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曾国藩看清代京官的生活水平

2018-11-19张宏杰北京海淀

清风 2018年6期
关键词:轿夫公费道光

文_张宏杰(北京海淀)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著有《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坐天下很累》《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等)

在我们的想象中,古代官员都很富有。然而清代京官,生活大部分都很“穷”。

我们翻开史料,随处可见京官生活贫困的记载。比如晚清著名文人李慈铭在做京官时,有时候甚至吃不起饭,日记中有“近日窘绝,殆不能举火”的记载。他还记载他见到的另一个京官,刑部主事,因为经常饥饿,甚至面有菜色:“贫瘁不堪,门庭萧索,屋宇欹漏,使令不供,人有菜色。”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藤阴杂记》中记述顺治年间的京官张衡也是“贫不能举火” 。

京官之穷在当时的大清帝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并且成为人们调侃的一个话题。有《都门竹枝词·京官》描写一品大员的穷状云:“轿破帘帏马破鞍,熬来白发亦诚难。粪车当道从旁过,便是当朝一品官。”

京官为什么这么穷呢?我们可以以晚清名臣曾国藩为例,具体分析一下。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

除了这些“家”,曾国藩还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官僚:他出生于湖南乡下,科举出身, 道光十八年,二十七周岁时中了进士,并且被“点了翰林”,成了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参加了“散馆”考试,被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一职。

翰林院检讨这个官职有多大呢?县令是七品,今天的县处级大致相当于过去的七品,则这个“从七品”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副处级。清代的一个副处级官员,收入多高呢?

曾国藩这样的从七品京官薪俸是正俸四十五两,加上四十五两“恩俸”,此外还有四十五斛(二十二点五石)“禄米”。一般禄米每石值银一两三钱,所以曾国藩的禄米值银29.25两。加上双俸,曾国藩的薪俸总数为119.25两。

除此之外,京官还有数目不等的“公费”,也就是办公经费。看起来这是很合理的一项规定,不过朝廷核定的公费银水平极低,一品大员每月公费不过五两,曾国藩这样从七品翰林的公费标准是一两半,但是国家还要克扣一点,全年实发不过10.71两。将薪俸与公费两项相加,曾国藩全年正式收入为合计129.95两。这就是曾国藩的全部收入。

从曾国藩的收入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官员的工资收入是很低的。清袭明制,官员俸禄水平很低。清代一品官员正俸全年不过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两,从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两有零。除此之外,每正俸一两,还有一石禄米。

笔者根据晚清的一两白银能够买今天多少大米来进行换算,结果是一两白银约相当于今天的200元人民币。所以曾国藩一年的工资是两万多块钱,平均一个月两千多块钱。所以曾国藩收入比较低。然而同时,花费却很大。

我们先来看住。今天一个人从外地到北京来工作,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房问题。曾国藩时代也是这样。清代京官在住房问题上不享有任何福利,不但没有公房或者集资房,也没有住房津贴之类,所以或者自己买房,或者租房。清代北京房价就已经很高,刚到北京就买得起房的人很少,曾国藩的选择自然是租房。

在封建时代,等级观念很严重,一个官员必须要保持他的尊严和体面。不管朝廷给他工资开得多么低,他都得维持一个官员的体统。比如说住房的话,作为一个京官,他就不可能采取合租的方式,和那些拉洋车的、卖白菜的、卖煤的挤在一个大杂院里;他必须是租一个像样的四合院,独门独院,门口还得挂块牌子,某某官宅。那么那个时候一个像样的四合院在北京租金就不低。

曾国藩到了北京之后不久,在骡马市大街北的棉花六条胡同租了一处很小的四合院,全年租金67两白银,相当于他全年收入的一半。到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又搬到了菜市口的绳匠胡同,租了一个有18间房的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很漂亮,不过租金更高,160两白银。所以仅房租一项,就比他全年的工资还要高了。

曾国藩的第二大支出,是社交应酬,换句话说,就是今天的随份子的钱、请客吃饭的钱。今天我们生活中,一个巨大的压力是随份子。有人算过,中国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花到随份子上了。其实清代这个压力更大。清代礼仪繁琐,随份子比今天多。亲戚朋友生日节庆娶媳妇生小孩子,样样你都得随。除此之外,请客吃饭也是一个重要支出。京官生活很清闲,很多人只需要初一十五去两次衙门就可以了,剩下大量的时间是彼此交往,彼此唱和,请客吃饭。

