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传播环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
——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系列报道为例

2018-11-19文/杨

中国记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济特区海南融合

□ 文/杨 旭

内容提要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主题报道的传播理念、形态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题报道的思想力展现更加凸显,主题广度呈现要求更高,精度表现更灵活。同时,主题报道的形态日益全媒体化,报道语态更加“人本化”,报道时态更加全息化。从报道机制上来看,主题报道融合报道机制探索日渐成形,优良新闻作风得到进一步弘扬,主题报道的对外传播路径得到很大拓展。

新闻媒体高度重视主题报道工作,尤其是重大主题报道,均形成了各自的主题报道路径、模式和风格,探索了主题报道的规律、方法和机制。随着融合传播时代的到来,传播理念、手段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要求主题报道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求变求新。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系列报道,是2018年度一项重大主题报道活动,从中央主要媒体3月份开始发稿,到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主题报道达到高潮,参与报道的媒体家数多、发稿数量多、融合性强成为亮点,形成了主题报道的新模式,既取得了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也深度探索了融合传播环境下重大主题报道的理念、路径创新。

一、主题报道的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范式

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积极追求主题报道在高度、广度、精度上的创新,推动主题报道向新境界迈进。

(一)在主题高度升华上展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他还指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突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试验田”的重大价值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这一主题报道的灵魂和主线。《人民日报》刊发的《改革开放兴特区 跨越发展再出发 三十而立看海南》、新华社播发的《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扬帆远航——从海南建省办特区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等一系列重头稿件,以海南改革开放成就和海南特区精神为写作的逻辑起点,将海南置于经济特区建设、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以开阔的视野、恢宏的气势,丰富的素材,生动地描绘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来的辉煌成就,从而奠定了这一主题报道的高度。

(二)在主题广度拓展上下功夫

主题有层次之分,有核心主题和延伸主题,也有宏观主题和微观主题。主题的层次性,构成了主题的广度内涵。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这一主题蕴含着丰富内容,在主题广度上具有可挖掘的新闻“矿藏”。在这次重大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立足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着力拓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主题报道的广度,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特色。中央主要媒体除对核心主题进行策划提炼并生动呈现外,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为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及时发出了《习近平出席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习近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习近平:欢迎全世界投资者到海南投资兴业》《中国改革开放的“海南实践”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等系列稿件,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海南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海南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

微观主题的广度开掘也在展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中发挥了作用。如,中新社播发的《海南南繁:走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遥感海南〉图集正式出版 空天视角记录海南30年变迁》《海南黎村苗寨30年变迁:从“刀耕火种”走向现代文明》等报道,从微观角度出发,拓展了主题报道的广度,使得主题报道的主题更加细化,更加具体,更加多 元。

(三)在主题精度表现上创新路径

主题报道的精品特色,既依赖于报道主体对主题高度和广度的认识,也离不开报道主体对新闻主题的报道角度、文本结构、修辞用语等的打磨[1]。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新闻作品,重大主题呼唤精品佳作。中央主要媒体围绕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这一主题,既有全景式的时代画卷描绘,也有点面结合式的特色呈现;既有长篇通讯,也有短篇消息。无论是哪一种体裁,都体现了对主题报道精品意识的强化,使得作品整体的表现力、感染力与众不同。尤其是一些中央主要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对社会个体的关注,生动体现了主题报道的人本精神。如,多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特别策划对30位各行各业的普通海南人、“闯海人”进行采访,通过对这些企业家、大学校长、学者、作家、教师、农民、民航工作人员、摄影家、南繁科研人员、环保人士、文艺工作者、警察等的采访报道,展现过去30年里普通民众与海南同奋斗共成长的故事,展现海南发展的生动画卷,让海南30年的新闻报道“有血有肉”。整个报道有效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强化了“改变”“奋斗”和“创新”等人文主义精神特色,使得报道富有极强的贴近性、感染力和聚合 力。

二、主题报道在形态、语态和时态上的新探索

传统媒体向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数字化、移动化和视频化方向融合发展,不仅改变着传统主题报道的理念,更影响到报道的形态、语态、时态等,使得主题报道形成了新的业态。

(一)在报道形态上融合呈现

传统媒介产品形态主要是文字、图片、音像,而融合产品则打破了传统媒介产品形态各自为政、互不融通的状况,朝着以移动互联网为中心的多媒体呈现。与此同时,融合传播环境下还出现了很多新的媒介产品形态,如短视频、微纪录片、数据新闻、H5产品、动漫新闻等。融合传播环境下报道形态的变化,必然要求主题报道的媒介产品形态创新。在这次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的一大特色就是大力推进报道形态融合创新,纷纷致力于打造融合态主题报道产品,生产用户和受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比如,新华社大力推进源头端策划创新,生产的主题沙画《12幕沙画带你看懂海南30年那些大事》、无人机航拍《无人机航拍大美博鳌》、系列图集《潮气海之南,魅力无限》、微信稿件《对祖国最南端的这片土地,习近平始终深深牵挂……》、短视频+图文+制图《海南省30年 那些难以磨灭的改革开放记忆》、图文《博鳌:如何从小渔村变身举世瞩目的“外交小镇”》、图文 +音频《听!这就是习近平主席刚刚提到的那首歌》等融合产品形态,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新华视点”微博、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等新华社新媒体终端同步推出,引发腾讯、新浪等全国多地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的积极转发、转载,形成刷屏之效,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尤其是,主题沙画《12幕沙画带你看懂海南30年那些大事》这一产品,极富主题创意,跨界混搭,在主题先行的背景下,形成了新的视觉冲击力,对用户和受众极有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中央主要媒体在这次主题报道中制作的新媒体稿件中,阅读数10万 +的稿件有10多条。

