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

2018-11-19杨燕峰潘琴王纯

系统医学 2018年19期
关键词:低度微卫星生存期

杨燕峰,潘琴,王纯

溧阳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常州 213300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病死率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1]。近50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效率得到提高,患者生存预后得到一定改善,但数据检索发现目前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且多为早期患者,临床仍须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在结直肠癌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显著意义[3]。该研究针对2016年2月—2018年5月于该院收治的3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具体关系进行探讨,以为结直肠癌的临床有效控制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34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微卫星状态进行分组,其中微卫星稳定9例,低度微卫星不稳定11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14例。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结直肠疾病者或合并功能等障碍者。

1.2 方法

分析不同微卫星状态患者在病理特征及生存期方面的区别,并对比分析。实验材料:即用型鼠抗MLH1、MSH2、MSH6 抗体,EDTA 抗原修复液以及配套试剂盒试剂盒;DAB显色液和内源性氧化物酶阻断剂。采用即用型快速免疫组化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每组实验均有阴性和阳性对照。

1.3 评价标准

于400倍镜下,随机选择每例切片的5个视野,由2名或以上专业影像学及病理科医师进行双盲独立阅片,若细胞核有棕黑色或棕色颗粒则为阳性,若阳性细胞计数超过30%则确定为阳性。在错配修复蛋白 hMLH1、MSH2、MSH6 中,若无表达缺失,则表示微卫星稳定,若有1个表达缺失,则为轻度微卫星不稳定,2个或以上缺失则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n(%)]表示,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 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特征

微卫星稳定和低度微卫星不稳定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在性别、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所占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年龄、病变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淋巴转移情况等占比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n(%)]

2.2 生存期

9例微卫星稳定患者的生存期为(10.92±1.15)个月,11例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生存期为(13.01±1.08)个月,14例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生存期为(20.22±3.27)个月。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生存期显著高于微卫星稳定及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6、6.350,P=0.000、0.000)。

3 讨论

病原学研究发现,结直肠癌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病变仅限于肠壁者预后较好,而浸润广泛、远期淋巴转移者则预后差,生存期短[5-6]。

微卫星一种比小卫星DNA具有更短重复单元的卫星DNA,且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由于其具有数量多、易于检测、多态性信息丰富、在基因组内分布均匀等优点,临床将其作为优良的遗传标记,在肿瘤病原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8-9]。而微卫星不稳定是指与各种改变,从而出现的新微卫星等位基因现象。马悦[7]在关于MSI结直肠癌的一份研究中指出,微卫星不稳定与结直肠癌的发生、肿瘤浸润范围、转移情况等具有显著意义。

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病理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等所占比无明显差异,而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年龄≥60岁占42.86%,病变部位为左侧占21.43%,黏液腺癌占64.29%,肿瘤浸透浆膜占35.71%,淋巴发生转移占28.57%,卫星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中则分别占 85.00%、60.00%、70.00%、25.00%、65.00%,且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的生存期分别显著高于微卫星稳定及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平均生存期达到(20.22±3.27)个月。说明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微卫星稳定和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有显著差异,且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生存预后更好。赵辉等人[10]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进行卫星不稳定状态分析,发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 具有其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病变于左侧结肠者为31.5%,黏液腺癌为54.2%,,病变浸透浆膜为45.8%、发生淋巴转为37.5%,且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者的平均生存期可达到21个月,远高于低度微卫星不稳定和微卫星稳定的13个月和11个月。其结果与该研究细胞具有明显相似性,进一步证明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但因该研究样本容量小,且所选病例均为Ⅱ、Ⅲ期患者,研究范围较窄,其结果缺乏科学性及准确性,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微卫星稳定和低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有显著差异,且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患者生存期更长,检测结直肠癌卫星不稳定状态在进行临床治疗指导及改善疾病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低度微卫星生存期
梅花鹿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研究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控制中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的联合应用效果
中药日钟阴阳方控制低度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分析
林麝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
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期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LEEP治疗中老年妇女宫颈上皮内低度瘤样病变疗效初评
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对胃癌3年总生存期的影响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波纹巴非蛤微卫星标记研究
中国“一箭双星”成功将“遥感卫星二十一号”与“天拓二号视频微卫星”发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