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精品意识 讲好江西故事
——江西日报社九届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启示

2018-11-18杨惠珍祝芸生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新闻奖副刊江西

□ 文/杨惠珍 祝芸生 张 衍

内容提要 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届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年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原因,总结写作优秀新闻作品的经验和感悟。

在2017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江西省委机关报——“江西日报”选送的副刊作品《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意味着,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届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近年来,江西日报社始终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引领,坚持“方向凝聚力量”的办报宗旨,坚持“改革创新提高”的办报理念,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积极突破省级媒体视角,以宽阔的历史视野和敏锐的时代嗅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生产出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纵观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届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其中报纸副刊类4件;新闻名专栏2件;网络专题2件;舆论监督类报道2件,可谓体裁丰富、种类齐全。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年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原因,总结写作优秀新闻作品的经验和感悟。

一、成风化人,副刊大有可为

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报纸副刊,在当今时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被认为是报纸文化品位的象征。因此业界有“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说。江西日报社连续九年十冠中,有四篇作品是副刊类,均为《江西日报》“文化赣鄱”刊发的报告文学,分别为:2011年见报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13年刊发的《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2014年登载的《那山 那树 那人》,2016年刊登的《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解读江西日报社的四篇获奖作品,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顺应时代 人文关怀

报纸副刊作品,应该反映时代思潮,表达社会关注,深具时代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 既是理性思考,也是精神张扬,是对人生的温情体悟,是对情感的真挚体察,并由此而激浊扬清,升华真善美。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作品《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动了中国:30年前,23岁的女孩徐秀娟爱鹤养鹤,为鹤放弃了一切,甚至生命。30年后,也是一位23岁的女孩邹进莲,续写着又一个“真实的故事”。她放弃了都市白领的优越生活,来到鄱阳湖边,与白鹤、天鹅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名护鹅养鹤的女孩。在这篇不足7000字的报告文学中,作者描画了一幅人与珍禽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也写出了养鹤姑娘的精神境界,凸显出在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个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赣鄱大地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追求和生动实践。

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作品《那山 那树 那人》描写的是一位普通乡村教师郑乃员带领村民保护南方红豆杉并获得国际大奖的故事,反映了郑乃员和村民们14年的奋斗与坚守。一位普通乡村教师为保护自然做出如此大的贡献,并且获得了国际植物保护奖,这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得到重视的当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与共识之际, 这篇作品的新闻性和新闻价值就显而易见了。它不仅切合当今生态保护的时代主题,同时把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主题在平凡人身上做了不平凡的展示。

时代总是和身处其中的人物息息相关,关注时代、反映时代,必不可少的就是人文关怀。优秀的副刊作品并非只关注宏大叙事,关注平凡人物,一样可以小中见大、折射时代精神。在《那山 那树 那人》中,乡村教师郑乃员14年来带领村民保护古树、生态,为了修通上山的路,他已欠款19万元;为了完成科考报告,他瞒着家人借高利贷,一共花费7万元。《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突破以往典型人物的写法,既写出“80后”女孩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不回避她的迷茫和困惑,在作品中体现人性的关怀,同时也努力传递出正能 量。

(二)典型宣传 引领风尚

启迪思想、温润心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报纸副刊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何做到“副刊不副”?就是要在报纸中用文化特有的形式,凝聚社会共同理想和树立良好道德风范,传播先进文化,引导文化健康发展;就是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坚持价值引领和文化自信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才能体现精神高度,才能对读者起到深刻的启迪。

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一等奖作品《老伴——听龚全珍讲甘祖昌的故事》,讲述了开国将军甘祖昌生活、工作的小故事以及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对家人的影响。尤其这对老伴坚守革命传统、关爱困难群众的 “松筠之节”,形象而生动,以深刻内涵反映了这对革命夫妻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信仰。文章以主人公日记串联全文,独辟蹊径,视角独特。7000余字的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没有描写,没有间接叙述,让主观表达自由驰骋、情感自如流淌。尤其是摘选日记与文章叙述语气的平白如话、自然流淌,让读者在酣畅淋漓的阅读中不由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篇报告文学是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之际诞生的。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龚全珍的故事是生动的党课教材,是共产党员的一面镜子,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 用。

重大典型报道关键是切中时代脉搏,反映时代声音;要跳出现成材料和框框,在采访、选材、语言组织上下功夫;要精准到每一句话,每个词,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在精准选题和展示内容的基础上,用工匠精神去完成新闻产品。新闻是易碎的,但同样可以做出有生命力的精品。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紧扣时代脉搏,作者以扎实的采访作风,深入挖掘在巡视一线、在反腐倡廉主战场的正面典型,反映了巡视干部的拼搏精神和正义感。在采访的近百份录音资料中,三名作者认真校对,对新闻事实反复核实;在写稿过程中,对用词反复推敲,逐字逐句打磨,力求做到零差错。作为精品工程打造的《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经受住了层层核检,最终以优秀的品质和过硬的素质,获得了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 奖。

