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调服务意识,助推纸媒摄影部发展转型
——《楚天都市报》摄影团队“5个服务意识”的发展策略与新闻实践

2018-12-06朱熙勇

中国记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楚天都市报栏目

□ 文/朱熙勇

内容提要 面对新媒体冲击,《楚天都市报》摄影团队重新梳理发展方向、思路,提出了以优质内容为读者服务、以工匠精神为内容生产力服务、以影像专业化对外服务等多个意识转变,巩固、扩展摄影部的作用和影响力。本文分享了相关新闻实践的操作和心得。

随着新媒体发展,手机摄影、短视频的广泛运用,新闻摄影的传播形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媒介发生巨大变化,某些纸媒陷入裁员、撤销摄影部等困境。作为从业多年的新闻摄影人,笔者认为传统媒体新闻摄影需要重新梳理发展方向、思路。《楚天都市报》摄影团队(以下简称楚报摄影团队)提出了以优质内容为读者服务、以工匠精神为内容生产力服务、以影像专业化对外服务等5个服务意识。

一、以优质内容为读者服务

近年来,“内容为王”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人提及,一些商业互联网巨头开始在内容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笔者认为,媒体形态会发生变化,但记者不会消亡,内容更不会消亡。无论新旧媒体,本质都是内容载体。因此,传统媒体要想活下去并活得好,都离不了内容这个“命根子”。

楚报摄影团队意识到,只有转变以往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勇于突破和创新,才能在传媒竞争中增强新闻摄影的竞争力。2018年,楚报摄影团队为挖掘优质独家新闻,先后开设了“记者走基层·聚焦新行当”“你我陌生的大武汉”和“记者走基层”3个系列摄影报道栏目,这些栏目由摄影团队自采自编,一期一个主题。每个主题以整版形式在报纸的重点版面呈现。这些栏目对稿件质量要求高,见报频率快,最多时每月达13个摄影专版,独家新闻占95%以上,这是过去不曾实现的。这种以影像为主进行专栏报道的形式,提升了《楚天都市报》独家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记者走基层·聚焦新行当”栏目为读者揭密新行当。不经意间,老行当渐行渐远,新行业扑面而来。这些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新职业有诸多吸引读者的前沿技术和潮流元素,同时普通人又难以接近和深入了解。捕捉到读者群体的需求,自2018年初,楚报开设“记者走基层·聚焦新行当”摄影专题栏目,对这些新锐职业一一进行梳理。区别于之前的专题报道,这次专栏设置主要突出两个特点:一是变文字为影像,摄影记者作为主要担当,以视觉语言为主、文字语言为辅,讲述新行业、新故事。因此在选题上,重点选择有视觉表现力的题材,如女子无人机空中喷火队等。二是变零散为系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以系列报道的形式介绍一批新职业,形成社会影响力。系列报道聚焦有轨电车护航者、短视频网红等15个新行当的从业者。多个独立报道集合在同一主题下,以求对新闻事实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报道,受到读者欢迎。

(二)“你我陌生的大武汉”栏目带读者感受“每天不一样”的“新武汉”。2015年9月20日,以“武汉,每天不一样”为主题的武汉城市形象宣传片,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近年来,武汉发展快、变化快。以往诸类武汉新发展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但没形成整体,尤其缺少从市民角度出发的优秀作品。为此,“你我陌生的大武汉”栏目系列影像报道换位思考,站在市民角度,市民想看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记者就拍什么。摄影团队为读者四处打探,用镜头带着市民寻找武汉新地标、新风物。武汉是一座“桥之城”,长江武汉段已建、在建的大桥达11座。市民每天生活离不了桥,对建桥过程兴趣颇浓。记者进工地、上天梯,从高空俯拍,完成《长江上空架天梯》报道,让读者从另一角度俯瞰自己生活的城市和城市建设者。报道被《人民摄影报》整版转载。系列报道中《江城的楼顶风光无限美》《水中低头族》等受到读者肯定。

(三)“记者走基层”栏目采用蹲点式采访,挖掘基层真实而有温度的新闻。《楚天都市报》扎根武汉,辐射湖北。摄影记者深耕武汉的同时,还要兼顾全省地市州的读者。2018年,“记者走基层”新栏目设立。栏目突出三个特色:一是不限主题。地市州的题材都可以在此发表,让楚报更具荆楚地域特色,全省各地的读者都能看到本地新闻,增加对楚报的亲近感。二是稿件直采。以往地市州稿件主要来源于地方通讯员,新闻深度和图片质量难以保证。设立“记者走基层”新栏目,促使摄影记者到地市州蹲点采访,拉近与基层的距离,报道更贴近、新闻价值更高。三是摄影唱主角。以往省内新闻都是“摄影记者跟文字记者走”“摄影唱配角”。这次改为“摄影挑大梁”,用影像记录荆楚故事,报道强调画面感和真实感。栏目开设4个多月,《带上母亲和2岁幼女 武汉女干部扎根深山扶贫》《神龙故里挖洞人》《大学毕业生“娃娃”羊官》等一大批有影响、有关注度的独家新闻见报。