(二)在报道语态上创新运用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结构在发生着很大变化,新闻传播的传受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日益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向社交媒体平台下的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网络传播三维结合方向变化。如丹麦传播学者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延森所言:“数字媒介极大程度地推动了更多根植于本地的、更加个人化的交流与传播的实现;它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其他传播者展开包括图像、文本及声音在内的交流沟通;也使更多的物理距离或社会意义上的远程操作变得可能,而上述所有这些内容都仍然处于不断想象和持续的实现过程中。”[2]。从传受关系来看,传统大众传播环境下的传者本位正在向融合传播环境下的用户本位转变。这就要求主题报道在融合传播环境下必须推进新闻语态的创新,尤其是话语表达语气、态度和方式的创新。在这次主题报道中,《经济日报》的新媒体产品秒拍视频“听30位新老海南人‘表白’美好新海南”,就是话语表达方式的创新,将叙述主体集中到社会个体身上,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中新网“我与海南30年的故事”专题,强调以“个体视角”展现海南成长故事,倡导第一人称自述方式。这一新闻叙事主体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新闻语态的转变,是尝试构建一种与主题报道相得益彰的平民化新闻语态,弱化“说教”味道,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和亲切 感。

(三)在主题报道时态上变革推 进

新闻报道的时态是指新闻报道时间呈现状态,是动态的滚动式报道,还是静态的节点式报道,是定时传播,还是即时传播。传统大众传播是以内容定时传播为特征,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数字融合传播是以内容即时传播为特征,是数字文明的标识[3]。融合传播环境下,主题报道的另一重大变化是新闻传播时态的变化,既要追求新闻报道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也要强调新闻报道的即时现场和过程节点。尤其是,在主题新闻活动的核心环节,要形成新闻报道的高潮和新闻舆论的热点,以及网上网下的联动效应。在这次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强化报道预案制定,细化报道流程实施,深化报道重点跟进,强化后续报道展开,从而形成了系列性、过程性、节点性的强大的主题报道新闻舆论声势。这无疑得益于中央主要媒体在主题报道时态上的变革推进。据了解,中央主要媒体对这次主题报道提前谋划、周密部署,成立报道组,制定详实可行的报道方案,设置独具创意的新闻议题,设定清晰明确的报道节点,融合了全媒体报道形态,从而形成了全息式、节点性和系统性的报道时态。

三、主题报道在机制、作风和路径的新呈现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主题报道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新闻报道的方方面面,既离不开报道理念提升,也需要融合报道机制的构建,还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与传播渠道的拓展。

(一)主题报道融合机制构建

从报道时长来看,主题报道往往持续时间长,舆论态势复杂。从报道力量看,主题报道的采编队伍人员多,投入大。在融合媒介产品形态成为主题报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的情况下,需要主题报道融合机制的构建来保障采编工作的有序进行。也就是需要从传统的单一媒介形态新闻产品的采编发机制,向全媒介形态新闻产品的采编发机制转变,建立“前方记者采集、后方编辑N次加工和多端适配”的生产传播流程。主题报道融合机制的建立,需要实现采编、技术、后期等多部门和人力资源的融合,从而形成融合报道的采集力、编辑力和传播力。在这次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均成立了专题报道组,前方有报道团队,后方有融合编辑和技术支撑力量,既分工协作,又整体联动,形成了传统媒介产品与融媒体产品交相辉映的传播效果。中央电视台的新媒体微博报道《时光的样子 海南30年》等,通过点赞、转发和评论的参与机制,极大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性,拓展了与电视平台不同的扩散路径。

(二)主题报道优良作风弘扬

任何一个新闻产品的采集生产,都必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用一流的精神打造一流的作品。在这次主题报道中,中央主要媒体新闻采编人员能够深入实践一线,走到社会基层,扎实采访,认真写稿,精心改稿,用心编辑,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来从事报道,从而持续推出了有温度、有高度和有热度的精品佳作。《人民日报》在《潮起海之南》专栏中推出系列报道,前后9篇,报道主题既有海南整体发展,也有各市县区域突破;既有宏大叙事,也有个体呈现,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佳作。而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新闻采编人员的优良作风的弘扬。再如,《光明日报》4月14日推出的4个整版的“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特刊”,全面总结了30年来海南经济特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有益经验,无论是报道角度,还是文字表达,都可谓精益求精、用心用力,展现了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

(三)主题报道对外传播拓展

在融合传播环境下,由于用户的交互性参与,网络的开放性,报道传播对象得到极大拓展,加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海外受众,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国故事的阅读需求也日益旺盛,在主题报道新闻素材中寻找对外报道的价值和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是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日报》是中国大陆唯一的英文日报,在这次主题报道中,运用双语微信、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报道,形成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应。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进一步增加了“海南热度”。中国新闻社作为外宣主要媒体,在这次主题报道中发挥自身优势,从海外华文媒体关切的角度采写稿件,以平实的中新风格播发对外电讯通稿25条,受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菲律宾、泰国、印尼和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广泛采用。

【注释】

[1] 李从军,谁能引导现代舆论场[M].人民出版社,2015:87

[2] 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刘君译,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38

[3] 李频,中国期刊数字传播转型的认知起点和可能的实践路径[J].出版发行研究,2016(5):21

猜你喜欢

经济特区海南融合
印尼经济特区发展及其经济效应评估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分析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
——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