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赋予:让数学习题资源焕发生命活力
2018-11-20江苏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江苏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杨 慧
教材习题在编排时已充分考虑了知识的连贯性、趣味性、科学性,教师需要在教材中充分发掘、整合、拓展数学方法,赋予习题价值,有效开发习题中蕴藏着的资源,就能将习题的利用价值最大化,让数学习题资源焕发生命活力。
一、发掘习题资源,提高教材“附加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隐藏在教材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充分发掘,提高教材的“附加值”。
1.在学生学习的生长点上发掘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不一定在例题教学中体现,很多习题资源中实际也蕴含了许多生长点和延伸点。这里所指的生长点也可以看成是为后续学习提供的知识准备,每一个知识点既是已学知识的延伸点,又是后续学习的生长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想想做做”第3题根据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通过数方格,比较一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为后面进一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铺垫。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很容易得出梯形的面积最大,原因是它的方格最多。这题看上去很简单,学生只需认识到方格多,这个图形面积就大的道理。但是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又呈现了一个大梯形和原来的梯形比较,学生产生认识冲突,需要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意识到比较图形面积不仅跟格数多少有关,还要跟每一格的面积有关,也是后续学习面积单位的生长点。
这样深层次地挖掘教材习题,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比较图形面积大小除了与方格数有关外,还与每个方格的大小有关,学生通过此题的训练后,拿到题不是急着写出答案,而是在想这样做对吗?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变多了。
2.在学生学习的易错点上发掘
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的定势或概念理解不到位等情况,习题解决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易错点,而这些易错点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例如,在学完7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习题,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题中的隐含信息(一星期有7天),然后利用7的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算出爸爸到北京去了21天。为了使本题的价值体现得更充分,教师补充提问:小明在爸爸出差的这段时间共上学多少天?这个问题涉及整个星期和工作日的区别。爸爸到北京是连续去了3个星期,这里要以一周7天来计算。而小明上学涉及双休,所以要以一周5天来计算。这是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容易疏忽的问题。补充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题中自觉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解题的规律,避免练习中的错误。
3.在学生学习延伸点上发掘
教学认识线段后教材安排了三道习题(第3~5题),这些题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线段的特点,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另外,从第3题到第5题,问题的挑战性逐渐增加,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很轻松地解决了第3,4题,在练习第5题时,学生得到的答案都是四条,很少有学生想到对角相连,这也说明学生对“每两个点能画一条线段”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
基于这个情况,怎样才能使学生自己想到“每两个点能画一条线段”呢?笔者把三道习题整合成一道题,先出示两个点,提问: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然后再出示1个点,提问:现在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最后出示第四个点,提问: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由于三个点时,会出现对角相连,所以学生自然会想到另一个对角相连。
经过延伸点进行挖掘,再增加1个点,让学生思考怎样连。有了四个点的铺垫,学生轻松解决五个点这类思考题,而且在不断增加点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极高,每个人都愿意去挑战新的问题。学生知道两个点能画1条线段,3个点能画3条线段,4个点能画6条线段……
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随着点的增加,线段从1条变3条(大2),从3条变6条(大3),再从6条变10条(大4),既然有这个规律,那如果是6个点,那就能画15条线段。
二、拓展习题资源,赋予课堂生命力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习题之外,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开发教材,想方设法活化教材习题,为教师更好教学、学生更好学习服务,使数学教学更合理、更优化、更有效。
1.重组习题拓展求“实”
在学习完《认识整时》后,“想想做做”安排了两题练习来巩固学生认识整时的新知,虽然这两题看似没有多大的联系,第2题对学生来说很简单,但第6题是本节课的难点:钟面上为什么都是10时?按道理应该重点、突出地向学生讲解,可是笔者在教学中不是这么处理,而是把第6题和第2题有机地整合: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小朋友1天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了解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在了解的过程中发现两幅情境图钟面怎么都是10时,由于有情境的衬托(白天和晚上),学生很快攻克了难点。笔者用课件出示小朋友一天的生活,让学生边看边说“小朋友什么时间在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评一评他的安排是否合理。
在对习题资源的重组、拓展中要充分发掘生活资源,使其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让课堂因此而精彩。
2.思维空间拓展求“活”
利用习题对学生思维空间的训练,在培养数学思维方式的同时,还注重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做题时,多想几个为什么,多想想题与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会真正地学会思考。
在教学《认识角》时,学生初步认识角的特征后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当学生数出角的个数后,再让学生指指是哪个角,从而对角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因为四幅图形中有三角形和五边形,如果就停留在数角的层面,似乎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没多大帮助,所以在此题基础上增加了1个四边形、1个六边形,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角,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出示:
教师出示四个图形: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学生们踊跃发言)生:第一个图形有1个角,第二个图形有3个角,第三个图形有2个角,第四个图形有5个角。
师:第一幅图为什么只有1个角?
生:角的一条边不是直的,是弯的,所以它不是角。
师:那老师这里还有两个图形,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个角?(课件出示)
生:四边形有4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师:刚才这些图形中,哪些是我们认识的?
生: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师:这些图形和我们今天学的角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交流)
(课件出示表格:先完成表格,再思考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1:三角形有3条边有3个角,四边形有4条边有4个角,五边形有5条边有5个角,六边形有6条边有6个角。
生2:不用数角了,因为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 )边形有(
)个角?你会举例吗?
生1:八边形有8个角。
生2:十边形有10个角。
师:( )边形有( )个角,第1个括号里填★,那第2个括号里填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这样的拓展是为了丰富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当学生理解规律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任意几边形,让学生猜出有几个角,从而理解多边形的边与角的关系。
总之,习题资源不应只停留于让学生练一练的层次上,教师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能使习题的思维含金量大大提高,通过对习题发掘、活化,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去进行新的观察、比较、探索、发现。这样,不仅会使习题本身所内隐的潜在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还能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