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语文教育“最佳音”
2018-11-19袁浩
三
难能可贵的是,马建明老师在教学诸多领域中的研究,总是站在课改的前沿,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既勇于突破,又不盲目跟风。譬如——
对于语文课程建设,他研究提出,要打破思维定式,从语文素养构成和学生学习需要入手,进行课程顶层设计。他建议市直属小学力争做到“四个打破”——打破课程界限,将语文课程、书法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等课程整合;打破板块界限,将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课程的几个板块整合;打破课时界限,将阅读教学放在单元主题背景下整合,将长课短课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打破班级界限,跨班级开展“魅力课堂”“名师讲坛”“名著茶吧”等文学开放式活动。无疑,他的思考是得风气之先的,他的建议又是从学校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的。
对于课外阅读,他学习、研究了美国“热血教师”罗恩·克拉克“在药上加些蜜糖”的教育理念,给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即“蜜糖”),以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如“分享阅读、亲子阅读、传奇人物、新书签名、鼓励发表、创设情境、改编话剧、电影导读……”他说,“方法是想不完用不完的,关键是我们的心在哪里。”针对一些学校功利色彩太浓,学校图书馆图书档次不高,重复现象严重,不对学生开放,专供上级验收检查的怪现象,他大声疾呼:“撤去学校图书馆!全力建设书香社区,营造书香家庭、规范书香校园。”
对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以无可比拟的优势,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马建明热情而敏锐地关注。他既充分肯定“数字课堂”“云课堂”以强大的功能改变了课堂中传统的“师生行走”方式,是“建构生态课堂”的技术支撑点;同时,他又清醒地明确指出“学校不要盲目跟进!一定要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实践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为此,对条件不同的学校,他还分别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或深入开展“充分利用电子白板、触摸屏电脑技术”等现有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的研究,或从“翻转课堂”“慕课”“数字课堂”“云课堂”等中选择、确定合适的项目进行实践研究。
更让人敬佩的是,马建明老师在实践研究中,不囿于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理论实践紧密结合,逐步走向理论构架与系统化建设。
以小学阅读教学为例——
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是什么?马建明研究指出,是“言意转换”。他说,语文教学的本质离不开“言”与“意”;其次,语文的“言”与“意”从来都是“相依共存”的;再次,“言意共生”带来的是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发现“言”的密码,获得“意”的快感。他说,“言意转换”就是一个“阅读内化”的过程,要经历“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积累、运用”等六个环节,前三个环节是完成由“言”到“意”的转换,后三个环节是完成由“意”到“言”的转换。
对于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他从审美结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一,虚静阶段。他指出虚静心态是阅读活动的重要前提,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在“虚静”的时空里,初读感知,主动调动经验,充分与课文对话;其二,体悟阶段。他指出独特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学会设计统领全文、富有挑战的话题,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产生独特感悟;其三,升华阶段。他说,情感升华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境界,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经验,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进入“我”在课文中,课文在“我”中的境界。
从以上的观点出发,马建明研究指出阅读教学的形态应该是一篇散文、一幅画卷、一首旋律。其内容应疏密相间,其过程应张弛疾徐,其方法应山水写意——重点处应浓墨点染、精彩处则浸润渲染,其思路则是线条勾勒、开合自如、浑然一体。
他还从阅读教学的性质、价值、目标、发展、环境、积累、过程、方法等方面提炼出阅读教学的八个现代理念,从“以人为本”“人文熏陶”“平等对话”“情感体验”“涵泳感悟”“走向生活”等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出阅读教学的六大策略,研究建构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式与模型。
他十分关注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他研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五让”要求(即让学生读、让学生问、让学生说、让学生改、让学生写),着力探索以小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他研究如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有效举措,实施阅读教学;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他研究阅读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功能、存在问题和策略。
他十分重视文本。既从“文本解读的内涵与本质”“问题与思考”“多元解读的理论和策略”“叙事性作品的解读与教学”“诗歌的解读与教学”“说明性文章的解读与教学”等不同层面对“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设计”进行系列研究;又从核心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丰富多彩的课型等不同维度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立体化的深入探索。
显然,马建明老师对阅读教学的研究,有对本质、规律、结构、形态的深入探寻,有对理念、思路、策略、要求、举措的概括提炼,有对基本范式、模型、模式的设计构建……周全而缜密,正逐步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而这些是在许多教师的研究论述中难得一见的。
值得称道的还在于,在阐述自己观点时,马建明老师总能用自己独特的言语表达方式,用属于自己的词句把意思说得清楚、明了而新颖。
比如,阐述“建构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关系时,他说,教师的站位应该像节目的“主持人”,而学生应该是节目的“嘉宾”。教师像主持人一样,抛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学质疑,组织小组交流展示、互动探究……教师仿佛隐到了背后……一个主持人,四五十个嘉宾,心如同融化在一起,忘记了别的东西,大家来朗读、来畅谈、来质疑、来补充、来辩论、来探讨。
再如,建构式生态课堂是怎样的一种课堂?他说,应该是“自助游”,而不是“跟團游”。在这种“自助游”的课堂里,教师要担任三种角色:“景区建设者”,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如同建设一个景区;“临时解说员”,善于应景造情,引人入胜;“风景欣赏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课堂中最动人的风景,教师应深情关注、耐心守候,欣赏学生的春华在寒来暑往中变成秋实。
马建明老师说得多好!生动形象的类比,充满哲理诗性的语言,把课堂、教师角色、师生关系阐述得明白而透彻!课堂学习是一场有目的的旅行,一台有目的的节目。这目的就是经自主的快乐学习走向自觉的幸福生活。在这旅途中、节目里,教师所应做的,不就是努力当好“建设者、解说员、欣赏者”,服务于学生攀山涉水、趣味无穷的“自助游”吗?不就是当好“主持人”,服务于四五十位学生“嘉宾”,组织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节目充满“成长故事”吗?
