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这里市场很大玩家很少
2018-11-19支点蒋李
《支点》记者 蒋李
对B端用户而言,B2B绝对是“切蛋糕的利器”,它会让部分人活得更好,让另一部分人活不下去。
2011年创立嘉御基金后,卫哲便以投资人身份出现在大众眼前。此前,他曾出任百安居(中国区)总裁、阿里巴巴CEO。
7年来,卫哲的好恶一直十分鲜明。他反对过O2O、无人便利店、共享经济,本次与《支点》记者交流时,他对区块链等热门技术保持谨慎态度。与此同时,一直不变的是他对B2B市场的持续关注。
卫哲告诉记者,自己担任卓尔集团执行董事兼首席战略官,也与浓厚的B2B情结有关:“B2B领域还有大量机会,比如在农产品、钢铁、化塑这类领域。应该说市场很大、玩家很少。”
B2B情结
《支点》:您最近提过B2B本质是让一部分人活得更好,让另一部分人活不下去。为何有此判断?
卫哲:B2C、C2C的特点是能挖掘潜在需求。譬如以前三四线城市很难买到一线商品,但现在通过电商,在一些偏远地区都能购买全球好货,蛋糕就做大了。
与之相比,B2B尤其是聚焦大宗商品的B2B则完全不同。举个例子,中国人吃糖总量是相对稳定的,并不会因为有了中农网后就会吃掉更多的糖。同样,国内钢铁行业也不会因为有了找钢网而扩大需求。
不仅如此,B2B甚至会把蛋糕做小。因为它能提高物流、金融的利用效率,从而加速去产能、去库存。当整个库存变小了,行业甚至会整体缩水。
但对B端用户而言,B2B绝对是“切蛋糕的利器”,它会让部分人活得更好,让另一部分人活不下去。比如和中农网合作的糖厂,往往比其他糖厂效益更高。
《支点》:目前您的投资项目中B2B项目占比如何?分为哪些类型?
卫哲:目前我们投资的B2B项目占总投资金额的1/3左右。
第一类是交易型,这类企业要“大小通吃”。第二类叫服务型,这种模式要以提高人均服务效率为核心。拿卓尔集团来说,卓集送是服务型B2B,是提升物流配送效率的一套体系。第三类是产品型,这方面要同时具备软件能力和解决方案。
《支点》:您担任卓尔集团高管,是否也与B2B情结有关?
卫哲:是的。卓尔集团董事长阎志一直有个心愿,是想打造阿里巴巴之外的B2B“另一极”,而且卓尔有非常好的线下批发市场资源,具备相应的潜力。
与产业结合
《支点》:近年来农产品、钢铁、化塑领域的B2B企业纷纷建立,头部企业已陆续出现。而卓尔集团还在进入这些领域,这是什么原因?
卫哲:化塑、农产品、钢材贸易还是传统贸易形式居多,并没把B2B做起来。卓尔集团在三大行业都做了布局:农产品板块的中农网,化塑板块的化塑汇,与西本新干线合作的B2B电商平台。这3个都是万亿市场,机会巨大。
当然,如果是创业企业,可能很难把握这些机遇,但一个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能把这些领域推向新高度。所以我建议,B2B业务要更快地和产业结合。
《支点》:相对其他互联网巨头,卓尔集团在B2B领域的护城河是什么?
卫哲:以我十分了解的阿里巴巴为例,阿里旗下速卖通、1688都主攻小额消费品,针对大宗商品的B2B平台一直是阿里较为薄弱的环节。卓尔布局B2B,正是以大宗商品交易为切入点。而且过去卓尔不仅拥有线下市场的多年积累,在B2B方面也高举高打——不是简单找一些产品人员,而是吸引了包括一号店创始人于刚在内的大量高端人才加盟。
坚持不站队
《支点》:回到投资话题,一般来说,做投资往往需要一批非常强大的支持团队。那么,您是否也组建了这类联盟?