曾国藩很爱交往,人很热心,朋友非常多,社交开支也不少。笔者算了一下,在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给朋友的婚丧嫁娶、朋友父母的生日送的寿礼,加起来是70多两白银。他自己请客吃饭用了40多两。这两项加一起就是110多两。这可以列为第二项:食。

第三项开支大的就是买衣服。很多人对曾国藩的印象是一个比较简朴的人,由此引出后世的种种渲染。比如说他最好的衣服是一件天青缎马褂,只在新年和重大庆典时才拿出来用,平素便放在衣橱里,因此用了三十年依然犹如新衣云云。

但是他当京官期间可不是这样,当京官期间,曾国藩有很多很好的衣服。仅帽子这一项,在道光二十一年的他就买了大呢冬帽、小呢小帽、大毛冬帽、小毛冬帽、皮缝帽等,大概有11顶,这些帽子便宜的七八两,贵的大概有一二十两。

曾国藩为什么要买这么多的帽子、衣服呢?这和清代的官场体制有关系。因为清代对官服的要求既非常严格又非常琐碎。春夏秋冬,一个官员的帽子、衣服、鞋都有严格的要求。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官帽上的顶珠,皆以贵重材料制作。比如暖帽周围有一道檐边,须用名贵皮料,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然而清代,又没有公款采购制度,官服要自己买。你进京当官,这一套都置办齐了,至少得五百两到八百两。所以很多官员买不起官服,怎么办呢?租,向官服店租官服穿。比如晚清另一位京官,也是大名士李慈铭,就租了十多年官服,到后来当上了御史才有钱自己买官服穿。作为一个翰林,我们前面讲到他经常要出席一些重大的场合,有的时候还要见皇帝。曾国藩为人固然节俭,但是在官派威仪上却决不含糊。曾国藩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所以他在买衣服方面花了很多的钱。连曾国藩的夫人和孩子们,基于社交需要,也都衣着相当体面。这是第三项:衣。

除此之外,交通费压力也十分沉重。清代北京道路都是土路和石子路,交通不便,特别是下雨刮风天,常难以行走。加上衙门离住地往往有一段距离,所以官员们多选择乘轿、骑马或者坐车出行。

当时北京的高级大臣交通费支出是非常昂贵的,何刚德在《春明梦录》中说,高级大臣一年坐轿,就要费银八百两——因为必须雇有两班轿夫,还需前有引马,后有车辆及跟骡。曾宝慈说曾广汉作户部侍郎时,“均须值日,至颐和园路程很远,骡车跸路上午走颠簸,时间不短,因此侍郎以上,多乘四人大轿,大学士则乘八人大轿,即绿呢轿,下有红拖泥。轿夫都是久经训练的壮丁,上身不动,两腿迅速而步子极小,既快又稳。每轿两班,四人一班,每个人工资月白银一两,轿夫约走百公尺即换班,行走如飞。换下来的轿夫就跳上二套车休息”。轿夫八人,每人每月一两,则工资一项每年就要九十六两。

清代不但不配公车,连交通补助都没有,这些都得自己掏钱。初入官场的曾国藩自然买不起轿子,但有些场合总不能徒步参加。北京平时暴土扬尘,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泞,你去见皇上,见部长,到了,衣上都是黄泥点子,那也不行。所以隔三差五就要租一回马车,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开销。笔者算了一下,道光二十一年,他在这方面花了三十多两白银。这是第四项:行。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需要在生活日用如买米买面,文化生活如买书买纸等方面花钱。笔者把这些都加到一起,发现道光二十一年,他一共花了608两白银。所以曾国藩在北京做官,正常情况下是收不抵支的。这也是清代京官的普遍情况。

猜你喜欢

轿夫公费道光
非公费师范生在读期间从教意愿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道光
巴金哪儿去了?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超越
教育部:公费师范生离校前全部落实任教学校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建立公费师范生转入与退出制度正当其时
差点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