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思考与探索

2018-11-19芦晓红杨晓玲姜怡邓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

芦晓红 杨晓玲 姜怡邓

摘 要: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是基础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医学类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现状、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师的基本素质,旨在使基础医学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医学 硕士研究生 课程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是一门基础医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医学研究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纽带,很好的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

一、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现状

1.宁夏医科大学概况

高等院校是科研创新的基地,承担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任务。宁夏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宁夏医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宁夏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宁夏乃至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输送各种医学类人才。经过60年的发展,宁夏医科大学的教学、科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在近几年,获得博士学位点授权,并跻身成为国家一流学科、西部一流学科的建设单位。

2.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生源情况

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和科研机构提供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医学类专门人才。但是近年,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明显不足,以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人数不到报考总人数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经过调剂而来,比如从临床调剂到基础。由于基础医学的研究生都属于学术型,学生需要在研究生阶段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初,与其最初想要考取的临床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存在一定差别,很难在短时间内调整好心态,往往对学习、对科研的兴趣不高、适应能力低下,甚至部分学生还有抵触情绪,使其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

3.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概况

2014年,在各级部门、机构共同努力下,开始建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从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大纲修订、学时分配、集体备课等进行了多次、多方面、多层次的论证,正式在2015级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上课的学期为春季学期,即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课程内容设置如下:基础医学实验技术总论2学时,8个经典实验课38学时,共计40学时。设定该课程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该年度的上课总人数限定为基础医学专业,共40人。课程组本着边建设、边授课的原则,总结经验,于2017年春季学科面向2016级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开课,但选课人数远远超出预期,部分其它专业的研究生也争相上课。

二、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循序渐进、抽丝剥茧”是完成科学研究的必经环节,要完成这一环节,需要大量知识的积淀和储备。硕士研究生是一个介于本科生及博士研究生之间继续教育,其培养也需要经过开题、中期、答辩这三个过程,即要完成“为什么做?怎么做?做了什么?”这几个问题。

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对其专注、所研究领域的基础的独立的思考能力、树立科研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研究过程中用到的方法、技能等,要完成这一目标和解决上述三个问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础:扎实的背景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正确的分析能力。

1.扎实的背景知识

研究生培养阶段,一旦确定了研究方向,则需要在海量的文献中寻找有意义的、可行的研究内容。因此,查阅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通过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总结知识、完善背景、加工整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初步提炼形成自己的观点,即需要扎实的文献背景做支撑,即提出“为什么做”的依据。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必须提出大胆的设想,进行课题设计,完善思路,并为该设想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并分析其可行性,才能解决问题。好的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熟悉本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因此,浏览外文期刊成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通过阅读、借鉴和吸收,使自己的研究与国际接轨。

2.娴熟的操作技能

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科研思维的锻炼,还包括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在确定课题后,将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完成或证明自己的假设,这就需要其掌握实际的操作过程,通过大量、重复、精确的实验操作,得到相对客观、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以验证自己的假设,即“怎么做”。如“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原理就是抗原-抗体的结合,尽管流程简单,实验时间也相对较短,但是影响因素却有很多,比如一抗或二抗的浓度、孵育时间、样本的基础表达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均有可能导致实验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再比如,作为常规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技术,要求提取的RNA纯度高、无降解,逆转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都会成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因此,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是完成科研训练的必经之路。

三、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一般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即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能够解决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常规问题,如操作技能、创新思维、统计分析能力等。由于课程开设的学期的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此阶段正好是部分硕士研究生课题准备或设计阶段,避免不了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的基础上,会结合相关的实验技术,提出和自己课题相关的问题,作为授课教师,应该能够给学生解答或给出建议。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的基础上,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思维为中心,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准绳,是符合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简介

芦晓红,女,1966-1月生,本科,高級实验师.

通讯作者

杨晓玲,女, 1975-11月生,博士,教授.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