卫哲:在结盟方面我们一直在学习一个国家,那就是瑞士。瑞士在世界上一直都是中立国,从来没站过队,但它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今天中国互联网这么强调站队时,我们也一直坚持不站队。我觉得应该坚持根据项目属性去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对出资人和被投企业负责。
尽管如此,嘉御基金与百度、阿里、腾讯、京东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有成功的合作案例。要知道,价值投资永远比站队更重要。
《支点》:您所说的价值投资的标准是怎样的?
卫哲:凡是用户体验不能提升的不是好模式,凡是行业效率不能提升的不是好模式,以这两点为核心,就能清楚判断很多行业的前进方向。
从过去的O2O、共享单车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区块链这类市场热点,只要被判断是违反起码的商业本质和投资本质的,我们都是宁可错过也不参与。
莫追风口
《支点》:这两年投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烧钱成为行业惯性。这种情况下,您有没有感觉到一些压力或者焦虑呢?比如说募资难。
卫哲:募资难绝对没有,我们每支基金都是超募。真要说起焦虑,我更希望被投企业不要被所谓的风口吸引。
当然,我们的定位是坐在副驾驶上,哪怕有时看到被投企业犯错,只要这个错误不会让车翻了,事后做好复盘就行了。更何况,我们也不一定永远正确。
《支点》:嘉御基金一半的人有投资背景,一半的人有管理咨询的背景,这种结构会带来怎样的特色?
卫哲:这种人员结构的确是我们的一大特色,也决定了我们能为优秀被投企业提供免费的投前咨询服务。
我们每年立项项目在15个左右,最终投7-8个。我们也评估过自身的投后管理能力,大概能满足40个左右的项目。目前我们的在管项目不到30个,还有足够余力。另外,我们不会考虑把投前服务、投后管理做成标准化产品,因为每个企业都不一样,没办法统一标准。
《支点》:有人认为投资项目死亡率太低说明投资人过于求稳,项目不会失败但也不会爆发。您是否认可这种观点?
卫哲:投资机构需要有明确定位。作为PE,嘉御基金追求的是成功率,到目前为止,我们10个项目中往往能保证8个盈利、一个持平、一个略亏。
相比之下,VC追求的是单个项目的绝对回报,10个项目中8个亏损、两个成功就不错了。但从全世界的情况看,优秀VC和优秀PE回报率都差不多。
“先走出一步”
《支点》:嘉御基金投资过的中农网最终通过卓尔集团的并购实现退出,请问并购会是您优选的退出方式吗?
卫哲:的确如此,目前嘉御基金管理基金规模超过一百亿元。6年来累计完成38个投资项目,已有11个项目退出,其中4个IPO退出,7个并购退出。
不过,并购不是要考虑1+1大于2的问题,必须1+1大于5。原因在于并购成功概率往往只有30%,大于5才能保证收益。中农网与卓尔合并后,卓尔市值有了大幅提升,我们也实现了回报。这就类似你有水、我有茶叶,我们共同泡了壶茶,它的价值比单独的水和茶叶高得多。
《支点》:怎样进行卓有成效的并购?
卫哲:任何并购一定是收购方更加强势,而强势一方必须“先走出一步”。从卓尔并购中农网,能总结出一些可参考的经验。
第一,在人事方面,要信任和尊重原有团队。卓尔不仅对中农网原有团队进行了保留,还对原有层级进行提升。譬如原来的中农网副董事长齐志平,目前就担任了卓尔智能交易生态圈CEO。
第二,收购方要带着赋能思维去帮助被购企业。目前卓尔在物流、现金流方面都给予了中农网支持:众邦银行提供了供应链金融服务,卓集送则提升了中农网的物流效率。
《支点》:很多公司合并后,弱势一方在管理层大量消失。在您的7个并购退出案例中,是否也有这种现象?
卫哲:我们被并购方的管理层一般不仅不会消失,还会成为重要的管理人员。我个人认为这是判断一个并购能否最终成功、双方是否能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