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阳杰克”普吉岛救人事件看正能量报道的原则坚守
2018-11-19何正权
□ 文/何正权
内容提要 通过反思不久前泰国沉船事故中“信阳小伙杰克”传播事件,作者认为,要尊重新闻事实、深入一线、厘清真相,绝不能为了蹭热点而一厢情愿地“创造”新闻,编造故事。
一、“信阳杰克”普吉岛救人事件
2018年7月5日15时45分,两艘载有百名中国游客的游船,在泰国普吉岛附近海域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并沉没。沉船事件牵动着国内公众的心。随着各种信息在网络及微信、微博上传播扩散,沉船事件一直占据各大新闻平台主要位置。7月7日上午8时47分,河南猛犸新闻发出一篇《河南信阳情侣亲历泰国沉船:男生救女友等四人 失踪12小时获救》的稿件。全国各大媒体争相转发或跟踪报道。一时间,信阳救人小伙儿张皓峰占据各大新闻头条,成为“舍己为人”的大英雄。更有网友以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男主人公杰克类比张皓峰,称其为当代“信阳杰克”。
7月15日,在回到家乡信阳第二天,张皓峰接受了信阳一家媒体采访。在采访中,张皓峰坦言“之前的新闻报道有些夸张了,所以要澄清一下”。真相是:“找到女友时,她已经在救生艇上”,而非此前媒体报道的“多多(张的小名)将孟影送上救生船”;报道提及帮助救助一对老夫妇,张皓峰说自己是跳下水后,“在水中,遇到一对老夫妇,三个人一起抓着冲浪板”。当救援艇驶来扔下一根救生绳后,由于自己离得近,“就一只手抓住救生绳,另一只手抓着冲浪板,带动老夫妇使劲往船靠拢”,而非此前媒体报道的“将手里的冲浪板让给另一对落水的老夫妇,拼力将其推到救生船”;在漂流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张皓峰表示并非像媒体报道的“将浮球交给对方(另一落水游客),拖着他顺水游到海岛”,而是“他(同一落水游客)穿着救生衣,手里拿着一个漂浮球,我们俩就一直漂着”。
至此,这一新闻事件的真相应该已经清楚。但遗憾的是,极个别媒体为了不让自己创造的英雄形象轰然倒塌,继续避重就轻,居然再次发表题为《河南“杰克”回家乡,婉拒公司10万奖励,只想回归平静》的稿件。该新闻经新一轮炒作,再次登上微博热搜,引来网友赞扬。
罔顾事实的炒作,引来理性网民的质疑。网友们开始表达不满和疑惑:“之前说英雄救了4个人,漂流了12个小时。现在怎么又成了另外一种情况介绍,到底哪个真哪个假?”
媒体报道和扩大传播的初衷,不外乎发掘感人事迹,讴歌英雄,赞扬“中国好人”,但反思这起媒体报道事件的发酵、发展和走向,我们对正能量新闻如何求证、报道分寸如何把握,特别是主流媒体如何从新媒体萃取高价值新闻、甄别新闻价值,从而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应该深刻反省。
二、主流媒体的坚守与取舍
一是坚守初心,端正报道动机。
维护公众知情权,不为任何个人和利益集团谋私利,不利用采访权故意贬损任何人,不哗众取宠,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操守,也是新闻人的初心和底线。在判断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上,以此为准则,方能撇开利益干扰,正确取舍,精准把控。
二是尊重事实,努力发掘新闻真相。在信阳小伙普吉岛救人事件中,一些媒体只是简单采访而并未多方求证便发布新闻,而少部分媒体甚至在缺乏核实的前提下,直接凭想象加工新闻成为新作。于是,仅凭数百字的新闻报道,就包装出来了跟电影男主角相媲美的英雄。事实上,媒体在难以直接联系张皓峰及其女友的情况下,至少应该求证一下当事人及其亲友的自媒体信息。
三是正面宣传严格把关,务必经得起检验。相对于批评报道,很多媒体和其编采人员,对正面报道稿件的把关,标准较宽松。一些媒体记者为了抢热点、蹭热度,在没采访到当事人的情况下,会一厢情愿地宣传包装出英雄。甚至有媒体明知此前报道的新闻可能和事实存在出入,仍拿着“善意的谎言”来安慰自己,继续编造新闻。这种包装对于当事人无疑是种“捧杀”。
四是坚守职业道德,尊重被访者。所谓表达权,简言之,就是公民自我表达个人意愿的权利。媒体不仅需要保护公民的表达权,也应尊重和保护公民的不表达权。即人们在面对媒体采访时也拥有不向媒体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权利。在信阳小伙普吉岛救人事件中,多家媒体绞尽脑汁要求采访。尽管当事人及其家属多次表示不想接受媒体采访,不甘心的媒体仍前往其家中、上班的地方,通过其朋友、亲戚、同学想方设法联系。当事人不愿接受采访,媒体们却不愿意放过报道的机会。在无法进一步采访的情况下,一些媒体仍大肆转发小伙救人信息。最终,面对各种夸赞和现金奖励,小伙选择出面澄清事实。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这种行为必然给当事人带来不少困扰。
媒体从业人员应充分做到尊重被访者,做到真正为采访对象考虑,在采访对象心目中树立更良好的形象,使我们的报道更专业、有更高的水准,从而获得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