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语言文字,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2018-11-19魏民侠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37期
关键词:语文味运用文字

魏民侠

摘 要:语文教学既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要关注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字词的反复品读、感悟、想象、运用,通过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交流、质疑,使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文字 读悟 运用 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由语言文字构建而成的、极富生命活力的、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所以,语文教学既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又要关注人文情怀的培养,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前课堂上,教师喜欢逐段分析文章结构,反复讲解写作方法,虽然偶尔也有学生发表见解,但都是教师牵引后的条件反射,是心不在焉地迎合接纳。近年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看到了学生们的合作交流、热烈讨论,看到了学生们个性表达,积极踊跃,但许多时候,学生们的回答总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的高谈阔论,虚无而空洞。[1]

多次聆听了名师的现场作课,感悟颇深。名师的课堂风格迥异,有的激情昂扬,令听者心潮跌宕;有的创意独特,师生群情激昂,令听者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活力四射,似乎在用生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融。时过境迁,独自坐在办公桌前静静回味,奇怪的是脑海中存留印象的却并不多,而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卧薪尝胆》及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却感觉很接地气。他们课堂上很少追赶时髦的课件,没有作秀的肢体展示,没有设计的精深奥妙,他們只是在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的骨髓中畅游,通过与文本语言的对话和作者情感达成共鸣。而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学氛围也开始宽松,师生关系也开始平等,但抛开文本另搞一套的做法却让人痛心:优美动人的多媒体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透悟;混乱无序的合作代替了学生独立的潜心会文;全神贯注的作画、声情并茂的表演、形象逼真的导游……等等新颖别致的形式充盈了语文课堂,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课堂表面轰轰烈烈,吸引了学生,吸引了听者,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很有创意”、“愉快学习”等光辉的头衔。可我迷茫了:语文的味在哪里?语文的质是什么?[2]

我认为,语文教学就应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言世界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拥有一颗灵动的心,要让学生学习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成为学生们心灵中最富有活性的生命元素。惟其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失本真,不失神韵。实践中我通过四个方面潜心教学,求真固本:

一、夺实词语

词语是组成语文材料最基本的单位。感悟文本的过程实质是对一个个鲜活词语的品读赏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将词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的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时,才能取得成果。如果儿童在小学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到初中再开始这项极其精细的劳动,就毫无意义了。听课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教学时,不注重词语的感悟,只是对一段话或一个句子进行笼统感悟,总感到学生不能内化于心,似乎在脱离文本构建空中楼阁。当然,词语教学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如动作演示、画图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追求的是悟其于文中之内蕴情感。在此,我们看到了词语理解之透彻,积累之及时,便自然地感受了语文的本真。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最后一段中“闯进”、“统统”、“实在”等词把八国联军的厚颜无耻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能引导学生逐词抠掐,着重朗读,定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多元想象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挖掘文本言语的空白,发挥想象的才能,在想象中感悟语言的精妙,训练思维的开阔,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教学“热闹的街市”,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看到人声鼎沸,看到讨价还价,看到人流如潮,看到香甜的糖葫芦,热气腾腾的炸油糕…… 教学“山乡村野”,就要能想到滚滚的麦浪,遍地的油菜花,鸣叫的知了,蹦跳的青蛙……这样既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玩味语言的兴趣。

三、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高超的质疑能力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领悟语言、内化语言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试想一个对语言文字理解不到位的人怎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呢?《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最后,学生质疑,文中说“10月18日和10月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在圆明园内放火”,后面又说“大火连烧三天”,到底是两天还是三天,这是否矛盾呢?这个质疑并非凭空而至,他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精读细琢,来源于教师反复引导抓词析词的教学理念。所以,语文教学中把读书时间留给学生,把思维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生成新思想,提出新问题,而后再经小组交流,同伴合作,抠掐字词,寻找释疑突破口。因此,读书——质疑——求证——释疑,这个过程其实是学生品读文本、挑战文本,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

四、读悟结合

读书,让课堂魅力无穷。但我们必须明白,读之目的是为了感悟语言的内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正是对读悟关系的恰当写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读什么,怎么读,明白文字是作者情感依附的载体,要能把握感悟的基点,这样学生才能有理有据的内心告白,才能理直气壮的真情流露,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读者、文本、作者情感共鸣的达成。

结语

有一句话说得好:“平平淡淡才是真。”语文教学也一样更应追求一种本真、一种平实、一种效能。这样的语文课可能不好看,但很实用;可能不时髦,但很有效;可能不大气,但很细腻。总之,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说白了,就是在新理念的先导下,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朴实、纯真、有效,让课堂充盈“语文味儿”。

参考文献

[1]赵莉娟.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味”[J].甘肃教育,2015.

[2]尚莹.语文教育的理想王国[D].辽宁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语文味运用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