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做人的工作”角度把握时度效

2018-11-19李龙师

中国记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舆论群众

□ 文/李龙师

内容提要 作者认为,要从“做人的工作”角度把握时度效:效的目的是做好人的工作,度、时是做好人的工作的艺术,三者又相互贯通,需要统一起来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起来”。

我的理解,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战士,党的新闻工作者讲政治、讲党性,根本上要为党得民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 下。

因此,“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这一要求,能够让我们一下子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这也是把握时度效的根本遵循。

这要求我们的报道以这样一个“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紧紧围绕做好人的工作来把握新闻报道的“效”

从认识逻辑上,不妨将时度效的表述顺序调整一下,即效、度、时。时与度的把握,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效力、效果、效益(社会效益优先)、效应(正效应)、效验、功效等。就像射箭,力度、速度、稳度、准度以及时机,都是为了射中既定目标。如果没了这个效,无的放矢,任意而为,度和时就无所依附。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在具体的新闻工作中,我们都要意识到效,达到可预知、可控制的效,这个效就是为党、为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

做好人的工作方向与目标是什么呢?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使命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和使命的要求: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土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这些要求,都是指向人,通过人,为了人。

所谓指向人,就是这些要求无论字面上带不带人字,背后都有人。如,举旗帜,是引导人;聚民心,是凝聚人;育新人,是教育人;兴文化,是以文化人;展形象,是展示人的形象,是向人展示形象。

所谓通过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要通过人来实现,通过新的人来实现。

所谓为了人,就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所开辟的事业都是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些人,是结合起来、组织起来,齐心协力,改变自身命运、改善自身生活的人,是命运共同体的人,因此,需要旗帜引领,需要团结协作,需要鼓舞士气,需要凝心聚力。

这些人,是不断进步的人,因此,要育新人,兴文化,成风化人。

同时,新闻舆论作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我们做人的工作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层次,对其他国家的人,是展示我们的形象,培育对我们的好感,增强我们的吸引力,发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文明互鉴的作用。

这要求我们对于报道和文化产品,不能只看到工作的表面,只看到日复一日的事务,甚至只看到一种生计,而看不到背后要影响、要作用、要服务的人。

新闻宣传如何才能做好人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这既是做好人的工作的重要目标,是效的要求,同时也是途径、方法,即瞄准人们的思想问题,作用于人心,达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层次、高品质的、差异化、多样化的,既有具体工作生活的新闻信息需求,也有知识、精神满足的需求,还有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主流媒体作为党媒,同时也是思想和新闻信息产品的提供者,需要从供给侧方面,满足人民的这些需求。“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说明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样重要,一方面,实际问题产生思想问题,需要媒体通过建立服务平台、下情上达、舆论监督等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解决思想问题产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实际问题解决了但许多思想问题不会自动消失,思想问题能阻碍实际问题的解决,思想问题还产生实际问题,主流媒体作为党的舆论机关,同时作为宣传思想工作机关,要从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高度来深化认识自己的职责使命,将之贯彻到理念、体制、机制、流程中,贯彻到每一篇稿件、每一件作品,甚至每一句话。

因此,对每一篇稿件,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每一个新媒体作品,我们都要想,传播对象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心态?有什么接受习惯?他们听(看)得懂吗?篇幅是不是长?语言是不是通俗?不做写谁谁看,谁写谁看的无用功,甚至是劳己伤财,损伤成就感的赔本买卖。这也是毛泽东主席强调的写文章、作报告要“有的放 矢”。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感受着百姓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对报道的效作出预判。如,习近平总书记举的柳青的例子,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在陕西长安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新华社社长蔡名照同志讲,当年长期在农村搞调研,一呆就是20天、1个月,中央出台“三农”文件,闭着眼睛也知道农民会怎么想,有什么反应。而记者扎根到百姓之中,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百姓对党和政府、媒体、记者本人的信任,这本身就是在做群众工作。

