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18 no.3第一乐章》四个演奏版本之比较
2018-11-20王子洋
王子洋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关于贝多芬第18号奏鸣曲的简介
贝多芬的这部第十八号奏鸣曲,是一首温和的小步舞曲,属于简单的二段体,同时各部都加以反复。中段仍为降E大调的三段体,其中重复着稳重的主题,然后夹杂着由主题动机所构成的中间乐节再现主题。这首曲子作于他的中期前半期最为成熟的作品,全曲的构思体裁是新颖而又靓丽,洋溢着活泼、明朗、光辉的青春气息,流畅的旋律呈现出一派生机、灿烂、绚丽。相比较与之前的两首op.31 no.1和op.31 no.2的诙谐、婉转,这首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我常常在聆听贝多芬的音乐时,最直观的感受是严肃、庄重甚至还有些悲叹,很少能用上欢快、活泼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然而这一首却可以被称为是“光的奏鸣曲”,因而这首乐曲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安·鲁宾斯坦评价这首奏鸣曲op.31 no.3:“充满了幽默的快乐,尤其体现在终曲中,小步舞曲是新奇的”;阿萨菲耶夫认为奏鸣曲op.31 no.3:“具有朝气的音调和节奏上尖锐的步伐”。
二、关于贝多芬的简要介绍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ng Van Beethoven)他是著名钢琴演奏级、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他在1770年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于1827年在维也纳去世。作为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又是浪漫主义的强力开拓者。贝多芬的这一生可以说是坎坷不平的,他的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宫廷里大厨的女儿,贝多芬从小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不断显露出音乐上的才华,但是他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的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6首弦乐四重奏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在我看来贝多芬是我们音乐历史上的一个创世奇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出了一个伟大作曲家的力量,也可以通过聆听他的作品,深深体会到一位天才,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和对艺术以及人生的无限思索,这种追求与期待、热情与愤懑的思想远远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端。
三、奏版本之比较
在此,我们以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基础,将这首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分别从速度、力度等五个角度进行比较探究。
表1 呈示部的主要主题(1-17)
接上表
表2 变奏重复乐句和双片断(18-32)
表3 连接部(33-45)
表4 副部主题(45-64)
表5 结束部(64-88)
表6 展开部(89-136)
表7 再现部(137-217)
表8 尾声(220-253)
四、音乐展现技巧和风格的特征评价
阿尔佛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奥地利著名钢琴家也是20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古典钢琴演奏家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将贝多芬钢琴作品全部录制成唱片的钢琴家。他作为维也纳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手下的贝多芬是率真简单的,他在这首曲子中所表现的曲风是清新隽永,速度方面比巴克豪斯的稍快,但对整首曲子的节奏以及谱面的表情记号是严格遵守,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尽管他严格按照谱面来进行诠释,但是带给我们的感觉却并不刻板。音色的变化细小微妙,总是可以带给我们一种内在的张力。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1884-1969),德国著名钢琴家也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当代风格”的钢琴大师,也曾有“键盘狮王”之美誉。他作为莱比锡学派的最后代表人物,他在这首曲子的处理上十分的敏感精致,诠释的曲风是简单明了,节奏均匀整齐,但是对于多变的节奏处理,就不如肯普夫那般流畅自如,但是他严谨的讲究句法,对每个音以及休止符都处理的十分饱满,给人一种迸发出炫丽恢弘的气势。也会在不经意间察觉到明暗快慢的变化,可谓是静中有动,动中又藏着快慢的变化,丝毫没有刻意的意思。同时他的踏板与手指的运用配合也同样干净利索。此外,巴克豪斯的中声部线条主次分明十分清晰,触键的力度也刚劲有力,在强奏的地方铿锵有力,在弱奏的地方清澈明亮。巴克豪斯在整首曲目的演奏中感觉所有的铺垫都是浑然天成,对文本的表达也是忠实的还原态度,没有过分的雕琢。
威廉·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1),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管风琴家、作曲家,被人们尊崇为是贝多芬、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诠释人。他在这首曲子中是细腻柔滑、高贵中透露着亲切。无论是节奏还是强弱都处理的十分严谨,触键的高超技巧仿佛是在雕刻一件艺术珍品。当然,肯普夫在表情记号中处理的也是十分详尽。在音乐性上的表达更是如歌唱般具有诗情画意,分句自然而又合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处处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使得听觉上呈现出抒情与雅致。贝多芬曾自己说过这首奏鸣曲op.31 no.3是一个“巨大的勇气”,那么通过肯普夫的倾心演奏,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Schnabel,1882-1951)。美籍奥地利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勋伯格称他为“创造了贝多芬的人”。他的一生可为了达到艺术的顶峰而不懈的为之努力和奋斗,可以说是将“学无止境”彰显的淋漓尽致,在当时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也是被公认为是古典乐派作品的演奏权威。他在这首曲子中演奏中,充满了自己的个性以及生动的表现力。他的演奏技巧上面可以说是出神入化。每一个音都颗粒感很强,十分的清晰灵巧,抒情的旋律生动而富有走向。此外,他的伴奏声部和织体声部的线条以及力度的配合统一和谐;音色的层次感区分明显,可以根据不同的音区来区分各个音色,比如高音区音色浅薄,低音区音色较厚,尽管在有些节奏上面略显的自由,但是并不影响作曲家整体想要表达的深刻、丰富的音响效果。就像他本人说的“音乐本身要比任何实际的演奏更有魅力”。
五、结语
通过对四位著名钢琴演奏家所演奏版本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作曲家们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演奏风格,但是他们均都严谨的根据作品谱面想要传达的讯息,从而来进行“二度创作”,因此我们每一位钢琴演奏家在学习和演奏作品的过程中都应该对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归纳和探究,然后在借助不同的演奏版本来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