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早期抑郁与预后分析
2018-11-20曲慧玲
曲慧玲
脑卒中是我国的主要致残及死亡原因。卒中的康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起始的残疾程度、梗死及出血的位置及大小、卒中前患者的功能状态等。卒中后抑郁是常见卒中后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是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以及主动活动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障碍[1,2]。卒中后抑郁非常普遍, 同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会极大的影响卒中后的康复。本文旨在研究初次缺血性卒中后抑郁情绪与卒中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神经内科发病14 d以内的215例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120例。纳入标准:年龄≥40 岁;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头部 CT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 入院时间距发病时间≤14 d的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发病后应用24项版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定, HAMD总分正常:<7分;轻度:7~17分;中度:17~24分;重度:>24分。同意配合完成评估、随访, 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痴呆或已知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认知功能者;药物及酒精滥用病史;既往严重精神障碍疾病史;合并其他严重疾病, 如帕金森病、肿瘤等;卒中发生之前有抑郁的患者;拒绝参与此项研究者。
1. 2 方法 120例患者使用NIHSS评价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 NIHSS评分轻度:<6分, 中度:6~13分, 严重:≥14分。出院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BI指数评估。BI满分 100 分, 分值越低, 越无法自理, 严重残疾:<60分,中度残疾:60~95分, 无残疾:≥95分。同时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等社会因素,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比较抑郁组非抑郁组一般资料,分析NIHSS评分和BI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入组情况 在脑梗死后的14 d内对21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评价, 入组120例(55.8%)患者, 其中48例(40.0%)确诊为卒中后抑郁。卒中后没有入组进行抑郁评价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失语及死亡(37例), 意识障碍(4例), 失联(12例)和数据不完整(42例)。
2. 2 一般资料比较 卒中后抑郁组48 例, 男28 例, 女20例,平均年龄(65.46.±13.55)岁, 已婚42例, 离异6例, 平均受教育(8.9±3.4)年, 收缩压(156.12±21.33)mm Hg(1 mm Hg=0.133 kPa), 舒张压(72.29±15.70)mm Hg;非抑郁组 72例, 男37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66.21±15.85)岁, 已婚61例, 离异11例, 平均受教育(9.0±3.4)年, 收缩压(158.54±22.16)mm Hg,舒张压(70.01±13.53)mm Hg。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及空腹血糖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1。
2. 3 NIHSS评分和BI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抑郁组NIHSS评分6~13分和≥14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NIHSS评分<6分患者, NIHSS评分≥14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NIHSS评分6~13分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60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BI 60~95分和≥95分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60~95分和≥95分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n)
注:两组比较, P>0.05
指标 抑郁组(n=48) 非抑郁组(n=72) t/χ2 P年龄(年) 65.46.±13.55 66.21±15.85 0.269 >0.05性别 女 20 35 0.559 >0.05男28 37受教育时间(年) 8.9±3.4 9.0±3.4 0.158 >0.05婚姻状态(例) 已婚 42 61 0.183 >0.05离异 6 11血压(mm Hg) 收缩压 156.12±21.33 158.54±22.16 0.594 >0.05舒张压 72.29±15.70 70.01±13.53 0.848 >0.05空腹血糖(mmol/L) 9.61±3.62 8.85±3.26 1.197 >0.05
表2 NIHSS评分和BI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 分)
表2 NIHSS评分和BI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 分)
注:与<6分比较, aP<0.05;与6~13分比较, bP<0.05;与<60分比较, cP<0.05
指标 例数 HAMD评分NIHSS评分 <6分 10 13.32±5.48 6~13分 12 18.25±5.01a≥14分 26 26.29±5.82ab BI <60分 22 25.27±7.71 60~95分 15 11.76±2.80c≥95分 11 11.29±2.05c
3 讨论
卒中后情感障碍已成为影响卒中患者预后和康复的重要因素, 其中卒中后抑郁作为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情感障碍, 已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卒中后抑郁是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并发症, 随着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 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 研究表明与脑缺血后局部的低灌注、卒中的应激、梗死的大小及梗死的部位、脑内神经递质功能失调相关[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卒中后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等因素无明显的相关性,同时与患者血压及血糖情况与无明显的相关。而随着NIHSS评分的升高, 卒中患者的抑郁严重程度升高。生活依赖程度高的卒中患者卒中后的抑郁评分较高, 而生活依赖轻度及无依赖的患者相比, 卒中后抑郁评分相似。患者的瘫痪程度是引起卒中后抑郁最强的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 肢体的功能障碍与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4]。入院时NIHSS评分高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 评分高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重, 神经功能严重缺损会给患者带来生活及行动的不便, 同时可能影响患者交流能力, 心理产生压力, 随之导致抑郁情绪的产生。同理, 6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依赖高的患者, 日常生活不便, 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既往有研究表明, 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损害相关[5-8]。随着时间的延长, 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会增加, 同时伴有抑郁情绪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较慢[9]。因此, 对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如果能够给予一定的心理干预及不良情绪给予更多的干预, 必要时给予患者相关的抗抑郁药物治疗, 能够有利于患者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对出院后6个月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分发现, 患者自理能力越差的患者抑郁评分越高, 自理能力差的患者依赖度高, 更容易有挫败感, 一时间角色转变难以适应, 对自我评价降低[10]。与之前的报道一致, 许多研究已经表明, 抑郁程度与患者的后期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损伤呈明显相关。但有研究对卒中后的患者进行了为期7年的随访表明, 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无抑郁患者相比, 评分明显降低, 表明卒中后抑郁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能够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因此, 卒中后的抑郁不仅与早期患者不良功能恢复有关, 更影响了患者长期的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入组120例(55.8%)患者, 其中48例(40.0%)感到抑郁。卒中后没有入组进行抑郁评价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失语及死亡(37例), 意识障碍(4例), 失联(12例)和数据不完整(42例);卒中后抑郁组男28 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65.46.±13.55)岁, 已婚42例, 离异6例, 平均受教育(8.9±3.4)年。非抑郁组 男37例, 女35例, 平均年龄(66.21±15.85)岁,已婚61例, 离异11例, 平均受教育(9.0±3.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态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NIHSS评分6~13分和≥14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NIHSS评分<6分患者, NIHSS评分≥14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NIHSS评分 6~13分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I<60分患者HAMD评分高于BI 60~95分和≥95分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 60~95分和≥95分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轻度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未产生很大影响, 而严重功能障碍患者自理能力明显下降, 家庭及社会的地位明显下降, 从而引起患者的心情低落, 使卒中后抑郁评分增高。
综上所述, 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是卒中后抑郁的最强危险因素, 卒中后抑郁也同样影响了患者的日常功能康复,卒中后的抑郁情绪是导致卒中后残疾程度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卒中后的早期治疗, 包括社会干预、心理疗法、药物疗法会有利于卒中后的康复, 尤其应该重视早期综合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的意义, 达到优质护理的目标。所以应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的及时筛查、尽早干预, 从而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