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 让智慧之光在指尖闪耀
2018-11-19徐国华
徐国华
摘 要:学具操作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便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知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已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日益显示其积极作用。本文就如何通过学具操作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以及有关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操作;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2-029-1
小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低段学生手脑并用,操作学具进行学习,适应了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性。现代教育研究表明:组织学生参加恰当的学具操作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笔者现谈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来进行数学计算。
一、思维源于问题——目标引领,动手之前先思考
人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中来的,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喜欢把“学知识”称作“做学问”。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和具体形象的感性认知,更要让学生明白:学具操作活动是我们获得知识和经验的一种重要学习途径。这就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操作,让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进行操作”。
如在教学“九+几”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前作如下引导:
1.通过例题情境图(9+4),提问:怎样让大家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老师重音强调“一眼看出”,让学生带着问题,操作学具,自主探索,感知和体验“凑十”的方法。
2.学生有了初步的“凑十”经验之后,出示“小猴搬积木”情境图(9+6),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小猴,你会怎样搬这些木头?这样搬有什么好处?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操作,通过交流,比较把“9凑成十”和“把6凑成十”的两个过程,感受把“较大的数”凑成十更简便。
两次操作前,教师都提出了相应的问题,问题中有疑惑,也有提示,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将学生的操作有序的组织了起来。让学生不仅对“凑十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会形成一种认知——遇到新问题,不妨动动手。当学生养成了用动手实践来思考问题,尝试用学具解决问题的习惯时,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动手能力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二、思维始于动作——多感官参与,让学习有深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笔下的“躬行”,除了表示“要亲身实践”之外,更强调要“手到、口到、心到”。教师训练学生规范、清晰、有条理地整理自己的思路,将操作过程在脑子里进行再加工、内化和提炼。加深理解。同时,聆听同学的意见和建议,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推动其积极思考,让理解更透彻。
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的操作活动。
1.10支笔,每人分2支,结果会怎样?
帮助学生回顾平均分的含义,并将学生的表达出示在黑板上:10支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5人。
2.10支笔,每人分3支,结果会怎样?
先组织学生做出猜想,再请学生用小棒代替铅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导学生按照黑板上的提示,尝试用语言将有余数的现象表达出来,教师放缓步骤,逐步出示学生的表述,并进行说话训练。
3.10支笔,每人分4支,结果会怎样?
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指名演示,并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思考:为什么有剩余。
指导学生完整表达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并和没有余数的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交流,将两种平均分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梳理和概括,能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余数”这一概念。手、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表象,更有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三、思维越于纸上——操作图纸化,推动学力提升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准备相应的学具。同時,学生的思维也不能一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有必要在合适的环节将实物操作进行“升级”。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和算法,教师往往用小棒或圆片摆一摆,移一移等,将“9+几”中的9“凑十”,而在后续的“8+几”和“7+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凑十”的经验,也用学具进行操作过,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将“学具”进行半抽象,如在纸上画出小竖条代替学具小棒,用圈一圈代替移一移,在学生能将实物操作移到图纸上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抽象,用数字代替小棒,用一个带箭头的数字表示“凑十”——即移小棒的过程,如,学生通过这个带数字的箭头,将5中的2移给加数8,把8凑成10,另一个加数5变成3,即将8+5转化成10+3。整个单元的教学,操作从实物转变成图画,再抽象成符号,思维由具象向抽象过渡,同时初步体验转化的思想。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性质、公式等知识的学习,必须有大量具体、形象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在主体参与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