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部新疆的诗意绿洲
——兼谈中篇小说《买地》和老点的诗

2018-11-20

绿洲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疆绿洲连队

这一期的“绿洲推荐”,我们推出了两位来自南疆兵团的作者。他们分别是来自第二师铁门关市的公司职员张靖和来自第一师阿拉尔市的诗人老点。他们都是兵团人,是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南疆基层的兵团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老作者”了,又都是近几年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我们集中推出这两个人,一方面呼应兵团向南发展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进一步践行《绿洲》创刊60多年来矢志不渝的“立足兵团、面向全国”的办刊宗旨。下一步,我们将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在加大对基层作者的关爱和扶持的基础上,不唯名家重新人,发现新作品,培养新作家。我们还将加大“兵地融合”,开门办刊,进一步拓宽让兵团文学,也让《绿洲》杂志走出新疆,走向全国的办刊思路。

本期推荐的中篇小说《买地》,依然是一部乡土的,或者是乡村题材的作品,只不过背景是新疆,是南部新疆的团场连队。其实,这是一部非常简单的小说,不仅小说设置的场景简单:连队、住宅区、地磅房;人物也简单:豁牙子、王丑娃、二楞子、刘富贵、红红、小梅,父母爹娘。问题是,就是在这些简单的场景和人物构成里,却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复杂多变的人生的剧目。小说讲述了几位来自河南老家的新职工,在兵团连队由农民向职工过渡和转变的过程中,生活的曲折、乡情的辗轧以及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幽秘和烛照。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会看重《买地》这样的作品?我可以回答的是,因为这是一部真正的、原汁原味的来自生活的作品,而且是文学的,是遵从了文学和艺术传达旨意的作品。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以文学自己的方式讲述和传达兵团故事的小说。我这样说,是因为如果脱离了兵团和连队的背景,把这个故事放回河南老家的乡村背景里,这个故事,或者说这个小说是难以成立的。几千年来的乡村习俗,家族、血缘、亲情,和现实生活中难以调和的利益纠葛,人生的各种可能和不确定性,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挣扎,都能在这个作品里得以呈现。

我们见过了太多的解构生活,甚至解构灵魂的作品,但是我们在张靖的这个小说里,看到了生活被照亮、人性被唤醒、灵魂被安抚的现实场景。

现在来谈谈老点和他的诗歌。老点是一个身分模糊的人,用新疆人的话说,是一个“二货”。他瘦小的身躯里,满是古道热肠,历经坎坷,却是侠肝义胆。这么一个人,生活在南疆一隅,读书写作,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货”了吧。我说老点是个“货”,绝无丝毫贬义。早年间,老点在老家生活艰困,投亲来到兵团,最初也是靠“收货”(或者叫收废品)过活的。在“收货”的过程中,老点在诸多的废品中,发现了那些被丢弃了的破书和旧书,他痴迷于此并且令人不可思议地放弃赖以养家糊口的“收货”生意。他的诗歌,我想应该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吧。老点后来去了一家报社应聘当记者,据说已是当地“名记”,此是后话。

老点读书认真,生活倔强,他的诗歌里就有了一些别样的腔调。本组诗歌中《夜读李白》《回家》《过年的纸钱》《祈祷书》都能够触动我们内心那些沉潜的感动。在老点的诗歌中,我们常常会面对那些在日常的琐碎、纠缠和欲望之外的东西,那样一些致命的终极性思考,携带着来自于底层人生的温情和暖意。

我想说的是,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仅仅只是带给我们欣赏而已,而应该还有一些回味和思考的空间留下来。我不能说老点的诗歌里全部具备了这样的品质,他的作品里,不时也还会有一些艰涩或者尖利的文字,划伤过我们的眼睛。我想说的是,我们会尊重这些个性化的存在,尊重艺术表达的多元和多样性表达。

本期“绿洲推荐”的两个作品,一个是小说,一组是诗歌,一位男诗人,一个女小说家,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南疆和兵团。我们将着意于这片广袤的绿洲,着意于这些千百年来被荒漠和沙尘围困的诗意和家园。

猜你喜欢

南疆绿洲连队
深海绿洲
南疆木棉红似火
绝色南疆之大漠与少女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吴茂文 坚守漆画初心耕耘“文化绿洲”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南疆水城(外一章)
南疆兵团少数民族聚居团场连队经济发展调研
南疆干部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