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融媒体提升传播力的四个法则
2018-11-18□文/王红
□ 文/王 红
内容提要 一手、优质的原创内容成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的核心。作者在多年融媒体实践中,总结出提升广播融媒体传播力的“有情、有趣、有用、有品位”法则,认为运用好这些法则,将有助于聚合传播效应,吸纳更多的点击率和访问量。
多年的广播新媒体工作实践,笔者体会到,广播融媒体内容在发挥传统的声音优势前提下,需要有情、有趣、有用、有品位,有助于聚合更大的传播效应,提升自身影响力。
一、有情
“有情”的意思是指融媒体产品可以融入情感、彰显情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以情感人的作品更易引起受众共鸣,提高传播效果。
那些优秀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蕴满了人间真情,彰显着人文关怀,为受众传递着温暖、播撒希望,使人感动、催人振奋,又给人以美 感。
在2017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评选中获奖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年我高考》是以情动人的佳作。
《那年我高考》采访40年来的高考亲历者,生动讲述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通过当事人一段段引人共鸣的记忆,采用普通人的小视角和亲身经历,娓娓道来一个个小故事,平淡中蕴涵特有的美感。口述与解说不止于说事,更关注于情。节目通过朴实自然、细致入微的描写,层层展开,饱含感情,听来让人分外感动。
像其中佳作《罗中立,趟过人生中最重要的河》讲述了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学习的罗中立的故事,尤其详细描述了他的经典画作《父亲》。在金色的画布背景下,一张皱纹遍布的古铜色老农面庞和枯树般的手写满了岁月沧桑。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父亲的形象,节目通过充满感情的细节描述,切中了大家内心的柔软,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画作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作者对大巴山人民真挚深厚的情感。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教授约翰·赫尔顿曾经说过:“新闻工具不应该把新闻人物当作‘材料’看待,而应该把他们当作‘人’看待。”[1]这一融媒体报道成功的奥秘,就是因为作者在采写过程中,没有把采访对象看作“材料”,而是视为自己身边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具体鲜活的个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情感和采访对象融在一起,所以才能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以情感人的闪光点,呈现给受众一个个引人共鸣,使人感动和震撼的成长故事。
二、有趣
古人云“寓教于乐”,是说教育、传授知识要采取为人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新闻传播何尝不是如此?
要体现有趣,我们需要从选题、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多管齐下。记者编辑需要挖掘、捕捉当下新鲜有趣的新闻事实,提炼有趣味的新闻主题,抓取鲜活的动态场景和精彩对话,活用当下流行的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高频、热点词汇,采用巧妙的叙事结构、动人心弦的情节,并引入流行文化元素进行嫁接,综合运用包括声音、照片、视频、文字、图符等丰富、立体的表现方式演绎综合。这样富于感染力的转变,也提高媒体传播的娱乐功能,对受众来说更有吸引 力。
笔者曾经做过一篇报道《唐僧与唐代高僧玄奘》的融媒体作品。作品采用故事化的新闻叙事方式,中间穿插点缀电影《大话西游》以及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片段,又通过大量的采访和实证予以事实对比,在轻松活泼中还原了历史真相。有趣的电影电视片段、引人入胜的情节,不断出现的悬念、以及动听的音乐、精美的图片,让受众在愉悦中不知不觉收获了历史知识。
融媒体节目可以有趣,融媒体活动也不例外。在河南广播电视台2018广播品牌价值推介会上,主打有趣时尚的河南广播电视台私家车999广播另辟蹊径,分别由三大女主播上台,演绎最新版《甄嬛传》+《康熙王朝》+《乡村爱情》,将本来一本正经严肃又紧张的推介会推向高潮,全场爆笑。当天的融媒体推文《就在刚才!梦茹、小麦、黄琛三大女主播用力过猛致数千人笑到内伤》在忠实粉丝的爆笑中被广泛转发,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推介效果。
三、有用
大量实例证明,重要新闻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迸发着巨大的新闻能量,甚至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一篇报道影响一个群体、一篇文章树立一个榜样、一张图片改变城市颜色……
作为链接互联网、融合各种传播工具的融媒体,其“有用”表现在方方面面。大,可以像传统媒体那样在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小,则可以服务特定受众群体的工作生活,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助手。
比如,河南交通广播开发的“交广领航”APP,融合互联网+广播应用软件,集纳新闻、实时路况、音视频直播、养车服务、精彩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车主生活服务平台。APP中的“交广审车”,用户可以实现免排队审车、免检审车等功能,“证件补换”功能则可以实现在线补换车牌、行驶证和驾驶证,快捷方 便。
该APP颇受当地车友的青睐,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底,交广领航的用户下载量达到320万次、注册用户数55万人,日均活跃用户5万人次。[2]可谓是一个融媒体创新的成功案例。
四、有品位
《中国诗词大会》透过诗词之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朗读者》通过“朗读”传播值得关注的文字,以人生感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国家宝藏》则拓展了全新的内容领域,第一次将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大众对于文博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这些文化类节目的成功,正是因其精准地抓住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从内容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提升了节目自身的品位。[3]
2017年2月,笔者在本频率公众号发了一篇融媒体作品《梅花,我在雪中想你》,其中嵌入了一个曾获省级文艺类节目一等奖的音频节目——《梅花印象》,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岁寒三友”中的梅花为主角,为大家介绍了几千年来传诵的咏梅诗词和音乐名篇,文中又配上了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精美梅花照片。推送特意放在一个瑞雪纷飞、银装素裹、梅花绽放的日子里,营造了一个迎霜傲雪、玉洁冰清的意象,同时又借梅花身上蕴含着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自然而然提升了推送的品位。推文发出后深受粉丝喜爱,迅速被大家在微信朋友圈大量转发。
【注释】
[1] 罗彬.我国高校新闻伦理教育改革的路径探析[J].新闻爱好者,2013(08).
[2] 宋迎迎.河南广电“交广领航”何以获得政府基金千万级投资?[OA].猛犸新闻·东方今报,2018-07-17.
[3]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为什么火了[N].人民日报,2017-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