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高校新闻教育的模式创新

2018-11-19王一岚

中国记者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时代素养

□ 文/王一岚

内容提要 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培养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新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大学生对自媒体还存在畏惧心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倒逼着新闻教育创新培养模式,本文围绕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新闻业务素养以及知识结构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探讨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培养模式创新方式。

自媒体的发展为传媒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给我国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媒体形态的多样带来新的人才需求,高校新闻教育迎来新的发展“窗口期”;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新媒体的实践环境相脱节,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所需并不一致,大学毕业生到了媒体单位,还需要从零开始;受到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娱乐化思想倾向严重,而较少有大学生注重自己的政治意识的提升。

在新媒体环境下,国内高校的新闻教育迫切需要通过改变自身来应对外部的压力,从而适应新媒体的变化。

一、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新闻教育理论和实践不匹 配

新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匹配一直为新闻业界人士所诟病。在传统媒体占主导的时代,业界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是文字水平高,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专业新闻人才,最好是一毕业就能上手的。“而一个实际问题是,现在高校很多从事新闻教学工作的老师,虽近八成以上拥有博士学位,有媒体从业经验的连5%都不到。”[1]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老师讲授的内容和实践相脱节,或有很多不一致之处。

为解决这个问题,新闻院校也想了很多办法。其一是借助“部校共建”,搭建实践平台。比如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2014年起,选派多名青年教师到媒体单位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新闻实践。其二是,聘请业界高级职称采编人员到高校给学生上业务课。然而,这两种解决办法仍然面临各自的问题,比如,聘请业界高级职称采编人员到高校给学生授课,这些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强,理论底子却薄弱,能浅出却做不到深入。

(二)对观点的需求大过对事实的需求

“人类的信息传播基本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事实层,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第二层是解释层,这一层需要告知人们事件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谁来为事实负责;第三层是观点层,也可谓意义层,以评论为主。这三个层次也对应着新闻报道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信息阶段、故事阶段和评论阶段。”[2]自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需求发生变化——不但要快速获取,还要求事件的“景深”和观点的分享。

报道事实需要快,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很显然快不过新媒体,只能从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下功夫。如果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甚至滑落到数据消费的地步,竞争不过天然就具有渠道优势的自媒体。

在新媒体的倒逼下,传统媒体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新闻和评论应该分开吗?从新闻专业的角度看,观点和事实应该分开,如同采编和经营应该分开一样:受众不满足于阅读滞后的新闻信息,需要更权威的解读和更深刻的观点。显然,这给新闻教学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新闻教学讲求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观点和事实应该分开。然而现实是,在新媒体和自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往往是带有观点的新闻。在机器写作的背景下对事实背后的挖掘,新闻事件观点、意义的建构作为新闻的核心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意义建构和观点的挖掘,需要多学科、发散性的思考能力的培养。现在不少大学的新闻学专业都开设有历史、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以及政治学相关专业,正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思考力。

(三)学生对自媒体存在畏惧心 理

当下,尽管自媒体有抢滩新闻业的趋势,新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愿意去新媒体工作的却仍仅占少数。

在笔者所任教的新闻传播学院内,面向毕业班的415名大学毕业生,笔者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在为什么不愿意选择自媒体的原因一栏内,笔者给出了四个选项,一是不了解,不知道自媒体是做什么的;二是觉得不稳定,缺乏保障;三是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自媒体的工作;四是认为自媒体的是收入偏低。在这一选项中,选择第二项的占比40%,选择第三项的占比30%。由此可见,尽管大多数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通过自媒体,然而他们对选择去自媒体工作却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提升大学生新闻职业素养的路径

(一)政治素养的提升是根本

自媒体所呈现的多元价值选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同时也与传统媒体所强调的宣传为本有本质区别。高校新闻教育,要对自媒体保持清醒认识,重视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

首先,作为记者,不仅承担着传递消息的任务,还肩负着宣传主张的责任。“报道事实和宣传主张这是新闻报道也是记者的双重任务,它们是结合的,不可偏废,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任何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或一个主体,办一张报纸,办一个新闻媒体,都要宣传自己的主张,没有一家报纸和媒体不是这样的。”[3]正是由于新闻记者的双重责任,决定了对新闻记者的培养的不能放松政治素养这根弦。其次,当今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其媒介素养体现在大学生的媒介化生活方式中。“大学生在上网时,一方面更多地是作为一个‘容器人’去被动接收信息,还不擅于用批判分析的目光主动解读信息;另一方面,与接触刊物的情况相似,大多数大学生还只是在网上进行一般地浏览或消遣娱乐,忽视学术营养的汲取是大学生网上活动的常见现象。”[4]由于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较低,容易沉溺于互联网的娱乐之中,在娱乐中迷失自我。如果大学生的媒介接触中有90%的是新媒介,势必会导致其政治素养的降低,这是需要警醒的,也需要教育工作着力培养的。

