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科学活动中的预设和生成
2018-11-19徐春芳
徐春芳
摘 要:在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的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尝试着让教育教学活动按“幼儿教学大纲”展开,充分利用“顺应一生成”和“预设一转化”这两条途径引发幼儿关注问题,进入主动学习和探究活动。本文拟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效预设,预约生成和动态生成,预约精彩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教学;真实;自然;有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50-1
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科学活动,预设科学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地推动科学探究活动;教师要关注动态生成,让幼儿在和谐的活动氛围中亲临感知、在真实的活动氛围中快乐成长。下面我就以科学活动《好玩的环形磁铁》为例,谈一谈自己对预设和生成的粗浅认识。
一、有效预设,预约生成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活动中生成的起点,它对活动的组织起着展开和推进的作用。只有有效的预设,才能预约精彩的生成,才能看到充满灵动和智慧的课堂出现。
1.活动目标的有效预设,指引课堂方向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她宛如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活动的全过程。比如说我组织的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环形磁铁》,我就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对磁铁的兴趣(已经知道了磁铁能够吸住铁的东西,而疑惑的是为什么两块吸在一起的磁铁其中一块反了身就不能吸在一起了?),把目標制定为以下三点:一是积极参与操作探索活动,发现磁铁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初步感知磁铁有正负两级。二是会仔细观察自己的操作过程,能用语言大胆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及发现。三是乐于参加探索活动,对磁铁的奥秘感兴趣。有了这三条明确的目标,我在组织这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心里就有了确切的方向,从而让这次活动朝着这个方向有效开展。
2.活动环节的有效预设,把握互动脉搏
活动环节是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它的预设,我们同样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体现有效,不能随心所欲。在这次活动中,我就围绕预设的活动目标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幼儿玩环形磁铁,发现有的磁铁吸在了一起,有的磁铁不能吸在一起;二是第二次玩环形磁铁,发现磁铁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三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进行多颗磁铁的串接。本次活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主要放在第二个环节,而第三个环节知识对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一磁性原理的再巩固,其实也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孩子在与老师的不断互动中逐步达成目标,让他们对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一抽象的磁性原理有粗浅的认识,同时培养幼儿的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3.活动方式的有效预设,激起探究欲望
活动方式是教师采取怎样的手段让孩子参与活动,它的有效预设,决定着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科学活动“好玩的环形磁铁”中,我让孩子们完全通过自己的多次实践探索,同时运用直观的观察来发现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现象的。在整次活动的过程中,我出示了一些有关的图片,从而帮助孩子对操作活动中的发现进行及时的总结,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和归纳提炼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孩子们对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种抽象的磁性原理有了更加直观的互动,为这一难点的突破截取了一条捷径。
二、动态生成,演绎精彩
1.善待“失控”,演绎思维的精彩
在组织《好玩的环形磁铁》这次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实验,最先观察到的就是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当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结果,再去观察这两块吸在一起的磁铁时,孩子们的思路始终围绕着我的提问,因此活动开展得相当顺利,并且都能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实验发现。而在引导幼儿发现两块磁铁不能吸在一起这个层次时,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的本意只注重让孩子发现的这种结果——两块磁铁不能吸在一起。但是,孩子们在这个层次的表现尤为积极。有的孩子说:“它们不能吸住哎,我把一颗磁铁在后面追,另一颗磁铁就会逃跑。”有的孩子说:“它们不能吸在一起,我用力把它们靠拢也会分开。”还有的孩子说:“你们发现了嘛,好像有风哎。”这些孩子出乎意料的发现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对的,我的两块磁铁也是这样的,老师,你来看。”这是的课堂一下子沸腾了,孩子们兴奋地、迫不及待地抢着来告诉我自己的观察发现。虽然当时的场面有点“失控”,但同时给我们演绎了孩子思维的精彩。
2.把握尺度,焕发动人光彩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成可以随意的、绝对自由的,我们在排斥那种绝对以教师主观预设为主的强制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批判那种任由孩子主观意愿为主导的课堂。一次生成的课堂不能缺少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教师也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孩子的表现欲望而忽视大多数孩子,而应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相机引导,真正使生成适得其所,焕发动人光彩。
总之,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更期待生成,我们渴望那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良苦用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的交流互动,迎接精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试行稿)[Z].江苏省学前教育研学中心,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