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日记,在起步习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8-11-19张文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日记习作老师

张文雅

在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习作有较强的畏难情绪,他们不注重观察,也不懂如何观察,更对周遭所发生的一切缺乏新奇的感受。由于不拘字数和篇幅,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微型日记极大降低了习作教学的坡度。它灵活随意,形式丰富多样,并且不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事实证明,微日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微日记,让素材选择从“我不能”变为“我可以”

1. 随时观察,留心发现。在起步阶段,我们首先应做的是让学生消除畏难的心理,只要文通意顺,标点正确,符合事实,就算合格的习作。如四年级上学期开学初,我班一位学生的微日记写道:“今天数学课前,朱鑫垚看到张老师走了过来,他立刻跑进教室,急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边跑边滑行。突然,‘啪的一声,只见他躺在了地上,我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张老师批评了他,我暗笑,幸好我安稳地坐在座位上,不然受批评的可能不止他一个了。”我在班级里表扬了他。

根据“摘苹果”理论,对于能够摘到的苹果,学生才有想跳起来的欲望,学生觉得,简短的日记也能被表扬,简直太好了。接下来的一段日子,学生兴致高涨,畏难的心理克服了,笔下的文字从生涩到生动。

2. 定点观察,细致发现。时间一长,微日记开始出现观察点太散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明确观察的要求: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可以写课间活动、课上表现等,但只允许是一分钟乃至十秒中的一个瞬间,一定要捕捉一个难忘的镜头,可以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于是,同学们的微日记就开始注重捕捉细节。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朱老师让同桌交换英语补充习題。我拿起周苗的练习册,可周苗却宁死不放。就在这时,本子破了,看着她那生气的样子,我连声说道:‘饶命啊,大姐!”

通过连续的点状观察,不论语言底子较厚、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语文功底薄弱、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

3. 长期观察,深入发现。优秀的习作,往往是长期观察的结果。对于同一个事物,通过一个阶段的连续观察,会对这一事物有更多、更细微的发现。四年级有篇作文是写一种喜爱的小动物,我就从小动物的来历、外形、性格、吃食、活动、生活情趣等方面,分阶段有序列地展开细致的微写话训练,但每一次确定的主题,第二天必须有点评,而且要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进行讲评。以某学生的微日记为例:

先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交流的重点是描写有序,特点分明。“我家有两只可爱的小松鼠,瞧:一对小巧玲珑的耳朵,紧贴着它的小脑袋,好像随时保持警惕;一双乌溜溜的黑眼珠,不停地眨巴着,像在窥视;一条大尾巴,毛茸茸的,拖在身后,成了它的标志。”

再观察小动物的吃食,侧重点是动词贴切,描写传神。“最有趣的是它吃东西的时候,看:它后腿蹲着,前爪抱着香瓜子,弓着身子,边嚼边环顾四周,生怕别人去抢它的美食。它吃起来速度飞快,一眨眼就把瓜子仁吃下去了,身边只留下了一堆瓜子壳。”

然后观察小动物的活动,侧重点是动静结合,它中有我。“小松鼠活动的空间不大,只有鸟笼大小,但它们却在这小天地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你看,它们又在舒展自己的筋骨了:其中一只小家伙正攀吊在一根横杠上,两只小脚胡乱地蹬着,难道它想让自己成为男子单杠运动员吗?另一只正蜷缩在一个角落里,把自己的身子团成一个球儿,在睡美容觉呢!我用手一拍,那小家伙随声一颤,便清醒过来。那只攀吊在单杠上的呢,更是吓得滚落下来。看来,‘胆小如鼠这个成语真是太有道理了。”

二、微日记,让具体描写从“我不会”变为“我能够”

1. 细节聚焦,追根问底。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写文章时,在经历大致相同的时候,区别就是那些细节。对细节的选择和描写往往最能反映不同学生习作的个性或气质。因此,在习作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追问细节。

例如指导学生观察描写门卫朱师傅:门卫朱师傅今年多大?你是猜的还是问来的?如果是猜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呢?在他的脸上,岁月留下最深的痕迹是什么?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他的眼神如何?身板怎样?一年四季,他每天天不亮就拿着大扫把清扫校园,严寒、酷暑、飘雨的清晨他都是如何扫地的呢?你和他交流了吗?说了什么?你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在这样不断的追问中,学生选择各自印象最深的细节、感受最真的镜头来写,微日记不仅丰满,更会多姿,学生写作的个性得以张扬。

