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风骨
2018-11-19郭学萍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659—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注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十八岁那年,他是“浪子成功逆袭”的典型。十八岁之前,他没读过书;十八岁之后,他击剑伤人,经过家里上下打点,免去牢狱之灾。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终于幡然悔悟,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
二十岁那年,他成了“伯玉毁琴”的主角。这件事情发生在他第二次落第之后,适逢一个人在街上卖胡琴,索价百万,豪贵围观,莫敢问津。陈子昂挤进人群,出千缗买之。并于次日在长安宣阳里宴会捧琴感叹:“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话完即碎琴,此番举动令陈子昂名声大噪。
二十五岁那年,陈子昂终于考中,入朝任右拾遗之职,就是监察官员,检举一切违法乱政行为,包括皇帝。陈子昂生性耿直,直言敢谏,一度遭到当权者的排斥和打击。
三十七岁那年,武则天派遣她的侄儿武攸宜率军平定契丹,陈子昂立即提出请求,从军北征。然而作为军中参谋,陈子昂所有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心灰意冷的陈子昂独自漫步排遣,来到渔阳附近的幽州台。
这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揽人才而修筑的,因为当时前往燕国的人才都在这个台上领取黄金,所以也叫黄金台。此时,站在幽州台上的陈子昂内心百感交集,五味杂陈,于是写下《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诗的意思是:
登上幽州台,独立苍茫,感慨万千。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明君尚未到来。面对眼前空旷的天宇和原野,感慨天地之长久,宇宙之无垠,人生之短暂,个人之渺小,不禁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全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写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它是唐代诗歌中具有“汉魏风骨”的先驱之作,在句式方面,采用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虚字“之”和“而”,音節舒徐流畅,在慢声长叹中表达出一份无可奈何之意。这种长短不齐的句式,在唐诗中是极为罕见的。
唐代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代,诗人立于历史的高峰之上,用一首短诗把一个人,以及一个时代的情绪传达出来,充满着自负、骄傲与孤独。
用一颗安静的心,感受唐诗的风骨。
(郭学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