二、发扬工匠精神,服务内容生产,打造舆论传播热点

摄影记者在新媒体时代要取得优势地位,必须以“工匠精神”来对待摄影。楚报摄影团队2017年建设目标是打造扎实的工作作风。这一成果在当年的国庆策划报道中得到验证。2017年9月27日下午,《楚天都市报》编委会确定“国庆·航拍荆楚大工程”系列摄影专题策划报道:国庆长假期间,每天一个摄影整版,专题报道湖北重大的民生工程。要拍摄7个工程,发7篇报道,发7个整版,要求3天内交齐稿件。所有摄影记者在接到任务的当晚就出差采访,分赴十堰、荆州、恩施等地,按时完成所有拍摄。

2018年,楚报摄影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为业务过硬,要求记者拍出有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硬照”,实现“拍好新闻照片”成为楚报摄影记者的使命担当和自觉行动,“工匠精神”为报社的新闻报道服务。

7月下旬,笔者得知湖北保监局的一位32岁的女干部王庆年,带着不足2周岁的女儿和母亲扎根十堰市竹溪县汇湾镇荣玉村驻村扶贫。该村位于鄂陕交界的大山深处,全村尚有82户258人未脱贫。王庆年响应号召,多次主动申请到荣玉村驻村工作,今年3月,获批之后她又申请延长一年。7月23日,报道组一行三人驱车600多公里,来到荣玉村。跟踪王庆年的扶贫足迹,笔者心生感触,如果不是扶贫工作,王庆年不会走进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与村民打成一片,成为百姓信赖的村里人和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在她的带动下,荣玉村发展养蜂业,预计今年可增收12万元。她的事迹感动了村民。报道组坚持每天10多个小时跟随观察王庆年,用镜头捕捉下表现她性格的表情神态。组照中,拍摄了王庆年在蜂场学艺时被蜂蜇,疼痛流泪的表情;拍摄了丈夫探亲返回时,母女在村口送别依依不舍的场景;拍摄了月光下的玉米地旁,她唱着歌哄女儿入睡的温馨表情……

2018年8月1日,《楚天都市报》用两个摄影专版,以《带上母亲和2岁幼女,武汉女干部扎根深山扶贫》为题,独家报道了这一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楚报官方微博等新媒体上,网友们对王庆年点赞不已,多家主流网站也纷纷转载这一报道。网友门纷纷感叹 “真令人感动,(这是)行动的力量”“ 不容易,值得称赞!”“点赞新时代之青年!”……

三、对外提供专业化影像服务,促进社会化融合

传统纸媒新闻摄影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专业化和社会化融通,立足点和着力点是内容为王、技术为先和自立为本。笔者认为,除了版面,纸媒摄影部的能量将有更多渠道和方式在社会传播,促进摄影与社会活动紧密融合。

(一)强调装备和技术专业化。近年来,《楚天都市报》确立编辑记者拍摄短视频的制度,摄影团队的着力点和优势集中在航拍视频方面。航拍已在全媒体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

2018年,刚刚改造完毕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迎接四海宾朋。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在露天采矿区的矿坑上建立起来的人工“自然景观”,在长达120余年的矿冶活动中,遗留下深度达444米的亚洲第一采坑。4月17日,楚报摄影团队航拍了这一人造地质奇观。《奇观!亚洲“第一天坑”盛装出镜,坑口面积达150个标准足球场、深444米》短视频在楚报官微播放量达170万。

□ 上图为7月23日下午,烈日炎炎,王庆年全副武装跟着养蜂能手学艺,没一会儿,衣服就被汗水浸透。

□ 中图为7月24日上午7点,来探望的丈夫吕长朋要回武汉上班了,王庆年和母亲带着女儿在村口的拱桥上为爱人送别。

□ 下图为7月23日晚,村头月光下的玉米地旁,豆豆在王庆年轻柔的儿歌声中安然入梦。

(二)专业化与社会化进行有效对接,以纸媒的影像专业优势对外扩张,为社会服务。2018年5月,湖北省以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为重点,遴选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汉绣、雕花剪纸、蕲春艾灸疗法等饱含荆楚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项目,发布了《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楚报摄影团队第一时间制定出“聚焦湖北传统工艺”的拍摄计划,选定了30个适合拍摄的项目,以图片为主,按照精致、极致的影像要求,一个项目一个版逐一报道,计划两年内完成所有项目的报道。目前已刊发了8个项目,均受读者好评。

30个传统工艺项目的拍摄,既留存了传统工艺,也宣传了传统文化,成为珍贵的影像资源。团队也计划申报政府专项资金,争取获得政府资金扶持,出版《楚天传统手工艺》图书,这将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新闻摄影走出纸媒、突破传统、迈向社会需要进行更多尝试。2018年10月19日晚,《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武汉奏响,拉开“新时代·新成果”——第三届湖北艺术节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展演的序幕。艺术节组委会把所有舞台戏的摄影交由楚报摄影团队承担。摄影团队拍摄的图片交付主办者自由使用。 (作者是楚天都市报摄影部主任)

猜你喜欢

楚天都市报栏目
关于栏目的要求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让短视频成为媒体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点——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Share with us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乌兹别克斯坦客户二度牵手楚天科技