(二)加强新闻业务素养的训练

自媒体时代倡导新技术的运用,但技术并非决定性因素。按照海德格尔德观点,技术是“座架”,如果想更好地运用技术,离不开过硬的业务素质。笔者对100多个自媒体公众号经营者做了问卷调查,其中有80%的经营者均表示,自媒体公众号最缺乏的是专业技术人才。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学院大学生的业务素养,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新闻现场教学。在新闻采访写作的教学中,主角应该从老师让渡于学生。在一场教学过程中,不是老师问自己“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问:“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通过作坊式教学、小班式教学手把手地把新闻采写编评的能力传授给学生。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穆青班就是这种教学方式,一个本科班有28名学生,在课堂上将这28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次课分为两个教学时段,上半时为理论教学时段,下半时为实践教学时段。在实践教学时段,模拟新闻采访教学内容,每次由一个小组来进行模拟,其余三个小组进行采访、写作和相互点评。这样手把手的“作坊式”教学收到良好效 果。

案例教学。新闻采访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序过程,任何一次采访大体上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学生也要学会按照这样几个程序进行思考或行动,从成功的新闻采访中学习经验,掌握新闻采访的思维规律。央视《面对面》节目主持人王志的新闻报道,采访准备充分,又善于在采访中循循善诱,抓住采访过程中出现的新线索紧紧追问,节目很有特色,笔者在课堂上以王志《面对面》中的采访作为教学案例,很受学生欢迎。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记者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高校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从平凡的事例中觉察潜藏着的蛛丝马迹,能在别人未曾注意到的地方发现有价值的新问题。只有具备这种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激发学生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为新闻实践做好准备,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积累知识与信息,进入新闻实践的准备期。

(三)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知识在新闻传播人才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人云:“才以学为本”“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就是指知识而言。这就说明学问、知识是人才得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作为即将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知识的储备。

自媒体时代是一个资讯繁盛的时代,很多学生除了课堂看看专业教材,课外阅读的书籍十分有限。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知识如何广博深奥,而是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有效。这里的“知识结构”,通常是指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在头脑内部的组合状态,包括各种知识间的占有比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自媒体时代,这样的知识结构不能是僵化的,而是开放的。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特点的动态系统,是小核心与大外围的结构状态。

三、新时代新闻记者培养新模式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培养合格的自媒体时代记者,高等教育要有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积极性与应变活力。自媒体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的思想必须更新,承担起培养大批敢于向旧的传统观念和做法挑战,富于独立思考,乐于实践,敢于创新,勇于献身的全新人才,也就是“智能型”“创造型”“社会型”“三型合一”的新时代名记者,这就要求创新我国新时代新闻记者的培养模式。

第一,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改革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总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没有科学的教育思想的树立,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改革实践。破除陈旧的、封闭式的教育思想,才能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法;才能发挥高等教育传输知识、开发智力、训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创造科研成果的多种功能;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献身精神的新时代新闻记 者。

第二,建立开放式的教育模式。自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所需要的科学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决断能力等素质,离开了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是永远也培养不起来的。因此,新闻传播专业改变现有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媒体单位、面向实践的开放式教育模式,非常必要、尤为迫切。因此,高校除坚持抓好常规的参观、实习课程外,要把社会调查、社会咨询、开展战略性专题研究等列入正式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缩短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尽快成长为优秀的新闻记者。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开设有助于培养具有专深与广博知识结构的课程。除开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之外,应开设一批有助于提高知识的多样性、能力的创造性、见识的综合性的课程。新闻传播学学科也可以讲授“自然科学概论”“管理学”“计算机应用”等内容。开设的课程,对系统性、严密性不应苛求,尖锐性、机智性、实用性则是其重要特色。这些知识的摄取应是启迪智慧的引发剂、滋润大脑身心的润滑剂、捕捉世界奥秘的收集剂、加速创造过程的催化剂。这种知识的讲授,核心在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育“探索精神”,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知识容器”,只是消极地让外部力量通过漏斗往“容器”里上料。

第四,改革新闻教育教师队伍。新时代新闻记者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水平,对未来人才的塑造影响极大。教师的知识陈旧、老化、结构单一,很难培养出知识新颖、深厚、广博的媒体人才。同样,教师的思路狭窄、胸无大志,也很难培养出思路宽阔、高瞻远瞩、志向高远、勇于创新、勇于开拓的优秀记者。

改革新闻传播学科教师队伍的核心是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教师的培训。这种培训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注释】

[1]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汤天甜.中国大学教学.2010.8[J]

[2] 传统媒体用人:拉着新媒体的大旗,做着旧媒事.http∶//www.sohu.com/a/162980934_405942

[3] 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8[M].P170

[4]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王莲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5[J]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时代素养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