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
2018-11-18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2月9日召开的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强调,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实现产业兴旺目标,需要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业态、开拓市场渠道、变革农业生产模式。这是一个产业大变革的现代化历程、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对贵州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近段时间,贵州降低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的产业调整规划,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市场经济的开放环境下,企业竞争创造的价格选择空间、现代物流提供的运输便利,都可让贵州的部分玉米需求通过引进来解决。经济作物对农民而言,有大大高于玉米的市场价值,不论从种植成本还是从品质保障来考量,减种玉米都是一项事关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三农”现代化的长远之策。
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市场主导,扭转农民对诸如玉米等传统作物的依赖和种养习惯,有减有增,把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农作物导入农业日常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从而更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这就是一种产业革命。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是个大课题,作为决策执行者,如果仅满足于突破贫困线的政绩思维,抱着慵懒作风,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情,就不可能进一步在“政府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激励、种植模式、市场开拓等方面,农民就可能得不到应有帮助。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贵州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把绿色农产品做优做强、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的先天优势和可以做足的长板;但长期停留在“吃得饱”的层面止步不前,缺乏对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规模效应的思考,却是阻碍贵州农业做优做强的思维短板。因此,思想解放的重点,在于必须意识到,农业生产不能死守“为吃而生产”的温饱任务,要突破山门,实现“为卖而生产”。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要调整粮经结构,寻求替代作物并实现“为卖而生产”。结构调整是动态的、随着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过程。农村经济中的产业革命,一定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深层次变革,种植结构、产业链结构、劳动力结构等都应在市场环境中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种什么”“不种什么”的产业选择,需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来解决。产品创新是重中之重,农村产业革命需要把产品做优、品牌做响,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用好电商渠道,让“黔货出山”,把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充分激发出来。
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务必注重市场力量。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应坚定地往市场化方向迈进。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农村产业革命,其重要推动者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只有通过市场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才有可能形成足以抵御市场风险的产业竞争力,并以契约形式对处于利益链生产环节的农民权益进行保护。
发挥市场力量的关键在人。当前,不少地方出现了许多懂技术、有市场眼光的新型农民,他们或长期扎根家乡,或在外创业返乡,既具备农民的乡土情怀,也不乏企业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他们的产业实践,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改变了百姓精神面貌,成为贵州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活力之源。好风凭借力,从产业革命的角度出发,这股不断变化的力量,在土地高效利用、商事“放管服”、财政金融政策等方面,还期待着更有力度的支持和激励。
产业兴旺,百姓才能致富。当前,全省上下要在思想解放、产业变革、作风转变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实现新跨越。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贵州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