有人说,“副刊的文字虽是软性的,但它仍然强调新闻色彩,对报纸的新闻报道要作有机的补充”。

副刊作品多样,一思一念,一景一情,都是其范畴,但真正要发挥副刊作品的更大作用、 更具社会意义,或者说要在众多作品中问鼎中国新闻奖,其突出的新闻性,直面现实的重大典型,是不可或缺的。

二、精耕细作,扮靓专栏特色

新闻名专栏品牌效应强,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办好一个专栏,在栏目定位、编辑经营、作者培养等方面都有许多“道道”。

(一)定位准确 特色鲜明

专栏的生命力在于一个“专”字,专即特色。专栏“专”在哪里?怎样“专”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栏的定位。一个影响力大的专栏,也往往是在栏目定位、选题策划、新闻采写方面都有鲜明特色的专栏。

透过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名专栏——“江报直播室”和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跑腿新闻”,我们看到,专栏定位至少需要考虑社会需求、媒体优势等诸多因素。

进入21世纪,社会转型加快,转型带来许多新问题,读者遇到了不少新困惑,媒体也需要做出解释,通过自身不断寻求新的表达方式,以期实现新的突破。“江报直播室”“跑腿新闻”正是利用自身的媒体创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社会需求是专栏产生的大背景,媒体优势和创新则是专栏特色的立足点。专栏设置只有体现媒体新优势,才能找到自己满足社会需求的独特“切入口”,形成特色。

“江报直播室”开设于2005年,是《江西日报》对重大时政报道表达方式的一次创新,它是全国首个报网互动视频直播栏目。栏目就群众关注的焦点,通过邀请特殊嘉宾,以现场对话的形式,或侃侃而谈,或观点交锋,或旁白引领,把主题讲活讲深讲透。记者和编辑再以访谈稿的形式,梳理成文,在《江西日报》上以四分之三版刊出。与此同时,网络编辑将访谈现场的音视频,以见报稿为主脉络,进行剪辑,发布在中国江西网上,供网友在线观看。

“跑腿新闻”以“帮您办事情,为您解疑难”为宗旨,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通过记者的跑腿帮办,让读者个人的投诉和咨询有回音、有着落,困难与纠纷得以解决。栏目创办以来,每天都要帮助读者处理解决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应该说,开办“跑腿新闻”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利用媒体优势,为老百姓办实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二是发挥媒体的独特作用,帮助党和政府化解各类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而这两者的驱动力则是责任使然。

专栏定位的过程实际上正是不断寻找特色、突出特色的过程。专栏特色的形成仅靠一两个因素很难奏效,而必须考虑诸多因素,集中多方面的优势。

(二)贴近群众 影响广泛

专栏需要在一个很长时间内不断吸引受众,持续凸显自身特色。办好一个专栏需要“慢功”,精心经营尤为重要。时间上有规律地定期出现,每周至少一期,版面编排上位置相对固定(节目在固定时间播出),是专栏经营的两个基本特色。在媒体竞争中,传播渠道和终端影响着作品的覆盖面,但真正影响受众、打动受众,让大家记得住、传得开的还是内容。

“江报直播室”每期直播结束,第二天就把访谈的主要内容刊登在《江西日报》上。同样的内容,在网络上进行视频直播,在报纸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刊出,既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欣赏习惯,又实现了阅读与视听两种方式的有机互补;既发挥了报纸以深度见长和阅读时间持久的优势,又发挥了网络媒体形象、快捷、生动的优势,使网络直播的实时性和报纸文字的可思性得到了相互补充。

进入媒体融合的大时代之后,“江报直播室”直接打通成为报纸、微博、微信、手机网、客户端、头条号等所有载体的全品牌栏目,一期直播,多样表达,全媒发布。通过新媒体直播,“江报直播室”解决了场内场外互动的难题。受众(读者、粉丝、用户)在观看直播的同时,还能通过微博评论、微信留言、直播弹幕等形式,与场上主持人和嘉宾互动,甚至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媒体黏性得到很大提升。

“跑腿新闻” 栏目定位使记者走进基层成为一种常态,接触群众成为一种本能。“跑腿” 记者每天行进在路上,穿梭于读者之间,放下架子,俯下身来,沉下心来,静下神来,投入到为群众的服务中去,经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 即使是天空雪花飞舞, 也阻挡不住 “跑腿”记者为民服务的脚步。为了读者的一个诉求,“跑腿新闻”的记者不辞辛苦,几经周折, 往往要跑上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走访三四个部门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跑腿新闻’好,好就好在:把百姓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跑;好就好在:把百姓的事当‘大’事来跑;好就好在:把百姓的事当‘难’事来跑;好就好在:把百姓的事当‘急’事来跑。”这是南昌市解放西路居民詹爱国写给栏目的信。据不完全统计,“跑腿新闻”每年为群众跑腿办事、调解纠纷3000余件,帮助党和政府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纠纷。