2. 他中有我,叙议结合。学生的微日记中,大多能把所见所闻有选择地记录下来,但是大多数学生在文中有“他”无“我”,也就是只写看到的,听到的,很少写自己的思考、想法、见解。为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自己恰当的、独到的看法。

如一位学生的微日记:“天已经暗了,可大街并有因此而沉睡。我坐在阳台上,眺望着外面的世界,相同的人,一样的景,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逝。我不禁想起老师的话:‘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呀,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珍惜时间吧!”文尾加入自己对时间和生命深度的思考后,使得习作更有张力和价值。

3. 视角变换,多纬度呈现。经历可以是共同的,但所见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也就不相同。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呈现自己独特的视角。

比如,写一次运动会,我们可以写场上比赛的同学,写他们在起点的神态、弯道的动作、冲刺时的语言等,直接写他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我们还可以写自己的心理,写在发令枪响起时的紧张,超越对手时的激动,选手落棒时的遗憾来衬托比赛的激烈。我们还可以写同一场比赛,两个实力悬殊的同学,写写最后出人意料的结果。我们还可以写蓝天上的白云、大道旁的香樟,以及响彻云霄的助威声来衬托。

这样变换视角,给学生的习作带来了更多元素,他们的文字必然会精彩纷呈,再也不会无话可写,千人一篇。

三、微日记,让语言灵动从“我不善”变为“我喜欢”

1. 妥帖灵动,咬文嚼字的精准用词。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一个“绿”字,把盎然的春意写活了,可谓一字千金。在学生习作中,这样的思想火花闪射的时候,老师要及时捕捉,让学生好好推敲斟酌。

如一位同学的微日记:“吃完午饭,我在路边欣赏景物,正巧碰上了曾经教我的钱老师。我惊讶地发现,她的手和学生的手竟是拉在一起的,边走边和她的学生谈笑风生。那么多小嘴巴在叽叽喳喳地争着说话,钱老师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着点头,我的目光一直追着她们走进了教室。”文中一个“追”字,灵动地抒发师生情怀。

2. 开放自由,不拘形式的对话描写。微日记,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尤其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对于语言的长短,提示语的位置,人物说话的神情动作,我们都可以做到无拘无束,自由表达。

如一位同学写的一则对话:

杨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咚咚”的敲门声就响起了。杨老师边讲解边开门,不用说大家也猜到是谁了——大名鼎鼎的朱皖桥呗。

“为什么每周一都不来?”杨老师皱着眉头问,“是不是又肚子疼?”

“不是,家庭作业没写完。”只见朱皖桥低着头惭愧地说。

“谁送你来的?”老师怒气冲冲地问。

“爸爸。”

“把耳套拿下来,站到后面听去。”杨老师说完就接着讲解题目。

朱皖桥呀朱皖桥,我真希望你以后不要再犯“星期一综合症”了。

这样的对话,语言长短有致,有生命,会呼吸,读来不但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而且抑扬顿挫,节奏感强。

3. 深情深刻,敏锐细腻的散文笔触。尼采认为,艺术在本质上只是向他人传达感受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表现在为一定的感受(内容)寻找适当的形式。而这种散文式的细腻传神的笔触,既可以融情,又可以绘景,不单使文字形象可感,还有助于拓展意境。

如一位學生的微日记:“秋风刚逝,冬便踮着脚尖迫不及待地来了。早晨升国旗时,北风肆虐地吹着。同学们的手冻得通红,仿佛一块冰,随时都会破裂。寒风吹来,我把手使劲往衣袋里塞,想用这一口袋的暖意温暖全身。尽管这样,我仍冻得浑身发抖,如同有万根细小尖锐的冰针扎进我的皮肤。这一刻,我才真正感到了冬天的来临。”

她在对寒风中升旗的细腻描述中,提炼出自己对冬天独特的感悟。这种提炼不是生硬地抠出来的,而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我们在品读的时候,也与她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所以,当我们引导学生改掉思维的惯性、惰性,平时多问问,这一句还能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吗?改变学生用词造句模式化的习惯,鼓励他们能有变换表达的思维方式,或许,我们会听到许多“花开的声音”。

微日记,那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它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原来存在的问题已经在慢慢减少,孩子们不仅能观察,还会思考,有感悟,有了自己对人、事乃至对一切事物的独到见解。

(作者单位:宜兴市范道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日记习作老师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老师,节日快乐!
成长日记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