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的新趋势及化解机制
2018-11-19王素芳
王素芳
高校舆情是指以高校大学生为主的对各种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焦点、难点以及与自身利益关系密切相关的个体事件所持有的意见、观点和看法,并进而通过言行以及媒体传播平台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随着技术的推进,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进一步更新换代,便携式成为主打,“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无论在信息传播和信息接受方面,都有着极强的主动性。新媒体固有的特点,使得高校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如果能够在化解机制上改变思路,一定能够化被动为主动,使舆情引导工作做得更好。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发展的趋势
作为高校舆情主体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即年满18周岁),但是因为仍然在求学过程中,社会经验欠缺,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不成熟,而且以大学校园为主要活动范围,与普通社会人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生活环境以及媒体环境的变化,高校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舆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高校舆情虽然不如社会舆情那么复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够将其简单化处理。以大学生为主的高校舆情,在关注社会公共事务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难点的基础上,首先呈现出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的密切关联性。当前大学生以1995年后出生为主体。他们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整个社会迅速迈入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大为改善,因而日常休闲消费占据大众话题的主要阵地。而且当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使得他们在以学习为主的基础上,格外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比如衣食住行等)。同时,新世纪以来,各高校开始扩招并陆续进行新校区建设,各种与生活相关的配套设施也有待完善,这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极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吐槽”的重点,并进而形成舆情。
比如,近年来,随着各地高温酷暑的出现,呼唤宿舍安装空调就成为高校重要舆情之一。很多高校学生宿舍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其设施及规划亟待提升。但是相关管理者却认为历届学生如此过来,新生也应当能扛着高温度过四年大学生涯,更何况,学习阶段吃苦耐劳是一种美德。这种管理思维脱离当下的社会实际,更忽略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求和成长环境,因而很多时候对大学生的生活需求缺乏及时的跟进处理,最终引发舆情。学生在关注和呼唤“空调”的同时,极有可能将学校相对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及陈旧落后的设施作为攻击的靶子,进而使得舆情扩大化。其实,大学生的“安装空调”等诉求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在他们看来,只有在生活更加舒畅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由于权利诉求的增强,不光是与生活相关,还有其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话题,也都有可能形成舆情。从这一点看,高校舆情有相对集中的一面。
(二)群体极化效应比较明显
群体极化是指某一现象或者观点在引起群体关注后,在大众的参与下可能进一步趋向于极端化。在校大学生年龄相近,生活方式和生活圈子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他们的诉求也往往体现出一致性或者高度相似性。当个别人提出相应的话题或者问题时,在短时间内很容易获得群体认同。由于人数众多,诉求相近,这使得某些个别性话题可能被进一步放大,从而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高校举办学术演讲本来是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但是南方某高校由校长主持的一场学术报告却酿造了一场难以预料的舆情。因为聘请的演讲者存在一定的争议,学生在发泄不满的同时,更是将情绪迁怒于校长身上,以至于扒出校长子虚乌有的“桃色事件”,造成了很不好的舆论,呈现出群体极化效应。又如,某高校食堂的某次小型中毒事件,极有可能形成对整个高校食堂的负面评价进而大加讨伐,从而走向极端化。个别教师的不当言行可能导致整个高校师德的大拷问,直至将某类教师集体污名化。
(三)非理性化且传播迅速
高校舆情的主体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他们社会经验相对有限,“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非理性化的声音。大学生非理性的声音,是和他们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形成的舆情自然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在其中。在得到其他同学的非理性响应之后,舆情还可能进一步扩大。
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等特点。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主体,这使得一些高校学生的非理性声音极容易被其他同学关注到,并及时用转发、简短性评论等方式来参与,加速相关信息的传播,推动舆情进一步升级。可以说,正因为新媒体在使用中具有传播迅速的特征,才使得一些信息发展成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舆情。
(四)舆论转换升级频率高
大学生舆情具有非理性化特征,因此许多时候来势迅猛,难以预料。但是舆情来得快,并不意味着它平息得越快。相反,正因为大学生舆情具有非理性化的特征,使得它可能转换升级频率更高。转换的意思是舆情的关注重心发生转移,升级的意思则可能是由点到面或者由现象到本质。舆情一旦转换升级之后,对其引导或者控制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比如,针对“某高校在病床前解聘病危教授”的新闻,最开始的舆情只是围绕学校非人性化管理方面,但是随即转换为对学校声誉的担忧,进而进行其他管理方面短板的揭示,形成更大的舆论风波,明显呈现出转换升级化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的化解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那么在引导机制上也应当与时俱进,优化相关的理念与方式、技巧,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奏效。同时,如果方法得当的话,还可以对舆情进行化解,从而让其消解于无形之中。