总之,人的问题是社会的根本问题,或者说是唯一问题,一切问题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新闻舆论、宣传思想工作,如果能够围绕做人的工作,做好人的工作来把握,对报道的效的问题就简化了。而效的标准、方向、途径明确了,度、时的把握也会纲举目张。

二、“效”对“度”的规定

效对度的规定,效度,即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标准来衡量度。

度还有比度、程度、力度、冷热度、平衡度等等,总之,层次很多,但我认为核心的是效度。没有效——我们所要求的做好人的工作的效,度就是虚的。

从问题意识的角度,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方面关注效度:

一是谨防正面报道的负效度。正面报道夸大、片面,容易导致群众对报道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媒体对我国国力、国际地位的过分拔高导致负面作用;如,为体现政府关心民生,强调某某“大礼包”,吊高了群众的胃口,满足不了往往导致不满;如,在报道中一味说成绩、成就,回避不足,甚至不足也说成成绩;如,为突出一点而不及其余;等等。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报道容易导致批评对象找茬,主管部门批评,正面报道比较保险,即使说过了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过犹不及,真理向前跨一步就是谬误,从实际舆论反映看,正面报道失误导致的问题也不少,甚至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伤了媒体的公信力。这要求我们正面报道要“以事实说明事实”,以辩证思维来把握事实。

二是重视舆论监督报道正效度。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曝光的虽然是问题,但是只要把握度,不仅可以推动党的决策的落实,推动实际工作,而且可以赢得群众的信赖;而舆论监督报道弱化,就不能发挥媒体的建设性作用,并且损害了公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实际上只要把握“中央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原则,抓住个案,监督明确,促进问题解决,推动中央精神落实,维护群众利益,就能够发挥舆论监督报道的正效度。

三是热点报道的引导及时度。热点问题都是与百姓利益紧密相关的,也关切着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因此,传播范围广,影响时间久,如,近期的疫苗事件、红黄蓝事件等。对于这些热点事件,如果主流媒体失语、慢语,不能及时提供权威信息,实际上就放弃了做群众工作的主动权,任由自媒体说风是风,说雨是雨,甚至非这一领域、这一专业的媒体人也只能信以为真了。

无论是正面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热点报道,从效的要求来把握度,都要立足于如何做好人的工作,赢得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减少误解,防止曲解、反解。

三、“效”对“时”的规定

效对于时的规定,时效,即由效决定时的选择、确定和把握。从做好人的工作来衡量,时,最根本的是把握人心的机。时有这几方面规定性:

及时,第一时间,抢得先机,先声夺人,先入为主。对突发事件,媒体无疑应第一时间报道,对于热点事件,媒体也应及时介入,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引导舆论。在移动新媒体时代,如果主流媒体对热点介入不及时,就会丧失舆论引导权,使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甚至别有用心的各种观点搅乱人心,破坏和谐向上的舆论生 态。

时机,是恰到好处时。时机,一是舆论热点的及时介入,积极引导。二是主动设置议题,形成人们的关注点、聚焦点。

时点,时间节点,一些时间节点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回望,这是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利用时点形成的舆论氛围来巩固某种集体记忆、沉淀某种共同社会心理、形成整体思考、凝聚社会共识,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时点报道也有太多太密的问题,这样易导致没有新材料,强作文章,受众麻木,影响了利用时点的效益。

时势,有几个层次:一是现实物质运动的形势显现出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舆论进入人们的认识,引起注意;二是舆论本身的势,对这些势要察于青萍之末。三是社会心理之势,紧扣共鸣之机,喊出人们的心声,如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人民日报》打捞沉默的声音的评论等。反之,如果没有把握舆论态势、心理之势,就会导致反效果,如,有媒体关于“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评论引发反效果,就是没有把握当代人的独立选择性,以及对于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的不满心理,而有媒体关于征收生育基金的评论更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引发舆论反弹和嘲讽。

总之,效的目的是做好人的工作,度、时是做好人的工作的艺术,三者相互贯通,需要统一起来把握。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舆论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