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记者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三部曲
2018-11-18赵晓勇
□ 文/赵晓勇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驻站记者要想突破同题竞争的困扰、在日常情况下抓住大鱼,写出好作品,关键是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要学会“识金”:对地方媒体报道过的新闻,学会“高看一眼、深看一层”;“抢金”:学会在同台竞技中提升报道质量;“掘金”:学会从文山会海中捉“大鱼”。
一、“识金”:运用求异思维,可使思路豁然开朗
派驻各地的记者,是战斗在新闻竞争前沿阵地的“战士”。驻地记者,缺乏第一手线索,这是事实。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高看一眼、深看一层”,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能够站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让人耳目一新。即使有些报道不再属于独家新闻,但运用求异思维,也可使思路豁然开朗,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笔者得知泰州有一位老人周剑秋致信当地媒体,想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织毛衣。应该说,这是一件典型的好人好事,单独采写,很难上省报,也难以形成影响。于是,记者关注事件的发展。可喜的是,此后,一项以“爱心奶奶”命名的系列活动燃起了泰州好心人的奉献热潮,3000多人参与,资助3000多名贫困儿童。当地媒体同行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也采写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泰州有一位老人致信当地媒体,想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织毛衣。随后,众多好心人加入。”这是常有的报道方式,不能体现主流媒体引导主流舆论的创新,而且容易落入记流水账式的好人好事报道套路中去。在采访过程中,我从主办方那里得知这样一个细节:在捐赠名册里,“无名氏”“张先生”“李女士”等捐款者的名字比比皆是,约有1/3的捐赠者匿名。
经过构思,《新华日报》B3版头条以《1064封感谢信无法寄出的故事》报道“爱心奶奶”系列活动背后的故事。这是省级以上媒体首次报道此系列活动,通讯发表后,立即引起较大反响:《人民日报》刊载《泰州,“爱心奶奶”在行动》;新华社播发《爱心奶奶捐赠不留名》;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对“爱心奶奶”周剑秋的专访。时任江苏省泰州市委书记认为,这一系列报道拓展了泰州“爱心奶奶”活动内涵和外延。该活动也因此当选江苏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笔者采写的这篇文章也获得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几年来,“爱心奶奶”活动共吸引50多家单位、5000多人参与,先后组织20多个主题活动,资助6000多名困难人群。
在“爱心奶奶”的倡导下,“伤心宝贝”医疗救助、“一滴水”爱心基金、“爱心超市”、四位一体关爱“留守儿童”“关爱贫困母亲工程”“关爱女孩行动”“文明单位帮困助学大行动”“爱心车队”“春蕾计划”等10多个“爱心”行动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泰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确定今后五年的发展定位时提出,城市和谐发展指数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成功打造全国“爱心城市”。
从“爱心奶奶”到“爱心城市”,一个名字感动了一个城市的同时,也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引导义务。从《新华日报》及旗下网站关于泰州“爱心”系列报道可以看出,舆论不仅是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也是一种强力救助工具。媒体责任和舆论引导义务的体现,并不在于媒体亲力亲为去行“善举”、为“善举”,而在于通过媒体的独特力量来“广而告之”。“广而告之”的最直接手段就是报道。而新闻报道就是这样一种双向互动的传播,就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办报的方式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媒体主动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实际,引导大众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还可以为媒体自身提供独家新闻,并且可以在报道中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导向正确、内容丰富的信息,从而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
二、 “抢金”:学会在同台竞技中提升报道质量
《“拿着报纸招商”暴露环保软肋》说的是“外地几个县市的招商人员拿着报纸来泰兴招商”的新闻。因为环保的原因,“婉拒”上亿元的大项目,是经常见诸报纸的新闻。然而,笔者和泰州当地几家媒体同行一起到泰兴开发区和环保部门采访当地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狠抓生态建设的新闻,几位负责人都讲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原来有媒体报道,因为环保的原因,泰兴婉拒了数十个上亿元的大项目。外地来的招商人员到泰兴的目的是想了解被拒项目的详细信息,以便“顺藤摸瓜”接上头。记者也在平常的采访中了解到,一些项目被某地拒绝后,继续转移到外地从而成为“座上宾”,又可以享受到一系列优惠政策。“拿着报纸招商”暴露环保软肋,这显然是污染梯度转移现象。
“拿着报纸招商”,大家都一笑了之,但我觉得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大家都经常忽视的大问题:导致污染呈现梯度转移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各地环保门槛参差不齐。巧的是,科技部时任党组成员张景安在江苏省泰州市调研时率先提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设定全国统一的环保门槛,要进一步确立环境资源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制定一个统一的环保标准。正是有了这些思考,所以才有了《“拿着报纸招商”暴露环保软肋》。这篇消息是科学发展中较为典型的案例,其意义在于,不是站在某一地的利益婉拒项目,而是站到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提出了“应设定统一的环保门槛”这一全新理念,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意义。文章见报后,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被多家网媒等媒体转载,在国内外引起比较强烈反响,江苏省内多个地市将报道复印供当地招商部门学习、防止出现类似事件,文章也获评“华东九报”好新闻。
三、“掘金”:学会从文山会海中捉“大鱼”
很多时候,驻站记者会受到邀请,参加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会议,有时也会看到一些“内部材料”。这样的会议、“内部材料”在地方往往是重大的,但对于省级党报,可能并不那么重要。如何把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会议、“内部材料”开掘成“新闻富矿”,从中发现新闻,这是一个驻站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与地方政府部门形成良好互动的一个重要渠道。
笔者采写的“20万人重复参保击中医保体制软肋”的文章。材料来源于泰州市相关部门的一份汇报材料,宏观介绍了当地推行城乡医疗保险体制一体化建设的情况。几页纸、数千字的材料里,关于重复医保的文字仅有40多字,“在对参保者的信息比对中,我们发现了重复参保的现象,初步统计重复参保20万人,公共财政重复补助2000万元”。
城乡一体化,首先是社会保障一体化。重复参保无疑击中了现有城乡医保体制分割管理的“软肋”,既让医保的公平性饱受质疑,又增加了财政负担,更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打破身份限制,尽快建立没有城乡差别的一体化参保体系和统一、高效的医保信息管理系统,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应该是关系到数亿人的大事,是“总理所想的事情”。
经过思考后,笔者决定拎出“重复参保20万人,公共财政重复补助2000万元”这一个细节,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采访了泰州市及相关市县社保、卫生等数十个部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采访对象都非常配合,他们几乎都反映,这样的情况,全国普遍存在,并说目前很难有好的办法来解决,潜在的意思是只能“听之任之”。笔者不经意间会多问几句,他们也都能详细地解释,提供相关数据和事例。明明看到制度缺失、公共财政被侵占,却视而不见,很值得反思。现象、原因、解决的办法等,都一一在一个地级市范围内得到了解。
文章刊登后,引起多方关注,省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新华社“新华视点”也对类似事件进行了综合分析报道。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委员、代表也对这一现象予以关注,并提出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建议。如今,重复参保现象得到了有力的抑制,社会保障一体化政策也正在各地形成。笔者采写的这篇新闻也获得了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