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何监督,如何监督
——对党报环境舆论监督的几点思考

2018-11-18王亚楠

中国记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党报环境治理

□ 文/王亚楠

内容提要 如何运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报道手段,尽媒体之责,推动环境治理改进和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监督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环境舆论监督的不同类型入手,探讨了环境舆论监督的不同策略以及对环境舆论监督中媒体站位的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环境需求急速提升,环境问题和风险不断暴露,如何运用好舆论监督这一报道手段,尽媒体之责,推动环境治理改进和环境质量改善,是环境监督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事件性监督:追求对面上问题的推动

事件性监督是环境监督报道的基础构成。而环境风险事件也最容易聚集公众目光,引起社会讨论。无需讳言,在中央大力开展环保督察之前,地方党报进行事件性环境监督报道的空间有限。中央环保督察,事实上以雷霆手段倒逼了地方重新审视环境管理,以及重新定位环境报道。

2017年8月,山东迎来中央环保督察(第四批),随着督察组进驻,督察、整改、回头看等步步推进,作为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环境监督报道得到空前强化。整体看,以结合具体案件督察整改进程报道为主,报道上注重环境问题与整改进展的平衡,注重解决环境问题与化解由此触发的其他问题。

查阅其他省市在中央环保督察期间的报道,可以发现,这是地方党报的共性。这种在报道语言上的平衡,从传播角度,削减了监督的锐度、刺激性,受众可能会觉得“不过瘾”。但在笔者看来,更重要的是,地方党报能否以此为契机、为开端,探索环境监督报道的技巧,打开真正的监督空间:一方面,从现阶段看,对于重大环境事件的监督,已呈跨区域态势,即使限制本地媒体报道,也无法干涉事件的传播进程,对于这一点,不少地方环境管理部门都有切身体会;另一方面,主打“督政”的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化,使得地方政府必须着力将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发现、化解于平时。

需要关注的是,地方党报能够用于舆论监督的版面有限,从事环境报道的记者也非常有限,这就要求其监督要有的放矢,要有较强的代表性,笔墨虽着于一事,但记者心中所思非止一事,选题报道,更多追求的是对面上问题的促动,而非限于一时一事。

二、非事件性监督:常悬于心推动制度改进

若批评无力量,则赞美无意义。环境问题和环境治理有很强的区域特点和公共性,从业多年,笔者认为,地方党报应当努力深度参与环境治理和环境改善进程。基于我国当前的环境治理和管理状况,改革创新空间巨大,红利可期,而各地正处于实践最前沿。作为地方党报,相对于传统的事件性监督,有必要加强对非事件性监督的重视和研究,常悬于心,以此推动制度创新和改进。

非事件性监督,不像事件性监督那么敏感,辅以一定的报道技巧,易操作,空间大。如能实现对制度的推动、改进,会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但相应的,要求记者不但具备深厚的专业报道基础,更要有全局眼光,能够跳出环保工作的局限,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新思考审视事实,提炼角度。

山东在全国首创实行的“气质”考核、生态奖补措施,从2014年至今已经过3次修订,及时调整、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引导了山东“气质”不断改善推进。这一动态调整的过程,离不开《大众日报》对“气质”考核实行情况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发现并提出山东“气质”改善进程中亟需突破的关键点。这些报道多以述评样式出现,直面问题,有理有据,主题鲜明,行文节制有力,引起环境主管部门重视,在部门和媒体间形成了有效沟通,切实推动了实际工作。

记者不是文字匠,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者。在调查报道之外,这样更为常态化的制度性监督,是地方党报记者可以大力拓展的,通过这样的报道实践,也能帮助记者和媒体在行业困顿期挖掘价值、坚定信心。

三、环境舆论监督的媒体站位:沟通者、建设者

正是公众对环境问题、环境治理的空前关注,赋予了媒体环境监督报道的特殊影响力。尤其党报作为权威媒体,在这个环境报道的“风口”到来之际,应主动与时代进程结合,做一个主动、理性的沟通者、推动者、建设者。

从事环境舆论监督,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非环境”视角。环境问题牵涉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做好环境监督报道,需要跳出环保的局限,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新审视事件的本质。

一个基本共识是,我们想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向上的螺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由此出发,党报的环境监督报道,应尽量避免无谓的煽情、滥情,强调理性、建设性,也要更注重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分析。当前,民间环保力量如环境NGO等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既给包括党报在内的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但必须注意,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有其专业门槛,作为环境记者,无论是否从事监督报道,都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尤其要对新事物保持敏感,多方、多角度理解、审视,努力还原新闻真实。

同时,要提高大局意识和政治敏感,绝不能忽视国际政治因素。尤其是省、市级的地方党报,记者的报道看似大多局限在某一区域,但其实在当今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所有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作为环境记者,特别需要注意时刻绷紧政治这根弦,在报道中不能忽视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对单一来源的消息要“多想一 下”。

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中的发展中国家,正在进入环境问题的暴露期,作为党报,单纯的抨击并无多少价值和意义。批评是为了求解,监督是为了改善,必须清醒认识到,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定信心,务实、科学地寻找路径和方法,而媒体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并推动这一历史进程,讲好环境监督的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党报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