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动脉采血两种不同进针角度效果分析
2018-11-19叶蓉
叶蓉
足背动脉采血检查是临床中重要的检查方法,能够直接而快速地了解到患者目前的血液相关数据,是临床中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血气分析测定是目前己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一种检查方法,特别是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了解病情,鉴别诊断,观察疗效和估计预后[1]。而在一般情况下,患者的足背动脉位置较为表浅,不仅有利于按压止血,还能防止局部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有研究显示,不同的进针角度会影响足背动脉采血的效果,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行足背动脉穿刺进行血气分析患者共计80例,纳入标准:经检查,患者均为下肢正常、血压正常患者,临床中能够进行足背动脉穿刺,排除存在严重下肢血管病变、血压严重降低、休克以及血管条件欠佳等临床表现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2.24±2.36)岁;B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6~86岁,平均年龄(63.11±3.15)岁。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A组 A组患者采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首先使用一次性2 ml注射器抽取相应抗凝剂湿润注射器管壁,然后推掉抗凝剂;护理人员协助患者调整为仰卧位,让患者两足保持伸直,护理人员将患者脚掌自然下压,使患者的足背绷紧;以患者跖趾关节为基点,向外侧移动0.8 cm,进行常规消毒工作,然后使用消毒过的左手食指进行足背动脉搏动触试,选择搏动最强点作为穿刺点。
1.2.2 B组 B组患者采用缓慢进针法进行采血工作。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穿刺效果,根据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级[3],(1)0级:无疼痛;(2)1级:有点疼痛;(3)2级:轻微疼痛;(4)3级:疼痛较明显;(5)4级:疼痛较重;(6)5级:剧烈疼痛,但不一定哭泣。
表1 A组与B组足背动脉两种不同进针角度采血的效果对比(n,%)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组与B组患者采血效果比较
A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A组与B组患者疼痛情况对比
A组疼痛0级患者2例,占比5%,B组为0例,占比0,χ2=5.128,P=0.024;A组疼痛1~2级患者28例,占比70%,B组 为 13例, 占 比32.5%,χ2=28.142,P=0.000;A组 疼 痛3~5级患者10例,占比25%,B组为27例,占比67.5%,χ2=36.329,P=0.000;A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弱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动脉采血中,通常会从桡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等部位作为采血点,但是经临床实践后发现不同的采血部位具有不同的特点[4-5]。股动脉采血易形成水肿,且会由于患者体型等原因造成采血失败;桡动脉则因为血管管腔细以发生滑动,且该部位对疼痛较敏感,易发生痉挛,不易进行二次穿刺;肱动脉采血虽然操作简便,但是由于血管细滑穿刺成功率较低,并且可能会误伤周围神经;而足背动脉一方面其位置表浅、患者疼痛不敏感易于穿刺,另一方面,足背动脉附近有较少的软组织以及皮下脂肪等,不易滑动,并且由于其为末梢动脉,所以能够进行反复穿刺工作,不会对血液循环造成影响,所以临床中普遍采用足背动脉采血[6-8]。
但是在临床中,如何进行足背动脉采血,选择何种进针角度对患者进行采血工作,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或者说法[9-12]。有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足背动脉作为人体动脉之一,为了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保证患者的临床体验和护理体验,同时也是为了保证采血的有效性,应当采用缓慢进针法进行临床患者的采血工作,同时也有研究人员认为足背动脉管腔较大、管壁厚、弹性好并且其内压较高,使用缓慢进针法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应当使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对患者进行采血工作。在本次研究中使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进行采血的A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使用缓慢进针法进行采血的B组患者,说明使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较之缓慢进针法具有更好的采血效果。
综上所述,在足背动脉采血过程中,使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进行采血在临床中具有更高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体验,具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