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的思考
2018-11-18曾晨
文 / 曾晨
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抓住关键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成长期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个比较幸福的成长过程和随之形成的健康人格的话,从心理学意义上讲,他将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将会在健康心理的影响下,在一个比较健康的轨道上运行。而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比较恶劣或者是有着比较痛苦的成长经历的话,他的心理发育必不可少的阶段会中断或者发育不足,导致必要的精神养料的匮乏,将会形成各种人格缺陷和复杂的情结,势必为将来的各种心理障碍留下祸根。正如著名“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影片《爱德华大夫》里男主人公约翰表现的一样。由于童年时无意导致弟弟发生意外,从而产生罪恶感。这种痛苦形成了一个情结,长存于男主人公的无意识中。于是无论是约翰在与人一同进餐时,餐桌上刻出来的印记,售票窗口的铁栏杆、雪橇经过留下的痕迹等等无一不使约翰感到烦躁、头疼、脾气突变以及压抑。这些激烈的反应都是由约翰童年的经历带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表现和反馈:一旦日常中遇见与之童年痛苦经历类似的事物,就会产生生理不适的反应。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注。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成长,长远来看更是家庭幸福、国家发展的关键。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自我四个方面同时发力,才能更好地保护引导青少年的心理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首先,学校教育是关键。学校教育不仅要使青少年的知识和智慧不断丰富充足,而且更是要保护其健全人格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负责。作为教师,可以以组织班级讨论会及课外拓展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分享给学生一些人际关系知识和技能,并且注重帮助那些有人际交往障碍的、适应不良的学生,给予他们改善交往能力的各种机会。同时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格魅力,注意协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民主、平等交往的模式,以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丰富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其次,家庭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孩子有极为深刻的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施暴少年中曾是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不占少数。长期家庭教育的缺乏或错位,导致孩子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因而做出了不良的行为举动。对此,作为家长应当要在加强对孩子的关爱,不能让其心灵在失爱的环境下荒芜。同时家长应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与其建立温馨密切的情感联系,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从而健康成长。
再次,社会教育是有力保障。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青少年成长也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更需要健康心理的保证。社会新闻媒体需要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提供不同的方式比如文艺创作、影视剧生产、舆论宣传等创设有利于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社会环境,从而加强“三观”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核心价值观意识。
最后,自我教育是其他教育和环境影响的内化和深化。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格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贯穿人生每个阶段的自我教育。应该鼓励青少年经常反省自身的思想和言行,看到一些好的行为或好的榜样,就要积极学习,看到不好的行为或事情,需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和不足。学会客观全面地自我认识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勇于改正缺点。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境,乐观地去对待生活,不断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锻炼控制自身的能力,避免遇事暴躁冲动或者过度沮丧等等。
青少年的成长涉及方方面面,本身就需要多方面的融通合作。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格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先天素质和自身努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基础。家庭、学校、社会与自身四个方面需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相互合作,汇集起来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