三、整合资源,打造视觉盛宴

中国新闻奖网络专题的范围主要是指,借助新媒体平台,采用多媒体手段,对特定的新闻主题、新闻事件进行集成式传播的新闻报道。目前看来,因其拥有良好的资源整合效果和深化报道的传播效果,已成为新闻网站展示整体实力的拳头产品。从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专题《“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与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网络专题《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可以看出,优良的策划与精美表现形式是其获奖的重要因素。

(一)策划精准 内容为王

网络作品具有载体容量大、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各大网站的报道基本都是全面的。于是,在这种“不约而同”的相撞中,策划就成了最终报道优秀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8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全国两会期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江西提出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答全球记者问,一时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构想迅速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在整个专题的制作过程中,无论是页面设计,还是稿件选择,都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这根主线,以“新高度”“新责任”“新境界”“新战略”“新进展”“新理念”“新机遇”“新规划”“新亮点”“新生机”“新抉择”等11个“新”字,全面展现新闻的缘起、进展和趋势,把“生态文明的好”与“发展速度的快”巧妙融合,并站在全球生态文明的高度,深刻分析和评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人类生态文明进程中的重大历史意义,鲜明揭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科学决策的内在价值。

2015年11月14日,在前期准备了4年多的情况下,国家批复启动南昌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面对这些重大发现,作为考古所在地的主流媒体,兴奋感油然而生。中国江西网多次专门召开专题策划会,组建采访、编辑、技术、美工等团队,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精心创作出一个优秀的网络专题,全方位、立体化地报道呈现这次历史性考古发掘。

《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通过互联网的特色表达和广泛传播,讲好了“北有兵马俑南有海昏侯”的考古故事,传递了文化自信的正能量。策划中,他们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中悟到,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之多、种类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正是文化自信的最好诠释!这就是专题内容的主题和思想。于是,他们将专题定位于:通过海昏侯墓葬发掘过程和发掘成果,介绍文物知识和价值;通过展现海昏侯墓葬文物,体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设置系列互动环节,引导价值取向,激发受众的文化自信。

(二)资料翔实 立体表现

网络新闻呈现的是一种立体化的报道,特别是网络专题,更是集大成者,文字、图片、音视频、H5、互动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基本都会涵括于内。《“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皆是多种表现形式结成的融合新闻产品。

《“生态文明”舞动鄱阳湖》运用了包括视频、图片、文字、论坛等多种网络传播手段,并非单纯记录新闻,而是积极参与到新闻事件当中,达到了网络媒体与新闻事件相关主体及受众的三方完美互动。有网民对这个专题评价说:“作品脱俗且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原创性强,且内容精彩,字句凝练,页面优美,可读性强,兼具选题的新闻性和题材的重大性,是立足于地方新闻网站推出的不可多得的优秀网络新闻作品。”专题刊播后,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有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易、腾讯等国内诸多知名网站转载。如今,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该专题也成为江西各级政府部门研究和部署建设江西生态文明试验区最重要的参考数据,并已经成为周边省份学习江西建设生态文明的工作园地,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而《千年大墓惊世发掘——南昌海昏侯墓出土》在表现形式上,启动了专题全浸式创新报道方案。一是利用无人机全景技术。通过720度全景,航拍了海昏侯墓的全貌及墓下的方方面面,让网民和受众在全景的虚拟空间里,身临其境地“浸入”大墓,体验和观察大墓。二是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中国江西网的团队在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之外,还专门采集了很多细节,围绕网民最关心的两个部分(发掘过程和车马坑)制作了两个三维视频。这两个三维视频用简介文字配上系列数据,不仅弥补了电视直播和全景体验的不足,还避免了视觉盲区,让受众对大墓的文物保护感受更加真切。三是开设了网上展厅。通过使用3D建模、贴图、Flash编程等技术系统,加上整体设计上的美观视觉、清晰结构,将近千件精品文物图片设计成18个章节,完成了网上展厅的工程。这种“博物馆式”阅读体验,缩短了科学新闻与社会公众的距离,着力将传播的资讯获取目标与促进考古科学发展的目标完美结合,让相对枯燥的历史文献和各种考证资料也变得有趣易 读。

四、坚守责任,突出问题导向

社会总是在破解各种矛盾中不断进步。适当反映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而推动解决问题,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项目审批“长征”698天 泰豪动漫变动慢》,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中纪委文件刚下发景德镇市邮政局仍顶风违纪 副科级以上干部公款赴日游 第二批出游者计划明日出发》(以下简称为《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就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抢受众耳目、独占鳌头。