其根本一点,就在于针对高校舆情中的具体问题,我们的行政管理者要有担当精神,面对呼吁、质疑、反抗等情绪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协调各部门快速作出反应,及时给予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将高校舆情作为了解学生心声和管理时弊的窗口,这样才会转大为小,转危为安,从而最大程度去维护高校的声誉形象和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否则,“打太极”“踢皮球”等不作为的做法,“强制删帖”等胡作非为的做法都是弊大于利,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疏导永远比一味地“堵”更容易减少高校高危突发事件的频率。而在日常管理机制中,高校管理者更应该未雨绸缪,将预防舆情、疏导舆情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当中。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长远规划。
(一)提升校园日常管理水平是化解舆情的基本前提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校园不再是一个完全封闭与世隔绝的自足体,外界很多新生事物随时可能对校园产生相应影响。同时,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也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反,更应当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校园管理方,就不能停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管理水平上。一方面,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合理诉求,努力改善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条件,为其提供优良的后勤生活保障,甚至要将生活保障放在和教学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需要提升相应的日常管理水平。当前,智能化对青年一代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高校也应当将智能化引入到相关管理中,从而更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是舆情滋生的土壤,也是化解舆情的最佳阵地。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难点、焦点话题
当代大学生绝不是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传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对他们有着极大的感召,他们也关心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焦点,但是由于涉世未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分析有限,思想单纯,容易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非理性声音。如果能够引导大学生对热点、难点、焦点的理解,这样就会避免很多非理性的声音和非理性的做法,不至于出现一些被动的舆情。比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一向比较敏感,可能因为某些具体的事情被推向大众舆论的前台,作为热血青年的大学生会参与其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可能发表一些过火的言论。如果高校能够通过合理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热点、焦点、难点话题,提升他们的理性认识,这样网络上的非理性声音就会少很多,这对化解舆情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三)适当开设媒介素养课堂,提升辨别媒体信息的能力
当前,大众媒体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身处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与社会对接相对有限,通过媒体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就成为重要方式。但是,媒体信息的海量性导致鱼龙混杂现象非常严重,这给人们辨别媒体信息并合理利用媒体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对于社会经验有限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比如网上经常出现“网络被骗”“证件丢失”“食物中毒”等虚假校园信息,不少大学生不明就里,秉承一颗善良之心进行积极转发,结果对舆情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高校里能够开设一些媒介素养课堂,提升大学生甄别媒体信息真假、合理利用媒体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误导,对于减少、化解高校舆情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校园自媒体的引导功能
当前,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为代表的校园自媒体发展非常快,因为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受到他们的密切关注并有较高的认同度。高校应当通过这些校园自媒体公开相应的信息,提升信息的透明度,满足大学生的信息知情权,并及时进行各方面的信息沟通和引导,澄清、化解不必要的误解,这样就可以使得一些可能出现的舆情得以终止。同时,如果出现一些高校舆情,更应当充分发挥校园自媒体的引导功能。这些校园自媒体,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平常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也有亲近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认同感,其引导效果往往比社会化媒体更好。
(五)将化解机制和引导机制相结合
舆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即便是事先采用各种防范措施,也很难保证舆情不出现,或者很难保证舆情按照事先预想的局面发展。能够在舆情的潜伏期进行适当的化解工作,这对于舆情工作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但是,将所有处于潜伏期的舆情完全化解掉,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因此,在实际的舆情管理工作中,应当将化解机制和引导机制相结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奏效。对于化解无效、最终出现的舆情,也不需要惊慌失措,而是要根据舆情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要做好高校舆情的引导工作,一方面,需要及时将事实真相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校园自媒体)告知大学生。这是平息舆情的最重要前提,俗话说,谣言止于事实真相。另一方面,则需要善于把握大学生的基本心理,比如猎奇、跟风、非理性等,做好相应的情绪安抚工作,以防止舆情死灰复燃,或者变形升级。
总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舆情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贯穿使用不同的策略,做好相应的舆情化解机制和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