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都市近郊地区存在多元发展主体,不同的发展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之间缺乏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很难顾及地区长远的整体利益,导致地区发展呈现局部范围内“运动式”、整体范围内“缺组织”的模式,最终影响了地区发展速度和质量[2]。因此,基于“统筹”理念加强近郊地区的规划研究,探索片区发展的明确方向和清晰路径,对提升都市近郊地区乃至整个都市区的发展质量和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 都市近郊地区规划的统筹理念与实施路径

反思都市近郊地区发展问题,深入分析近郊地区发展模式与机制,笔者认为近郊地区要实现“统筹”,应重点把握两个关键,即区域空间的有效整合及地区特质的挖掘放大。区域整合是基于“统筹”理念明确区域内各主体的合理分工,以形成“最优组合”及区域发展“合力”;特质放大是准确研判地区资源条件,明确发展方向,寻求地区优势资源的最大发挥。

中牟北部片区规划设计基于区域定位分析、自身资源条件,首先从区域整合的角度提出地区发展的整体战略,因地制宜确定其 “服务郑州都市区、面向中原城市群的都市近郊生态休闲‘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进而围绕“微旅游”的核心概念,针对其行为特征、依托条件、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分别从资源、交通、服务、特色等方面强化“统筹”理念的空间落实,指导规划有效实施。

2.1 基于区域统筹理念,明晰地区定位与空间整合策略

近郊地区要发展,应以大都市区整体和都市核心区为依托,“扬长补短”,准确定位,明晰路径。分析可知,中牟北部片区“都市近郊”的区位优势和以雁鸣湖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使其在郑州都市区内具备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潜力,从而与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主题娱乐休闲度假品牌——郑州国际文化创意园、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嵩山少林寺等在郑州都市区层面形成互补与分工。考虑到北部地区主体众多,参照中牟中心城区作为“郑州国际文化创意园”的整合管理机制,建议设立“郑州雁鸣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来整合北部片区的核心资源与主体,目的在于以“全域旅游”为主导,对北部片区功能产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进行统筹规划与结构优化,从而在中牟范围内形成“南北联动”的全域旅游整体格局。

规划依托郑汴复合交通廊道形成旅游功能聚合带,将“中兴路-文渊路”确立为中牟全域旅游功能发展轴,串联郑州国际文创园及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沿线分别布局城市商业中心、全域旅游服务及文化创意中心、雁鸣湖生态休闲旅游核心,并完善路网连接及旅游快速公交系统,实现中牟全域空间的格局整合及结构优化。北部片区与中心城区空间整合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 北部片区与中心城区空间整合分析图

2.2 放大特色资源优势,主导各项系统的空间落实与完善

区域统筹理念和空间整合策略具体到片区内部,则需要以特色资源优势为主导,融入到地区的功能整合、产业优化、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完善、空间品质提升等各项系统的构建与优化中。基于北部片区发展目标,规划依托地区交通区位与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出“微旅游”的核心概念,为北部片区量身定制“中原水乡,都市微游”的特色发展路径。

2.2.1 基于“微旅游”行为特征,深度挖掘资源优势与内涵

微旅游短时间、高频次、“深”深度的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微旅游目的地,绝不是大而全、以量取胜的传统景区和景点模式,必须聚焦小而精、以消费深度取胜。这就需要对特色资源开展深度挖掘与多元化利用,形成丰富的内涵与鲜明的特色,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需求。规划保持现状北部片区田、林、渠(沟)、河、湖、塘的生态本底,通过对分支水系的整理、开挖,扩大雁鸣湖水面,塑造“大雁鸣湖”旅游功能与景观核心,有针对性的放大核心资源优势,突显“中原水乡”特色,既服务于都市区居民,又为面向更高层次定位的旅游服务功能设置提供可能。通过加强生态保育与修复,营造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的黄河-雁鸣湖旅游风情带,进而形成一环联动、轴带串接、两区五片、多核激活的整体布局结构。北部片区规划结构分析图如图2所示。

图2 北部片区规划结构分析图

一环联动:依托于文创园的旅游环线。轴带串接:文渊路全域旅游功能轴、雁月大道城镇功能联系轴、雁鸣湖-黄河旅游风情带。两区五片:郑州·雁鸣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滩都市现代农业园区,万滩乡村旅游体验片、沿黄文化旅游体验片、雁鸣湖生态休闲度假片、滩区现代农业片、狼城岗新型社区片。多核激活:雁鸣湖国际会都、雁鸣湖中原水乡宜居旅游小镇、魅力黄河休闲度假村、万滩风情小镇、狼城岗新型社区中心。

