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及启示
2018-11-18金一南
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互促进,国家才能走向持续发展,走向强盛,否则,单一因素的强大难以持久。
苏联的国防经济,无论是在支撑其战胜法西斯、取得卫国战争的辉煌胜利,还是支撑其与美国争霸、以惊人速度成为超级大国的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压力,成为世界强国的强劲动力之下,苏联从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选择“农业让位于工业、轻工业让位于重工业、一般重工业让位于国防工业”的发展道路。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苏联在产值和技术上都成为了工业国,工业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达到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这一惊人变化充分显示了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更加强化了苏联选择这一发展模式的信心和决心。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强大的国防工业成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坚强基础。二战后,与美国开展一系列竞争、全面奠定超级大国地位进程中,苏联的国防军工再次起到了历史性作用。
问题在和平时期凸现:由于大量资源集中于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日益明显。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40%的工业与国防有关,军工企业民品生产率低于10%。尽管其中集中了最有才华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拥有最好的机器设备和最佳技术资源,却难以有效回馈社会,脱离了良性循环轨道。为此从4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苏联进行过两次“军转民”的国防工业转型,但两次都未能实现初衷。除了缺乏资金配套和市场激励这些因素外,根本原因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其70%以上的国防军工企业。叶利钦政府的“休克疗法”表现在国防工业中,就是开展“雪崩式”的转型。仅1992-1993年就强迫719家军工企业转产,规模和速度历史罕见。除了空洞的目标和指标,转型中无法律可循,无有效管理可依,国防军工深陷困境。1991-1995年军工企业产值缩减60.8%,失业人数达350万。1997年10月,丧失支付能力的大型企业达到379家,国防军工滑向全局性崩溃。直到普京上台纠正这一做法,才遏制住灾难性局面。目前,俄罗斯国防军工的转型依然在艰难进行。
苏联-俄罗斯国防军工转轨出现的问题,一是转轨的条件问题。受生产资料、价格机制、产品质量、市场供求等影响,国防军工最终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与供给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国家政治动荡、经济政策不稳定情况下,转轨难以成功。二是转轨的时机问题。国家陷入财政困境、面临信贷危机和支付危机的情况下,转轨也难成功。国防订货的锐减会使企业失去原有活力,转轨资金不足又会使企业难以更新设备、招揽人才形成新的活力。三是转轨的体制保障。世纪之交以来,俄罗斯军工管理体制变动频繁,不管变动的终极目标怎样合理,变动期间磨合增加、管理混乱和新一轮重复浪费,只会使转型变得低效。四是对市场作用的把握。由于国防军工长期形成的保密性和封闭性,使其对变化中的市场需求和市场容量缺乏认识和了解,往往形成同行业中多个企业生产相同的民品,造成盲目竞争和新一轮浪费,徒增转型困难。
目前,俄罗斯的军民融合进程由总统集中控制的三个系列主导。一是总统——国防部——各军种装备技术部——相关生产科研机构系列,掌握国防工业科研规划、费用管理、采办预算及采购等权力;二是总统——国家安全会议——联邦航天局和联邦工业局——相关生产科研机构系列;三是总统——国防部——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此外还有民间性质的“俄罗斯国防企业联盟”,拥有议会席位,代表军工企业同政府部门及军方保持接触,同时也是有关国防工业问题的重要咨询和协调机构。
受长期沿袭体制的影响,俄罗斯军队几乎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在军队人才培养的社会化和军队保障的社会化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现在这些方面的改革才刚开始,要走的路仍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