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录
2018-11-20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热土,与广大经济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生动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凝结其中的科学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城市破浪前行的航程。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文重要信源】
1.新华社: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2.福建日报:福建:矢志不移走绿色发展新路;3.福建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系列报道
厦门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从河北南下履新,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这个曾经的海防小城,在40年改革开放中破浪前行,昭示出中国城市蝶变的密码。日前,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全面解码习近平在厦门工作期间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的奋斗历程。
1 勇于先行先试的改革精神
习近平到厦门后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棘手的改革探索。“放水养鱼”就是其中之一,激活了厦门港,也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
【延伸阅读】1988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改革第一年,厦门港务局就赚了2000多万元,厦门国企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税利分流改革在全国全面推行。
1986年,厦门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机构改革试点城市。习近平担任市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管理建设等领导机构负责人,牵头研究制定了推动经济特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平时谦逊随和的习近平,在改革问题上果断干脆、态度坚决。他在不同场合提出,“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推动厦门实现计划单列,为厦门长远发展争取有利条件;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团结的政府;推动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成立华侨投资公司和地方保险机构,建立厦门外汇调剂中心……习近平在厦门推动的一系列大胆改革,许多思路和举措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延伸阅读】创办经济特区以来,厦门跑出特区发展的
★不搞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就不能进步。——1987年6月8日,习近平在厦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的发言
★厦门,寓意“大厦之门”,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对外开放之门,衷心希望把这个对外开放之门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1986年6月,习近平在厦门发表的题为《发展横向联系,加快特区建设》的讲话
★从事现代化经济建设,要长远考虑,统筹全局,不能只顾眼前,临时应付,那样会事倍功半,甚至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全局的主动权。——1986年7月,习近平在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专职人员动员和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厦门速度”:从1981年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由7.41亿元跃升至4351.18亿元,年均递增15.9%;财政收入由1.95亿元跃升到1187.29亿元,年均递增19.7%。
2 扩大对外开放的广阔视野
1986年,习近平为厦门航空梦奔波的同时,也为另一件事频频向北京专家求教,那就是探索建设自由港。习近平带课题组到新加坡考察,组织全国第一个关于“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的国际研讨会,为厦门积累相关的国际资料和数据。在习近平直接领导下,厦门没有完全参照新加坡的自由港模式,而是立足自身条件,提出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具体构想,明确采取渐进式、经“三步走”,把厦门建设为“自由港型的经济特区”:第一步在象屿建保税区;第二步把保税区扩大到全岛,转为自由贸易区;第三步有限度地在全岛放开自由港。此后,厦门经济特区实现了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区港联动、保税港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延伸阅读】这是对中国特色的自由港发展之路的最初探索,在全国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挂牌仅3年的厦门自贸片区,目前担当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锋队、排头兵。今年5月,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可复制推广的30项改革试点经验,其中有10项属于厦门自贸片区首创。
【链 接】
福建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6月25日,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习近平同志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进一步研究福建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举措。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闽工作时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生动实践和习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并与学习新思想、新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博大思想,加快推进福建改革发展。要通过学习,自觉对标看齐,争当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实干家。要紧紧围绕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以更广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全方位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资料来源:《福建日报》2018年6月26日
【决策看点】
●8月1日起,厦门史上最严的园林绿化指标控制条例《厦门经济特区园林绿化条例》正式实施,取代22年前制订的绿化条例。和老版本相比,《条例》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其不只着眼于建设绿地,还首次引入绿地范围控制线及永久保护绿地概念,把对资源的保护纳入其中,并有超过20项配套措施文件以提供细则规范。
3 科学谋划发展的战略眼光
1986年,《2000年——我心目中的厦门》的征文活动在《厦门日报》展开,引发全市性大讨论。这是习近平领导制定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后来有十多篇征文中的善计良策被采纳。这个发展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一个纵跨十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如何开拓厦门发展的新天地?习近平发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动员令,鼓励厦门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并指明了“四个结合”的跨岛发展战略思路。这一战略的实施,开启了厦门气势如虹的加速跨岛发展、推进岛内外一体化的进程。
【延伸阅读】当时,很多地区还在编制五年计划,厦门已着手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此举不仅对厦门经济特区制定长远规划、近期实施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2018年1月4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正式公布,明确了上海至2035年并远景展望至2050年的总体目标、发展模式、空间格局、发展任务和主要举措。
4 注重生态环保的底线思维