2.2.2 基于“微旅游”依托条件,做好旅游目的地“最后1km”接驳

微旅游的兴起取决于高铁、城铁、城轨、高速公路、快速路构成的复合交通体系支撑以及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规划基于郑汴复合交通走廊形成的“半小时”交通圈,优化北部片区综合交通体系。设置雁鸣湖综合交通枢纽,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线、县域旅游快速公交环线和片区旅游公交接驳线有机结合的绿色公交体系;设置沿黄大型“P+R”停车场,并于各主题旅游区和乡村旅游点设置公共停车设施,衔接综合枢纽与轨道站点;依托沿黄大堤、主要河渠、雁鸣湖岸线、北部片区内部道路设置慢行绿道网络,开辟“大雁鸣湖”湿地水上观光游线,最终形成“多情景”的旅游交通和游线体验。特色游线与换乘体系规划图如图3所示。

图3 特色游线与换乘体系规划图

2.2.3 基于“微旅游”发展模式,统筹镇村发展与旅游发展

“微旅游”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乡村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即旅游与新市镇、乡村社区的一体化共建,原住居民为旅游发展提供多样化、持续性、稳定型的服务保障,镇村公共服务借助旅游服务发展得到同步提升,并实现共建共享[3]。规划以雁鸣湖、万滩、狼城岗“两镇一社区”为主体,通过路网系统连接、镇村公共服务完善,实现统筹布局。旅游与城镇公共服务布局分析图如图4所示。

图4 旅游与城镇公共服务布局分析图

在雁鸣湖镇形成北部片区共享服务核,及服务于整个北部片区的“T”型公共设施带,进而往东西两侧延伸形成北部生活服务轴。依托中兴路旅游发展轴、黄河-雁鸣湖旅游风情带和沿黄大堤,串联各主题旅游区及特色乡村旅游服务站;重点沿雁鸣大道、雁鸣湖和运粮河岸线布局服务于整个北部片区的旅游配套设施。万滩和其他特色乡村设置旅游服务与镇村公共服务共享服务点。

2.2.4 基于“微旅游”关键环节,塑造多元旅游体验与承载空间

微旅游的成功关键在于能提供区别于都市区的“异境体验”。规划精心打造水文化、水景观,营造多元主题+“微游”体验。

差异化的景观体验:重点构筑“大雁鸣湖”生态水景核。引入高端会议、健康养生等功能,营造吸引国内、国际客流的“旗舰型”旅游功能“触媒”——雁鸣湖国际会都;将湿地科技馆、滨水主题度假等功能沿雁鸣湖北岸布局,配套养老社区及高端诊疗服务,形成以健康休闲为主题、湿地文化为特色的“湿地旅游度假综合体”。

本土化的文化体验:重点提升“雁鸣湖中原水乡小镇”人文活力核。围绕北部片区共享服务核的定位,建立内外有别、相互连接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提升现状杏街村,依托本地酒文化、酒作坊发展传统手工业旅游,引入酒文化展示馆、杏街酒庄等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黄河岸线、林地、水田等原生态资源,引入“野奢”型主题度假酒店,结合赵口闸、古渡口展示黄河生态文化、水利文化。

定制化的情景体验:依托深氧、湖韵、河风、乡情四大休闲旅游产业分区,有机串联形成亲子、自驾、商务、户外四类主题“微游”精品体验线。核心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如图5所示。

图5 核心区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3 结语

新型城镇化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当前都市近郊地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加强都市近郊地区规划设计,实现都市近郊区与都市核心区、新市镇与乡村的统筹发展,对于推进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都市近郊地区兼具城、镇、村的特点,其规划建设须贯彻“统筹”理念,综合分析其发展的外部区域条件和内在资源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地区特色定位与发展模式,指导各项系统的梳理明晰,最终实现由整体到个体、由外部到内部的“统筹”协调,彰显地区发展的特色与活力[4]。

猜你喜欢

雁鸣都市区片区
情未了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valuation of Post-Marke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China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Efficacy of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Xingnaojing Injection in Real World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倾听雁鸣湖畔的人大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