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寺庙,到底看什么
2018-11-20德光
■德光
旅游热近年来在持续升温,去寺庙的人也是有增无减。游历寺庙古已有之,很多古代大诗人都曾在游历古刹时留下了动人的诗篇。寺庙作为中国古典文化和佛教信仰的载体,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周末假期或是逢年过节,人们总喜欢结伴去寺庙参拜游览。有的人是为了祈福,有的人是为了鉴赏文物古迹,有的人是为了欣赏风景……去的人多了,这寺庙就成了热闹之地,其中也滋生了不少乱象,比如违反禁忌乱拍照、随意损坏文物古迹、受迷信思想影响盗取寺庙树木等。
从旅游的角度来讲,寺庙可以分为3种类型:
1.山林寺庙。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上的诸多寺庙。
2.都市寺庙。以北京为例,有地处闹市中的北京法源寺、广化寺和雍和宫等。
3.近郊寺庙。指坐落于山林中,又距离都市不太远的寺庙,如成都石经寺、南京栖霞寺等。
喜欢远足的就去山林寺庙体味清幽静远,喜欢近便的就去都市寺庙品鉴闹中取静,短期出行就选择近郊寺庙尽享闲适美好。
那么,我们到寺庙游览时,应该看些什么,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看寺庙的建筑与布局。很多寺庙大殿或者碑刻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文物。即便是新修的寺庙,也都是仿古建筑。可以说,寺庙是保存或传承中国古建筑最经典的地方。在历代建筑保存方面,位于河北省正定县的隆兴寺较为突出,曾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京外名刹之首”。在隆兴寺,你能看到宋代乃至唐代的建筑遗存。一般来说,佛寺的建筑原则与宫殿建筑相仿,只是规模较小,且在装饰与陈设上别具宗教色彩。有些寺庙前身本就是王府,后来改造成寺庙,比如北京的雍和宫,之前是雍亲王府。这类寺庙往往规格较高。
寺庙的布局,通常遵循南北中轴线纵深原则。首先是山门,进入山门后的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后面沿中轴线依次是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本寺主供佛菩萨殿、法堂(讲经说法的地方)、藏经楼等。当然,因地形、面积的限制,也会有所例外。
二品寺庙的历史和文化。大多数寺庙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庙中御赐的匾额、碑刻、字画,都默默地叙说着过去的兴衰。比如北京法源寺,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而下诏所建,当时名为“悯忠寺”。清雍正时期,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更名为“法源寺”。该寺大雄宝殿正中“法海真源”的匾额,是乾隆的御笔。
在古代,寺庙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的地方。很多高僧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因此吸引诸多文豪、诗人到庙里谈禅论道,他们也多有描写寺庙的诗句传世。特别是佛教兴盛的唐代,有关寺庙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比如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不胜枚举。另外,出家人传承至今的法事仪轨,也是值得研究的活历史。像佛诞日的“浴佛节”“过堂”等,都正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亲近善良净化心灵。有些人去寺庙烧香祈福,但不解佛教真谛,把佛菩萨当神仙去拜,以为烧的香越多、越粗、越长就越好,甚至很多人热衷于抢“头香”;还有些人,受迷信思想影响,每逢过年都要从寺庙捡一些“柴”回去,“柴”谐音“财”,以为捡回去就可以发财,甚至不惜破坏寺庙的花草古木;也有些人单纯把寺庙当成旅游、休闲的场所,拍照、喧闹、吃零食、谈恋爱。
北京市内的雍和宫内景
五台山殊像寺内文殊殿,供奉密宗风格的文殊菩萨像。
普陀山法雨寺内供奉的佛像
以上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如入宝山空手回。其实,寺庙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安静肃穆的氛围能够启迪人们向善,净化人的心灵。无论是否有宗教信仰,去寺庙游历时都要怀着一颗慈悲善良的心。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游历寺庙时正该如此。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在进入寺庙参游的时候,务必遵守寺庙的规矩。比如,门槛一定不能踩;中间的门不能走(表示谦虚),通常是左门进,右门出;进寺参观礼拜或绕塔时,一定要按顺时针右绕;见到出家师父,要恭敬礼貌;不要随便对佛像拍照,不要大声喧哗等。
位于杭州市近郊的灵隐寺山门
灵隐寺内的大雄宝殿
位于北京近郊门头沟区内的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