1986年1月10日,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代表市政府发言。他开宗明义表明态度,“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
【延伸阅读】多年来,厦门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中形成的众多成功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曾高度评价厦门的海域生态修复工作,并将其作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在全球推广示范。2014年,厦门划定981平方公里的陆域生态控制线,占国土面积的57.6%,纳入全市“多规合一”业务管理平台,作为规划审批管理的依据;同时出台生态控制线管理实施规定,使生态保护固定在“一张蓝图”上,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明确了底线。2016年,厦门获得“全国生态市”称号,成为福建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决策看点】
●森林覆盖率达到65.95%,多年全国第一;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绿色,始终是福建最美最亮的底色。改革开放40年来,从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一直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姿态,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5 重视文化传承的历史担当
改革开放之初,在经济发展的热潮中,不少人忽视了鼓浪屿的珍贵之处。但习近平将其视为“国之瑰宝”。他说,“在我国城市和风景区的建设中,能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者为数并不多,很有必要视鼓浪屿为国家的一个瑰宝,并在这个高度上统一规划其建设和保护”。
【链 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7月13日起,《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先后刊发《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七篇系列报道,充分展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的探索与实践。
◆党建篇——山海情怀 赤子初心
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是他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着力探索的问题。其中,思想建设、班子建设、基层组织建设是他重要的抓手。“人民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怎么样才能让人民放心?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系统、全面的制度以制约和监督权力的使用,这是杜绝腐败的根本性措施。”1990年2月,习近平在《廉政建设是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一文中这样说。
◆改革篇——改革争先 击水中流
他冲破思想和体制的重重阻力,推动福州国有企业改革;他六年七下晋江,在多次调研后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县域经济发展方向;他倡导建立外经“一栋楼”,推进简政放权,给企业家回信,呼吁理解、尊重、爱护、支持企业家;他亲手抓起、亲自主导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餐桌污染治理为抓手,着力打破部门藩篱,统筹推进,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
◆开放篇——开放发展 风起帆张
主政期间,习近平坚持开放发展的道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坚持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并重,在开放浪潮中不懈探索与实践。
◆发展篇——滴水穿石,功成不必在我
习近平始终提倡“经济大合唱”,针对发展中出现
【延伸阅读】1986年,习近平批下30万元用于八卦楼维修。整修后的八卦楼,如今成为国内唯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因完整保持了当年的历史风貌,八卦楼和另外52栋历史建筑,成为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受到联合国世界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2017年,鼓浪屿申遗成功,已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思想理念,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实践。“功成不必在我。”他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新官上任不烧“三把火”,以“滴水穿石”的实干精神,为闽东摆脱贫困、振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扶贫篇——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在宁德,他将脱贫作为工作主线,致力于摆脱贫困;在福州,他奋力推动本区域脱贫致富工作,着力开展山海协作,结对帮扶贫困地区;在省委、省政府工作期间,他紧抓扶贫不松手,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统揽全省农村工作,全力推动“造福工程”、山海协作,关心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亲自推动解决“茅草房”和“连家船”问题;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筑起“闽宁一家亲”的坚固基石;到了中央以后,他依然挂念福建扶贫事业,多次作出重要批示……
◆信息化篇——勇立潮头,建设“数字福建”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着眼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开启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序幕。2001年3月23日,在“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习近平特别要求,公务员队伍要加强“信息化扫盲”工作,把信息化普训与公务员队伍达标考核相结合,提高公务员信息化知识水平。
◆文化篇——引领时代,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在讲压力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动力”,这动力来自“闽东的光彩”,一种精神、文化的支撑力量。
复刊《闽东报》是为了拓展宣传思想文化阵地,提升传播力、影响力。在宁德,习近平还创设了当时全国绝无仅有的新闻“两会”制度。
6 为民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
在厦门期间,习近平一次次上高山、进海岛、下农村、入农户,骑自行车跑企业、坐拖拉机进山,每到一个地方,就掏出本子和笔,认真听、仔细记。他说,“当干部就三招,认路、认邻、认特点,那个地方什么特色、什么资源搞清楚了,工作就心中有数了”。习近平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我们特区不特在有什么特别的享受,而应特在特区建设者有特别高的纪律、理想、作风这些方面”。
【延伸阅读】厦门统筹做好“就业、就学、医、食、住、行”六件民生大事。如今,厦门已经实现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全覆盖,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城乡水、电、气、公交、有线电视等8种产品实现同城同价;全市6个行政区均高分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评估认定,在福建省率先实现市域范围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率先在国内对标世界银行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估体系,率先推行“多规合一”并拓展应用于审批流程再造,率先形成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率先构建保障性住房政策体系,率先全面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先开展城市公共文明地方立法……厦门经济特区持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
【决策看点】
●成立于2008年的美图是一家土生土长的厦门公司,也是一家以创新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现已开发一系列专有技术,注册超过100项专利。如今,新兴产业“独角兽”聚集现象,已是厦门一景。以美图公司、美亚柏科、亿联网络为首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各自领域的行业龙头。2017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超过1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