四
浏览了马建明老师的专著和众多论文,我深深感到马建明老师是从语文教学的专有任务和整体目标出发,立足教学实践,不仅对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对语文教学组成的各部分、各要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而且对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各部分、元素之间的联系,作用的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探寻,着力构建一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特点的,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建构式的生态的课堂教学结构。
在他的既严谨又活泼的文字里,不仅有感受独特,见地独到,富有创造的鲜活的经验结晶,又闪耀着针对性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光辉,还融注着一位语文名师对儿童、对母语,对语文教育的真情挚爱,透发出他对语文教学研究、对教育人生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的品格境界。
让我们回眸一瞥他在专业成长路上的点点履痕——
马建明刚走上教师岗位时就十分注重上课,总是努力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对学校组织的公开课,他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论开课规模大小,他总是认真对待。他觉得这既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也是对听课老师的尊重。
对语文课,他追求要上得质朴实效,上出诗情画意,要上得如“春风化雨”,上到孩子们的心里,产生“润物无声”的效应。
他心目中的语文教师,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自如。他觉得,这样的教师能真正领悟教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与课文作者息息相通,遥相呼应;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连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机智幽默的点拨,开合自如的迁移赋予语文课无穷的魅力。他要成为这样的教师!
可是,他又总是觉得自己离理想中的目标差得很远,“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他总在提醒、诫勉自己“人生短暂,现在不去努力追求,更待何时”?为此,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他总要求自己多读些书,他认定,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应是重视读书的勤奋的读书人。
在他心里装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各国读书状况的调查资料,装着巴金、冰心、钱钟书、林海音、金庸、贾平凹等诸多文学巨匠们的读书心得,那一组组翔实的数据、一句句智慧的文字,他记得清清楚楚;在“阅读工程”启动大会上,他深情地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著名作家莫言和美国“最美教师”雷夫的读书故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也希望广大教师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马建明本人就是一个勤奋的读书人。许多年来,他贪婪地读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文章学、语言学,读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等理论著作,读教育名家的论著,读名师的案例和论文。仅在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系列研究时,他就认真地研读了《文本解读学》 《文章解读的理论与方法》 《语文教学解释学》 《语文课解读学》 《文本解读与意义生存》《语文教育智慧》 《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解读语文》 《主体对话教学》等十多部(篇)论著,品读精思,汲取营养,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作为教研员,在实践研究、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马建明从来不一意孤行,不唱独角戏。他总是把自己融在教师群体之中。他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共同为连云港的基础教育打造“振兴阅读”“振兴写字”两张亮丽的名片;共同设计实施“优化考试命题”“建构型生态课堂”等多个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他与谢传刚、夏正红、张岩、秦艳、江姝、陈帅、王红、陆红兵、刘广祥、文美林、杨海波、李大市、祁丽朵、华雪珍等众多教师合作撰写课例分析、教学论文;多次主持教学沙龙研讨……在种种合作中,他尊重同事、虛心向同事学习、与人真诚沟通,在不断磨合中达成一致。他虚心、宽厚、包容、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了众多同行。
几十年来,马建明老师在追寻理想的大道上,就是这样,实践、学习、合作、研究,孜孜以求、不懈前行,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成长为学科教学的优秀“教练”与“指挥”,课程改革的杰出领军人。
记得他在《五更桐乡最佳音》一文中,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好的教育总是离不开好的教师。我想,我们这些教育事业中的‘梧桐叶,不论是沐浴在晨光中婆娑作响,还是浸润在细雨中深夜呢喃,只要沿着语文教学的通衢一路生长,一路舒展,必定会在远方奏出更多的‘最佳音!”
连云港的山海文化赋予了港城教育人“伟岸敦实”“深邃包容”的山海品格和“勇攀高峰”“百折不回”的精神气质。几十年来,马建明与他的港城同伴们倾心付出,探索前行,不断创造,教育的“最佳音”正在花果山下、黄海之滨频频奏响,正融汇成一曲曲和谐动听的时代华美乐章。
(袁浩,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指导专家,全国小语会顾问,本刊特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