(一)既架天线 更接地气

消息是新闻体裁的重要形式, 不仅其文体常用,其短小精悍的写作也最能体现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有专家形容,“就好比是田径赛场上百米短跑获得了冠军”。由此可见,新闻消息所受关注的程度和评奖竞争的激烈。

有句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对新闻记者富有启示,这“世事洞明”可以理解为新闻敏感性,即对新闻事实、新闻背景有清晰了解,就是胸有成竹;这“人情练达”无疑是一种政治敏锐性,就是新闻记者具备的新闻素养,既架天线,更接地气,让小消息迸发出大能量。

这篇消息之所以获奖,首先是“架天线”,抓住了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重大主题。2014年被称作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成为新一届政府开门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泰豪集团经历项目审批“长征”,错失项目发展最佳时期,正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事例。在江西鼎鼎大名的企业都会遭遇这样的审批怪圈,何况其他企业?

找到了线索,确立了主题,接下来就是如何“下接地气”,烹调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特色佳肴”。这离不开深入采访、细心写作、精心策划。在通过采访获取第一手翔实资料后,如何写作,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了。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审批难、审批烦的现象,其他媒体也会关注。写消息,还是通讯?新闻素材十分丰富,写通讯进行深度报道,完全没有问题。写消息,讲求精炼,必须忍痛割爱,凝练主题,难度更大。在倡导“短实新”文风的今天,作者决定迎难而上,用小消息写出大主 题 。

消息见报后,《江西日报》随即策划推出《简政放权进行时》栏目,与中国江西网报网互动,引发社会大讨论,并进一步加强舆论监督报道,为全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求真务实 客观公正

作为重要的新闻体裁,通讯是写人和事,且揭示特定的社会问题,从而展示新闻价值。对于大众传媒尤其是主流媒体而言,关注社会问题不可或缺;突出问题意识在于推动社会重视问题、解决问题、有利社会进步。突出问题意识,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正能量。随着时代发展生活变迁,社会问题所展现出来的形态亦具有深刻的历史痕迹及时代特征。

因此,新闻写作突出问题意识,就要求记者深入认知社会,以社会责任放眼全局,深刻把握现实。由此考察《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值得思考。

该报道用大量第一手事实说话。记者采访深入,报道客观公正,行文流畅、生动,现场感强。在行文时,大量使用百姓语言,使报道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增强了文章的战斗力。《景德镇邮政局仍顶风违纪》一文中,有以下描写,如员工无奈地说:“领导想出国,员工又能怎么样啊?反映了又能怎样?”这些语言比任何华丽的词句都要鲜活,都能说明问题。该文所揭露的问题正是当下中纪委与广大群众痛恨的公款旅游之歪风。中纪委文件刚下发没几天,景德镇市邮政局扔顶风违纪公款旅游,事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典型性。

此报道引发的景德镇市邮政局封杀党报事件,由《中国新闻出版报》著文列为2010年中国新闻界最有影响的舆论监督事件之一;《中国青年报》认为,此事已成为公权力公然对抗舆论监督报道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法制日报》则指出,景德镇市邮政局扣发党报,实质上是权力部门对新闻舆论监督权利的严重侵犯。这篇报道在全国新闻界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保障新闻舆论监督的大讨论。此事引起国家邮政局的高度重视,最终景德镇市邮政局数名副局长受到撤职等严肃处理。江西则以此报道为契机,狠刹公款旅游风,起到了较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江西日报社“九年十冠”给我们四点启示:首先,大主题、小切入。这是中国新闻奖的底色和基因,也是江西日报社一直追求中国新闻奖的抓手和努力方向。其次,手段新、表现活。新闻作品还要尽可能争取在受众中画出最大的传播半径,那就需要立体生动的呈现形式。当下,提升传播力的最主要手段是融媒体技术的植入,厚重、独特的新闻内容加上一流的网络技术,可以产生更大的传播能量。第三,影响大、效果好。一件作品只有体现出实际价值,取得实在的效果,才能算是真正优秀的作品。这里所说的“价值”和“效果”,主要看受众接受新闻作品后的反应,以及新闻作品是否能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江西日报社所获得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推动了工作,解决了现实问题,其效果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第四,采访深、报道准。这是最为基础的获奖要求。江西日报社在各类题材的报道中注意细节、注重准确表达,更重视外围采访的重要性,对典型人物和事件有一跟到底的思想。

(作者杨惠珍是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祝芸生是江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张衍是江西日报社副刊部编辑)

猜你喜欢

新闻奖副刊江西
江西银行
我爱江西奶奶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